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秘范文>> 致辞演讲>> 就职离任

就职离任

宋德福在共青团中央、人事部、 福建省委离任时的讲话

以稿换稿】【收藏】  作者: 宋德福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加入会员

人物简介: 宋德福,1946年2月生,河北盐山人,1965年12月入党,大专文化。曾任空军某部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军政治部干事、秘书,空政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处长,总政组织部副处长、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85年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1993年3月起任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0年12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2年1月起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9月13日凌晨4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人民网资料) 第一篇 宋德福:我走了,共青团 2007年08月20日16: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团的工作;共青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中办、中组部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团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根据共青团的工作实际,摸索了一些新的说法和办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和章法,不断充实和成长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团干部。我们…

人物简介:

宋德福,1946年2月生,河北盐山人,1965年12月入党,大专文化。曾任空军某部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军政治部干事、秘书,空政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处长,总政组织部副处长、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85年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1993年3月起任人事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0年12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2年1月起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9月13日凌晨4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人民网资料)

 

第一篇

宋德福:我走了,共青团

2007年08月20日16: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团的工作;共青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中办、中组部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团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根据共青团的工作实际,摸索了一些新的说法和办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和章法,不断充实和成长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团干部。我们转业的同志,相信新的一茬团干部,会干得更加出色,一定会乘团十三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有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新的火爆。

我和张宝顺、李克强、洛桑、刘奇葆、袁纯清同志,还有先前转业的刘延东、李源潮、冯军同志,共事多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向他们学到了许多好东西,从而弥补了我的某些不足。全团的同志,尤其是团省委的同志,机关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不论是老的、新的、走的、留的,我刚一跨进团中央大门的时候,大家帮助我;在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大家信任我;在处理事关全团的复杂问题时,大家支持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理解我。若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大家辛勤地工作,共青团不会像今天这样。对于这些,我将铭记在心,从内心感谢大家。

在团中央工作我曾说过,主要是对机关的同志说过,即使某件事、某个人我批评错了,在任时不准备道歉。现在要离开这里了,都批评过哪些同志,的确记不得了。对于以前的批评,如果对的,请你们记取,如果错的,恳请谅解。我主持工作期间,有些工作我没有想到,有些工作我没有做完,因此,我过去主持定的事,说过的话,包括在机关具体工作中的决策,如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不符合上级的政策,不准确、妥善,希望新一届书记处立即调整改正。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是正常的。我还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集体,尤其是一个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集体保持良好风气的武器。

在团中央工作多年,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感受,有一些我已在许多会议上讲过,离别的时候再强调几点:

一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摆正党团关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青年特点,带领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二是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保持旺盛的改革热情,长期坚持,一以贯之。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工作机遇,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走向。失去机遇比没有机遇更令人可惜。

三是谋事、行断、举措应对全团负责,尤其是对广大团干部的成长进步负责。决策方向性问题时,少想个人,多想整体。原则问题,不迁就某种情绪,要有承受力,把握好全团前进的方向。这是真正地关心爱护团干部,最终多数同志会理解和支持的。

四是团结奋战,把人民的利益,共青团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服务基层,服务青年。

五是要从大局着眼,体察下情,善解人意,与团干部,尤其是和团省委的成员保持同志间的、朋友式的密切的关系。

六是注意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机关建设,严格管理,发扬民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创造性,养成良好的机关作风。

我走了,共青团。每一个团干部都有这样的一天,告别共青团,走了。此时此刻,我找不到感觉,不清楚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我只记得,我们从1983年起,共同走过了风雨共青路的十个年头。十年间,我欢送一批又一批的同志走出了这条战线。他们有的在党政岗位上大显身手,有的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有的抱上了孙子,有的已经退休,现在轮到了大家送我。经常的有人出走,这是共青团的法则,也是共青团生机的呼唤和活力的显露。

