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年轻干部想要进步,这些“锦囊妙计”收好了!

以稿换稿 】  作者:王贤品 杨学博   发布:2017年04月30日   阅读:

七个“锦囊”助年轻干部成长

年轻干部由校门跨入社会大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就会迅速开启职场磨合期模式,各种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并由此产生烦恼、迷惘和痛苦。如何渡过职场磨合期,快速健康成长起来?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到“七知”。

知轻重。年轻干部只有知轻重,才能立稳脚跟。什么最重?理想信念!这一点需要牢记于心。很可惜,有少数年轻人以为这是说教,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没有根的树,没有源头的水,还奢谈什么健康成长?其次,要注意处理好一些重要的关系,比如公与私、得与失等,经常思考自己有没有真正认识到位。私事为轻,公事为重;个人得失为轻,服务大家为重;个人提拔为轻,增长才干为重;个人利益为轻,群众利益为重。遇事先拿这些做标准,就不难掂量出轻重。把轻重搞清楚了,在经受困难、挫折之时,就能保持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在大风大浪中也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知深浅。年轻干部只有知深浅,才能安全到达彼岸。面对各种问题,不妨借鉴“小马过河”,是深是浅,自己去蹚。只要敢于实践,总能找到一条安全到达彼岸的合理路径。工作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些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深水区时,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信邪”的心态,也需要冷静对待,不可立功心切、莽撞行事。深水“泅渡”,最紧要的不是临时凑几个“游泳圈”,而是要靠前期认真扎实的准备。如果平时能够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多请教多学习,努力掌握深水区的“水情”和“泅渡”的本领,多做一些“体能”“物资”等方面的储备,置身深水自然就会淡定、从容,甚至“胜似闲庭信步”。当然,浅滩之上也未必安全,一不留神呛着水甚至抽筋、摔倒的事也常发生,要处处留神小心,防止“大意失荆州”。

知缓急。年轻干部只有知缓急,才能保证工作质效。哪些事缓,哪些事急,要做到门儿清,不清楚的必须了解清楚。处事无论缓急,及时请示沟通汇报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不可违反的纪律。当然,遇到一些火烧眉毛的急事,要敢于担当,凝神静气,果断解决,不能有片刻的迟延拖拉,处置完毕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处置急事,最忌慌不择路,自乱阵脚。急事要办好,就要在平时养成凡事都要争取主动的好习惯,多一些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提前做到位,避免临时抱佛脚。对于缓事,主要是谨防遗忘,可以通过建立备忘录、设置底线预警等方式提醒自己。事物皆在变化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些时候缓事也会变成急事,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预案。

知长短。只有清楚他人的长处短处,与之合作共事才能取人之长补人之短。切勿“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更不能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的长短。“知人易,自知难”。要清楚自己的长短,就必须诚恳、主动地多去听取同事、朋友的意见。多用他人作镜子照照自己,“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知人长短,还要知事之长短,也就是知事之利弊得失。要防止主观片面看事情,防止做出书生气十足、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将来需要别人“擦屁股”的事。

知亲疏。在亲上下功夫,就是要去团结人。“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就是贵人。要团结好大多数,努力做到“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的少少的”。心胸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宽;气量有多大,前途就有多大。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和矛盾,要多些谦让多些包容,谨记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牢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对待批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对一些心怀不轨、有所企图的“围猎者”及其帮凶,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决挡住诱惑,注意保持距离,警惕他们下的套、挖的坑,严防他们打过来的“糖衣炮弹”。

知勇怯。年轻干部知勇怯,才能成为砥柱栋梁。“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中华民族要实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年轻干部是这场伟大斗争中的生力军,应当志存高远,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牢记历史使命,勇于担当,勇于站出来为党和人民利益说话,这正是“所挟甚大,其志甚远”的大勇。与此同时,面对党纪、国法、各项规章制度,视之为触碰不得的红线和高压线,心存敬畏,时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严格遵守,这是值得肯定的怯,是对自己对组织对事业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怯缺少了或是没有了,就非摔跤不可,也很容易被“围猎者”捕获。