我走了,带有几分欣慰,也带着几分甘甜,更多的是带着许多与团干部、与团的事业、与机关、与直属单位难分难舍的留恋。我是请求走的,让比我年轻的同志干。但是,我心里将永远装着共青团,永远,永远。因为,在共青团这座熔炉里,我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得到了认同与温暖;因为,在共青团这面大旗下,有我的朋友,有我的昨天。

我走了,带着几分遗憾,也带着几分情感。思想教育,我们共同学习讨论,与青年促膝交谈,组织联欢、游园,纪念建团70周年。劳动创造,我们突出重点,扛着“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哪里有急难新险,哪里就活跃着四有青年;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绿化祖国,治理河山,与贫困落后告别,向共同繁荣发展。科技行动,月月行动,扬起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风帆。社会监督,我们扩大领域,建章立制,知难而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从今以后,我不能再与你们共同奋战,同享胜利后的欢乐,共挑征途中的重担,只能留下一个良好的祝愿,但愿今后的共青团不再像我工作期间,经历那么多艰难。

我走了,带着自信,带着乐观。豁达、坚定、开朗的男子汉才敢于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也许还很遥远。假使有那么一天,我比你们当中有的人先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我相信一定会有同志还记得团中央机关有过那么一位老团干,赶去看上一眼。不过,我不要眼泪,不要花圈,不要大的场面,只希望穿上军装,盖上一面团旗,再把一条红领巾系在胸前。我要向那位把青年比喻成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伟人提出一个请求:为了表述自己的工作志愿,我将在表格的第一栏至最后一栏填满,在那上面我只重复地写三个字——共青团。

我走了,带着几条皱纹、几根白发,也带着疲劳。我不能说有几多成绩、几多贡献,这要留给别人,留给后代,留给历史去褒贬。但是我敢说,在艰辛的历程中,我坚持基本路线的决心,进取的观念,负责的精神,讲话的风格始终一贯,没有懈怠团的工作,没有忘记基层的沃土,没有脱离青年。

我走了,带着同志们的鼓励,带着朋友们的祝愿,带着信念,也带着尊严。我主张,党员要有党性,公民要有公德,人要有良心。团组织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我却难以报答共青团。我不会违诺,不会食言。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总理提名,人大决定,主席任命,我的工作岗位已经转换。但是,今后不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像在团的岗位上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为青少年加班加点,真抓实干。再见!选自《共青团工作纵横谈》一书

 

第二篇

宋德福:人事战线,我留恋

2007年8月20日 14:48:12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0年12月1日,柏林同志宣布了中央关于人事部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张学忠同志任党组书记、部长,兼任中组部副部长;尹蔚民、侯建良同志任副部长、党组成员;徐振寰、文海英同志任党组成员。这次对班子的调整任用,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事工作的肯定,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对群众意见的尊重。这种安排,减少了磨合期,保持了连续性,增补了班子缺少50岁以下和女同志的空白,调整后50岁以下的有3人,这也有利于新千年开创新局面。

现在,说说我自己。

关于我要走的消息,时多时少,时紧时慢,一直传了多年。感谢大家的关心,一有缺位,就想到我,说明给我安排个工作,并不困难。传了数年,其实真正成为现实,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从中央常委会到政治局的决定,总共才只有几天。因此,我的体会是:在传说面前,领导干部不能光去教育别人,而是不能等待,不能观望,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否则,会影响工作,会消磨时间。

关于我要去的地点,有时具体,有时宽泛;有时是部委之长,有时是地方官员,但除了宝岛台湾。感谢大家的信任,认为我到部委和地方都可以干,说明许多同志希望让我干些事情,做些贡献。传了许多省,终于有了一个地点,可惜的是又不能说出来,传归传。我的体会是:不是自己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只能扎实工作,拼搏奉献,让组织上安排,哪里需要哪里搬。

传得长远,定得突然。此时此刻,浮想联翩。想的最多的还是八年人事人才工作改革行的足迹,人事部的同志在工作发展中与我相伴,机关、事业单位那些业务骨干的话语、容颜,当初是如何走进全国管理人事工作的最高机关。

记得那是1993年,总理提名,人大决定,主席任命,我的工作岗位转换,由共青团转到人事战线,光荣地当上了共和国的第一代公务员。

1998年换届时连任,一干,就近8年。8年对人生不算短,对历史是一挥间。回顾赴任、履行公务那一天,就近在眼前,就近在昨天。

如果问我,要走了,是何种心情,就如同年轻时离开家一样,中年时离开共青团一般。难舍难分,依稀可见。

如果问我,分手说点什么,步入老年的今天,更是有着万语千言。集中到一点:我留恋。

人思改革,人们理解,让我留恋

我有幸赶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的春天。一篇南巡讲话,一曲春天的故事,奏响了时代的主旋。改革,是当今时代的风帆,是人事战线的热盼。尽管我们在征途上遇到过艰难,品尝过苦甜,但是,改革的风帆催我奋起,群众的热盼令我向前。

我们一起开展了解放思想、研究市场、找准位置的讨论,我们一起进行了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的学习研究,我们又一起探索、促进了“两个调整”改革思路的发展。集中精力开发人才资源,公务员制度在推行中完善,长远的人才规划展现,部内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党政领导齐抓机关党建,博士后工作向企业伸展,出台新政策向留学生发出召唤,从长远出发招考国际职员,叫响了“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许多工作用法规、制度加以规范。

人才市场跃上新的台阶,人才测评、人事代理走上发展阶段,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军转干部的培训工作扩展领域,人才行政科学研究向纵深钻研,新闻出版不断取得良好效益。还有住房、福利的逐渐改善,尤其是经过长期努力解决了办公楼这个“硬件”,结束了“两地分居”和室内的闷热严寒。

同时,取得明显成效的工作还有,两次较大规模机构改革、国企领导人管理改革试点。

一桩桩、一件件,我很难一一点全,但是所有这些工作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共同的拼搏精神,全部人员的辛勤奉献。

有些工作,我们具有前瞻性,做在了前面,是我们的认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基层的创造提供了新鲜经验。改革之路,创新之路,落实之路,从来不会平坦。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也遇到了新的麻烦。无论是顺利时、困难时,不论说留也罢、说走也罢,对人事工作我总是保持一股劲头。一年又一年,直到第八年。

之所以,能够把改革坚持下去,多年一贯;能够在困难面前不愁容满面;能够大义凛然,像个男子汉。因为,我想到责任重于泰山,改革弊端的决心不能摇撼。因为,我对人事人才工作有着深深的情感。而且,大家的理解是力量的源泉,比如,没有你们的理解,电子政务怎能开办,人才战略怎能发展,社区服务怎能试点?是群众为我壮胆。和平时期的理解,不亚于战争年代为战友挺险。

同志们,我真想与你们多共事几年。

人和事兴,人心凝聚,令我留恋

人和百事兴,是至理名言。上下团结,人心归向,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因此,和谐、公正、清醒、进取,畅谈心里话,树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我们首先着力于培养良好的风气,建设和谐的机关。缺少正气,埋头苦干的好同志,也会遭到非议和埋怨。没有和谐,其他就无从谈起,也缺乏根基,再好的思路、设想也难以实现。

领导与下级,群众与群众,和则两利,乃至多利,直到众利。大家的相互信任,多看优点,才能同志同德,团结共进,创造出同志间的圣洁、美好的情感,使各项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潮中发展。

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种好风气,这是我们宝贵的财产,巩固、用好、发展这些财产,受益更加长远,这种财产不是给一个人带来好处,而是普济众生,群体成为受益面。