知远近。年轻干部知远近,才能坚持不懈走到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学会把眼光放远一点,避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短视,甚至误入歧途,造成被动局面。知远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知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再远的路程,也要一步一步走。知近就是要对当下的形势、情况尽可能做到了如指掌,牢牢盯着远方的目标,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不知近,知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长征路,也一样会遇到“雪山”“草地”。对于这一重要判断,年轻干部必须心里清楚,做好迎接新挑战的足够准备,走好新长征路。

(王贤品)

 

年轻干部讲话的“六个要”

一、要有强烈的愿望

做任何事情,你有想把它做好的强烈愿望,事情就已经成了一半。表达能力,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是做管理工作、做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做大大小小的领导,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无非就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几种能力,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达能力。我再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说表达能力的重要。

对上,大凡领导认识了解一个干部,直接的通道就是从你的一次发言,一篇文章或者交代你去办一件事中去观察考察你。你做得好,留给领导的就是正分,做得不好,你就不得分甚至得负分。累积起来,领导对你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判断。因此,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人在事业上的进步。你要重视甚至珍惜每一次表达机会,并且去争取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我刚参加工作时,长期跟我一个大学的同学在一个机关单位工作,我外向些,笔勤嘴快,他内向些,开会讨论不太说话,结果我进步得早些、快些。当然我的那位同学后来也很善于表达,现在发展进步得很不错。在机关工作,追求个人在仕途上的发展无可厚非,但这不是目的,做官是为了有个平台做事,不能把目的与手段搞颠倒了。共产党人,可以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

对下,你面对群众与部下时,你要组织动员他们去实现组织的愿景,你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实际效果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关联,会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

对外,你的发言讲话,你的文字材料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一个团体,一个单位的形象,如果我们的处长们外出开会发言时都能言善辩,且能切中要害,人们就会说,浙江科技厅干部的素质不错。

对个人,这就是一种能力素质软实力的表征,是别人夺不去的个人资产,是一件推动工作与实现个人进步的利器。而且还是一种个人的精神享受,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试想你的讲话你的文章大家很愿意听、很愿意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是一种让人能飞起来的感觉。然后又会激励你下一次努力表现得更好,形成一种正相关的激励关系。

这里,我针对两种想法再多说几句。有人说表达能力主要是天生的,后天不太好学。其实不然,东北人能侃,那是在炕上唠嗑练的。这种能力完全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得来的,就像当官,谁也不是天生会当官的,都是当当像起来的,肩上压了担子后逼着你去学习,去提高,然后越来越像那么回事。

还有人说,我不做领导,缺少锻炼提高的机会。是的,你不做领导,你的机会肯定比领导少。但是机会这东西,也得人去创造,机会出来的时候还得看你会不会抓,有心人机会就多,反之则少。你作报告的机会没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总有吧,写大块头文章的机会不多,写个请示、总结什么的机会总不少吧。不要怕说错了写坏了人笑话,不要怕出丑,胆大的人机会多,敢讲才能善讲。能力是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出来的。

二、要有平时的积累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对于表达能力的训练来说,有点儿夸张,但道理是相通的。厚积才能薄发。有些人可以薄积厚发,那是天才,我们凡人学不会,还是老老实实地从厚积开始做起。所谓平时的积累,一是读书,二是思考。

读书可以开启智慧,增加知识,修身养性。读书可以只凭兴趣读,只拣自己喜欢的读,我主张读书少一些功利,别只为用,只为工作而读。读书是一件乐事,别把它当负担,当差事,当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是工作与生活本身的内容。读书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一册好书在手,一杯清茶在旁,好惬意,好享受。阅读是其他任何学习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带给人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到了这样的境界,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并且乐此不疲。不读书的人浅薄,生命缺乏厚度,不读书的人无聊,生活缺少意义。有些人说,我没时间读书,忙啊,家里家外都忙。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没有时间取决于你是否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再说思考。思考比读书还重要。只会读书,不会思考,一书虫书呆子而已。用我们的行话说,读书如同技术引进,思考则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只有思考,书上的知识别人的道理才能变成自己的;只有思考,死知识才能变成真见识;只有思考,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读书的人是聪明的,思考的人是智慧的。思考也要养成习惯,保持一颗童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怕经典、不要怕权威、不要怕领导。现实中可能会有多种约束和限制,但思想是自由的,自由的思想是独立之人格的首要标志。你可以不是一个思想家,但你一定要是个思想者。如果说读书只是一种爱好或是习惯,那思考就是一种能力,而任何能力除了天赋外,都需要培养、都需要积累,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取巧的方法可授。

三、要有认真的准备

每次讲话发言前,你最好认真并且尽可能充分地作些准备。想明白你要表达什么,你想给人什么信息,你的重点在哪里,你怎么表达,等等。最好拉个提纲,再不济也打个腹稿。有准备你就不会自乱阵脚,不会辞不达意,不会前言不搭后语,不会使人听了一头雾水。有准备你就能从容应对、镇定自如。顺便提醒各位一句,不管你将来做多大的领导,每遇重要的表达,你一定要亲自准备,别请旁人代劳。旁人永远不是你,在其位谋其政,他不在你的位置上,头上没你的那顶乌纱,肩上没你的那份责任,他永远都找不到、找不准你的那种感觉、那种思想。更重要的是,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而且这时你有压力,加上你还有一些表现欲望,肾上腺素分泌多了,依我的经验,这时候思想最活跃,效率还特别高。锻炼提高的效果自然就更好些。

四、要有思想性

每次表达,最好都要给人以信息,给人以启迪,能引发听众读者的共鸣。你不一定每次表达都要有、都能有真知灼见,每次都能言他人之所未言,也别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但你一定得有独到的见解,最起码是独立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你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平时的积累,事到临头是要抓瞎的。没有思想性的表达则味同嚼蜡,你若做领导,只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要坚持讲真话,实在不能讲真话时,你也绝对不能讲假话,这是底限。讲真话本来是最起码的事,最平常稀松的事,但现在有时候讲真话成了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成了一件很受欢迎的事。现在人都希望别人讲真话,自己不冒风险,却享受着真相披露的快感。这样的风气不正常,是有毒有害的。但人都有自保的本能,都需要安全感。当然,讲真话你也并非要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小男孩那样的直接与无情,讲真话也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因此,你不一定每次表达都有很强的思想性,但可以退而求其次,坚持讲真话,真话人们还是很愿意听的。所谓真话,也并非都是真理,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话,甚至可能还是错话,真话只是你认为是真的,非违心的话而已。

五、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说的是要以理服人。把你要表达的东西用逻辑的力量推断演绎出来,依靠逻辑的力量增强说服力。说服力强的东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记忆,也易于事后的执行。这里主要是判断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推演的能力。要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要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共性来,要从看似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个性来,要从表象中找出本质来,要从现状中看出趋势来,如此等等。注意别犯逻辑错误,听众和读者都是很聪明的,你的一点逻辑错误马上会被抓住,表达的效果就会削弱。逻辑能力只能依靠实践的训练与提高才能获得。逻辑能力在辩论与谈判中很有用。

六、要有艺术性

艺术性说的是要以情动人,表达要有感染力。依我的经验,这里有五要五忌。先说五要。

一要从容自信,实际应该倒过来说,要自信从容,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到表达时从容不迫。自己都不信,底气先就没了;二要有激情,甚至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任何好的演讲与文章,总是充满激情的;三要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既能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又能显示表达者人文修养的厚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四要有鲜活的事例与数据,事实最有说明力,故事与细节是最生动形象的。有时一个靠谱的数据胜过一大堆废话;五要能调动听众、读者参与其中,台上台下,书内书外要有互动,让受众身临其境,思绪与情感随着你一起变化起伏,例如我今天的题目,如何提高你的表达能力,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个“你”字有什么效果,是不是会拉近与读者听众的距离?没有这个字感觉是不是会差很多?