我坚信人格的力量,我相信团结的召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在一起工作,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工资改革、大学生分配、离退休工作、×军转,取得了明显成效,又都十分敏感,什么时候出台,做到什么程度,只要党组织定了,大家顾全大局,听从召唤,团结一致,加班加点,埋头实干。我们一起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一起奋战挑重担,共同担风险,把工作的重点、问题的难点、关注的热点,做得积极、稳妥、平缓,这也是时尚需求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团结的氛围,怎么做出成绩,怎能战胜困难?处理复杂问题、掌握大政方针、保持社会稳定,我们没有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添麻烦,没有给老一代人事工作者丢脸,这都让我在留恋中感到慰勉。

人气很旺,人才成长,使我留恋

人事系统,尤其是人事部,集中了我国人才人事管理的骨干,身在其中,务请不要小看,不应轻看。

“人丁旺,看子相”。人事部的发展后劲在青年,这批同志热爱人事工作,熟悉人事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代表着我们人事部的明天,有了这种坚实的基础,司长们就有了接班。

这几年,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了司级领导岗位,有了整齐的司级干部队伍,有公正、客观、求实之风,有团结、和谐、互助的环境,才产生了2名正部长、4名副部长,还先后产生了7名党组成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是实干立身的结果,是班子和机关政治强、团结好、风气正的一个体现,也是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干部的优良传统的结合、贯穿。

我想说明一点,不是讲明年人事工作怎么干,那已经不属于我的职权,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党组成员表示:把党组确定的、正在进行的机关非领导职务选拔,司级职务的竞争上岗,关心老干部工作和解决住房困难继续下去,他们过去做的努力让我感谢、称赞。至于其他的工作,我以前主持决定的事情、做出的决策,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而言,今年,形势在发展,情况也有变,你们及时调整改正,与时俱进,这在情理之中,我心地坦然。你们不必顾虑多端,照顾情面。我会像当初你们理解我一样理解你们的决断。

我敢保证一点,我没有以权谋私,没有留下积怨,我坚持了勤政廉政、改革发展,无论是业务工作还是部内建设,特别是干事、用人,我很在意群众的利益,很在意群众的心愿,也很在意群众的意见。

我有许多缺点,霸气,但不个人说了算;严格,但与人为善;急躁,但不在大事中表现。这构成了我个性的特点,也形成了性格的弱点。多亏赵宗鼐、程连昌、张志坚、张汉夫、蒋冠庄等班子中一起共事的老成员,多亏后来的学远、学忠、铁林、柏林、颂陶、树义、正发和戴光前,以及调离或正在工作的庄毅、四林、越生、克勤等党组成员,他们的支持,他们的长处,弥补了我的缺点。

我走了,人事部。我尽力了,人事战线。再过几十年,如果有人记得有一个个子高高的同志,曾在这里主持、研究、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多年,只要记住改革,哪怕忘了我的名字,我也感到心安。

人才人事工作全面迈向21世纪,这是我的祝愿。同时,祝愿你们在新班子的领导下,在改革的征途上,奋勇向前。

同志们,我即将去的那个地方,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欢迎人事部的同志们去检查指导、访问参观;投资创业、咨询洽谈;人才交流、会友聊天。千万别错过呀,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对中央单位的公务员优先。

我用心去做事,用心去待人,用心去发言。这就是我留下的心迹,交出的奉献的答卷,以表明我对人事战线留恋的同时,心已飞向很远很远。请同志们放心,到新岗位后,锐意改革的劲头不减,重视人才人事工作的思路不换,为老百姓做事的决心不变。

在今天这样一个会上,一些同志希望我再讲一个离别留言。昨晚,我长夜难眠,感觉是什么,是高兴,是心烦,是留恋?思前想后,一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我眼前:人事战线,我留恋。

 

第三篇

宋德福:我尽力了,福建

2007年08月20日14:11 来源:福建日报

这些天来,一直准备回去参加会议,看望同志们,并与大家话别。不巧的是会议时间与化疗时间赶到了一块。这是我们共同的憾事。

拥护中央关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府省长调整的决定,感谢李建华副部长代表组织上对我在福建工作的情况作出的评价,赞同卢展工书记、黄小晶省长的讲话。