再说五忌。

一忌说官话套话空话。要有自已的话语体系,要言之有物。即使一定要说官话套话,也请用自已的语言来说,别格式化、八股化。二忌念稿子。除了特别严肃正式的场合必须照本宣科外,都不要念稿子。念稿子是最乏味的,而且一个语速语调念着,听得人昏昏欲睡,效果肯定就不会好;三忌口头禅式的过渡衔接词,比如“这个、那个”、“嗯、啊”之类的。这些词用多了,会打断表达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同时也显得表达者思维的敏捷性不够,再精彩的内容,被这样的表达形式一切割,也会打不少折扣;四忌跑题太远,有些表达者,特别是领导者的报告会扯得很开,无轨电车漫无边际,冲淡了主题,破坏了逻辑,削弱了效果;五忌长篇大论,滔滔不绝,除非你真有那么多要说要写。长和多,并不表明你博学,你有理,你能说会道。要留一点时空让受众去思考。写文章最好是惜字如金,做讲话最好是言简意赅。

做一个简要的归纳,这六个要,强烈的愿望是前提,平时的积累是基础,认真的准备是保证。思想性是魂,逻辑性是纲,艺术性是韵。一个好的表达,必然集思想之美、逻辑之美、艺术之美于一身。

年轻干部“须在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现在的年轻干部,学历相对较高、书本知识丰富,特别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大量信息,谈起道理头头是道。然而,有人却慨叹“懂得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道理的供给和做事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所懂非所用,所需非所有。在未经历具体的事之前,知识和经验都停留于观念层面,是潜在的、异己的、尚未唤醒的;惟有经过事的检验,人的观念才会受到触动,才会对哪些道理尚不透彻、哪些信息与做事并不相干有清醒认知,才会去更富针对性地读书学习。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干部来说,平时保持良好状态与平和心态并不难,难的是在面对矛盾和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还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干部说,能提前想到的,都不是问题;临时碰到的,才是问题。许多问题难就难在突发性、偶然性,无法提前做出预测和准备,没有规律和经验可循;难就难在无序性、叠加性,往往是“一事未平,一事又起”,甚至“多点冒烟、到处起火”。诸多不确定性,对干部的心理承受力、综合协调力、局面把控力提出了全方位考验。有的年轻干部之所以不够成熟,正是没有过好这一关。提倡“在事上磨练”,就是要学会在实践中而不是口头上、在战场上而不是舞台上摔打和进步。

想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就不要当干部;受不了苦、吃不了亏,也不要当干部。在事上磨练,需要经历漫长痛苦的过程。从遇到问题之初的吃惊慌乱到分析研判的艰辛思索,从协调各方的劳碌奔波到最终解决前的耐心等待,压力不可谓不小。然而,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尝试和失败、等待和希望、煎熬与奋起中,在经受各种委屈或批评后,年轻干部的身板才会更加健硕,实现从茧到蝶的飞跃。成长的烦恼,谁也不能跨越,无人可以替代,该走的弯路,一步也少不了,惟有迎头而上、勇敢经受。

应当看到,经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就自然而然提升。有的人碰壁不少、成长缓慢,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问题不是出在不经事上,而是做事不过脑、不走心,看似经历十年,经验只有一年。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是学会找规律、想办法,举一反三,在同类的事情上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同时,开阔胸襟、强大内心,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一层茧子,努力不为诱惑所困、不为琐事所烦、不被情绪所扰,做到定力不减、初心不改。

在谈到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过“墩墩苗”的比喻。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在普通岗位上经历过一些难事、急事、复杂的事,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多在事上磨,年轻干部就能不断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杨学博,《人民日报》2017年3月24日第4版)

【来源:领导讲话稿】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