去年3月份以来,在我治疗、康复期间,展工同志主持工作、代理书记,与同志们一起,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认为主要特点:一是深入落实省七次党代会的部署和思路,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二是抓发展、抓项目的势头不减,积蓄了后劲。三是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敢于拍板定夺。一年多来,福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就。对此,我由衷地高兴,并真诚地感谢同志们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安心治病、放心疗养。同时,感谢省内省外的、军内军外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同事们对我的牵挂,许多干部群众对我的在乎。

严格说,从中央决定、宣布通知开始,我就不能再“发号施令”提要求了。现在,符合我的应该是以“老书记”的身份回忆当年,以“革命”的名义讲讲过去。

我是2000年的11月份接到任职通知的,“一二九”运动那天,奉中央之命,任7年多人事部长、编办主任的我运动到了福建,军人出身的我只有一条选择:听从党召唤。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与大家见面恰好也是那一年12月的今天。回顾当时的福建,确确实实遇到了困难。经济发展上处在相对低迷的困境,干部情绪上处在相对低落的状态。外商观望,形象受损,谈好的项目又告吹了;干部等待,劲头不足,听到的是谁又出事了;群众着急,期盼改观,希望社会增强对家乡的信任感。那真是一个内外都困难、左右都为难的阶段。

不能辜负干部的信任、群众的期望,怎么办?一连几天,彻夜难眠,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工作的艰难。调查研究,倾心交谈,深入思考,分析福建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我有决心和信心,积极配合中央专案组,与省委的同志们一起,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使我们福建尽快从暂时的困难中走出来。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面前: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振奋精神,加快发展。 成绩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取得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比较而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福建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好转,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人心齐、人气旺,谋发展、干发展的氛围逐步成为现实。福建的工作思路已经确定,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布置下去并全面开展。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一个充满生机、大有希望的福建,春风扑面。各项工作理顺了,我也累病了。能放心去看病了,病也重了。但是,我无愧、无悔、无怨。我不论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还是在生病的情况下,我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了。因为我是从军营里成长的转业军官,因为我是共青团队伍中的老团干,因为我工作、生活在你们身边用言行来证明:我是共产党员。

一、为福建的发展,我尽职了。上任的第一次讲话的第一条就是强调发展。看看当时环境,了解当时氛围,就知道这不是随意讲的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会后,果然有几位经历比较多、肯动脑筋的同志分别对我说了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没想到你会讲这些话,我们看到了希望。有的说,有智有勇、敢于负责的人才敢讲这种话。有的说,你超脱,有风险,但事实会证明你是对的。为了保险起见,帮助把关,我将《理直气壮抓发展,旗帜鲜明反腐败》的那篇讲话报送两位中央领导同志圈阅过。我住院后,这两位进一步身居高位的领导分别到医院看望我,他们都谈到了抓住发展、保持发展的成效。在抓好发展、扩大开放是巩固专案成果最有力的措施上,在尽快确定一个专案组完成任务、宣布结束的时间表上,我们与专案组领导的意见都非常一致。以上这些对我抓住发展不放松的支持、信任,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几年来,我想的最多、讲的最多、抓的最多的是发展。四个专题、五种形象,九九归一是发展。我先后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感,讲述了发展思路、重点、难点,讲述了当前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讲述了分类推进、分别指导、分段发展,讲述了发展的定位、环境、注意问题。集中我的所有讲话,其关键词是讲发展。观察我的所有行动,其基本功是抓发展。“论发展、抓发展”是福建走出困难的主线。

与此同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抓基层、打基础,组织制定了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和选人用人公正机制,出台《福建省农村乡镇工作纲要(试行)》和《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便使各项工作促进发展,各个部门围绕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发展。我要感谢常委同志,尤其是几位副书记在抓这几项任务时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省委与几大班子始终抓紧经济发展的后劲、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党的建设的活力,也是有力的证明和集中的体现,包括今年。

为了谋发展,必须认清福建的特点。感悟特点,才能更加热爱福建。我在厦门“9·8”投洽会上会见外宾时,在旅游工作会议的致信中,在香港福建节的讲话里,都从不同侧面讲了福建的特点。我仍感到不够完善。去年还想到几点。福建的特点,从来了就讲,讲到离任,也没有讲完。

二、为福建的老百姓,我尽责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比较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我曾多次讲过,大家都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是城乡的普通老百姓。因此,我们“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作为座右铭。其道理简单,其意思明了,举过头顶就是高过自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高,心里就会想着老百姓,遇事就会关心老百姓,从政就会不脱离老百姓。每次下基层调研,我都要走家串户,多接触人民群众,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基层干部亲切交谈。

从2000年底到2003年初,所有的节日我都不敢离开福建,十分牵挂节假日的百姓生活和社会治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不过问、不强调就放心不下。假药品、假食品坑害百姓,打假要常抓不懈。多办大学、提高质量,既是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要多想发展需要人,多想学生父母心。我们一定要防止:不讲实情,不讲真话,说归说、做归做,承诺的不兑现,欺瞒百姓,欺骗百姓。我们千万要避免:不讲道理,不讲法律,强收暴敛,耍官僚主义,摆衙门架子,欺负百姓、欺压百姓。

每当台风正面登陆、遭受洪水袭击,我都到指挥部昼夜坐镇指挥。大的活动可以不参加,因为群众的生命财产比那更重要;领导来了可以不陪同,因为领导就是希望我们关心群众疾苦;身体不好可以不顾及,因为群众的利益高过我自己。

三、为福建的干部成长,我尽心了。追求公正,是我从小的梦想。参加工作后,我努力为此奔忙。远的且不讲。一到任,我就组织建立公正机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干部的希望,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茶文化中体现了公正;在多数人中选人,让多数人选人;让敢抓敢管、埋头干活的老实人少吃点亏。对干部要严格要求,热情关心,实事求是,爱护保护。我表示并做到了,不要自己为了避嫌,该用的不用;也不要自己不满意,就不尊重群众的意愿和班子多数人的意见,搞一个人说了算。在省纪检会、组织工作会上又强调,我们在选人用人时就要努力做到:一要实事求是,谓之实;二要多问多思,谓之聪;三要公道正派,谓之正;四要刚直不阿,谓之硬;五要不营亲疏,谓之德。有的同志说:官场之风论不清,你的愿望太理想、太天真。我却不这样认为。只要我们相信党的领导、相信人民的力量,梦想一定能成真。为建立公正机制,尽心了,哪怕是“杯水车薪”。

成为现实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对干部和事物,不看势头,看实际;不看来头,看真理;不看风头,看对否。对自己,关系多不去跑;上面熟不去找;资历深不去伸手要。倡导清风正气,实践清风正气,共同为之呐喊,齐心为之出力。发展,忧无策更忧有策不落实;风气,忧无心更忧有心不用到发展上。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保持用人的连续性,形成清风正气的氛围,为干部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大批干部成长起来,能留下和拥有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反腐倡廉的、群众中有威望的干部,是对一把手和带头人的最好肯定。福建,在困难的拼搏中,在沉痛的教训中,重塑了形象;在挑战的应对中,在竞争的互助中,凝聚了力量;在成就的喜悦中,在发展的进取中,振奋了精神。之所以如此,原因多种多样,我以为:

第一,实事求是是关键。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差距最大的也是实事求是。最难做到的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要有知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老百姓意愿。认识客观事物,认识发展规律,不盲从,不蛮干,不投机取巧使偏劲,要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我调离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实情的变化,改变和完善我当时主持制定的不再符合实际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勇气。敢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求真求实,硬着头皮、顶着风险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要有人格。想自己就不敢实事求是,为自己就不能实事求是。跟风赶浪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对人对事,对上级对下级,都要实事求是,怕上级不爱听,怕影响自己进步,怕担责任,怕对自己没好处。所有这些,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利益。心底无私天地宽,不为自己敢坚持。施德政、讲原则、重情义,做人要坚持真理的。

第二,自己带头很要紧。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听招呼,跟着干,很重要的一条,班子团结奋斗,起带头作用。大家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我们多数同志是在艰苦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有责任感、有正义感,讲党性、讲良心。总想多为党工作,总想多为老百姓干事,同时,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和工作比较刻苦,生活严于律己。我们不是只讲给别人听的,因为讲给别人听,自己是做不到的。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因为做给别人看,是不能够长期坚持的。这样干,我们心里踏实,心里坦然。

有的同志苦恼地跟我说,逐渐发现过去敬佩过、模仿过的上级,有的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小团体,言行不一,在心目中失去了榜样和偶像。我们大家要言行一致,一以贯之,不能让这些同志失望、伤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不少践行立党为公、表里如一的好领导,勤政廉政、出以公心的好同事。请相信,我们的党员、公务员中,有许多同志是值得部属尊重、信赖的。

有话就说,不憋在心里。有啥说啥,不隐瞒观点。这是我的性格特点和弱点。我虽然生病了,我还是那个一贯的我。至于我讲的对不对,好不好,可信不可信,则全由尊便。

第三,困难中建立的友谊最难忘。事非经过不知难。我是困难时到职的,我们是困难时相识的,困难时共事的。困难中大家对我的关心、帮助使我对在福建这段工作经历格外珍惜,对那些与我共事的同志更加难忘。

不会忘记,一起工作的几大班子的同志的团结和配合。面对困难,大家顾全大局,服从组织,没有怨言。我们共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的努力在拼搏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若没有老同志的参与和努力,走出困境就是一句空谈。

不会忘记,市县和厅局长骨干们的理解和认同。大的决策他们都积极响应,努力执行。尤其是有段时间我发现,有的同志有意无意中总要顺便提到我,我明白他们的良苦用意。

不会忘记,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几年来,干的是难事,解的是难题,几次选举还能“所差无几”,选票多少我并不在意,也说明不了所有问题。有的同志说:你对得起老百姓。我回答:大家也善待了我。

不会忘记,港澳台侨的朋友们、国家各部委、闽籍院士、驻闽部队和在省里工作过的老领导对福建、对家乡的发展给予的支持和作出的贡献。

我对福建产生了深深的热恋,热爱福建的山山水水,热爱福建的风俗人情,热爱福建的军民团结,更热爱福建人“重友情、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我已调离了,福建。哪一次调动工作也不像这次,心情不是苦,不是甜,而是一种酸,有点像古代迁客骚人描述的那般:是泪洒江河之后、欲哭无泪的酸楚。因为我留恋福建的人,真想在福建再多干几年。

过去,我把自己理论的思考、实践的探索、知识的积累、多为老百姓干事的愿望,一股脑地用到福建的发展上。今后,我更加关注福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执政能力,拓宽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和三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我更加关注福建的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广大干部的健康成长。总之,我的心与福建连在一起,关注每一项变化、关注每一天。我们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如果有一日台湾海峡起硝烟,如果身体有可能,如果工作有需要,我将请求与福建人民并肩战斗,为统一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有些同志说没听够我的讲话,我不认为这是过高的评价。所以不作反驳,反而欣然默认。从1983年我到团中央工作以后,我有些非“正统”的话、不是“官方”的用语、容易被“别人”误解的直言,确实在一些干部中和百姓间流传,文责自负。这是多年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一种真心、真情、真诚的显现。并无意针对谁,也无意改变我。没听够不要紧,还有机会,因为省市有的领导已经向我发出了邀请,我也表示以后一定回福建休息疗养、学习取经、考察参观,那时我们会更加轻松自由地交谈。

谢谢同志们听取了或者阅读了我这篇发自内心的坦言、依依惜别的感言:我尽力了,福建。

(摘自宋德福同志的《我尽力了,福建》一书)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