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刘邦与项羽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11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早熟性,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因其早熟,中国可能在三千年前商周之交便荡涤了神权政治。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来源,几与神性无关。既然你大概也是人,而且没有被一个稳定的信仰体系赋予权力,那么你凭什么就能受命于天、一统天下?这个问题至少在秦末,已经是一个大问题。
  在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问题是无法被真正追问的。要么天下大乱,有力者以暴力的形式追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么所谓天下大治,有力者悉被搞死、搞服(绝大多数被搞死)。所谓德政、人心都是后世腐儒和“五毛”加上去的,用鲁迅的话讲,叫“瞒与骗”。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绝对的唯意志论者。理由很简单,当今中国的物质基础与1640年英国的物质基础比较如何?政治还是建基于意识领域中的。如上段所述,传统社会解决权力合法性问题的办法,就是不解决!唯有消灭异己,唯我独尊,运用力与诈完成一统。
  消灭了提出问题的人,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两千年帝制历史的第一推动力。而对这问题的真正追问,也就成了现代中国的开端,这是别话,在此无需赘言。
  灭秦战争3年,项羽依军功立了18个王(包括刘邦),全部是异姓王。紧接着是4年的楚汉战争,原来的17个王变成了8个,大部分是刘邦所立,小部分虽不是他立的,也是投靠刘邦或者帮助刘邦的。
  楚汉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刘邦称帝,之后过了7年,刘邦死了。刘邦死时,8个异姓王唯剩1个地处南方蛮夷的长沙王吴芮。其余的,1个王降为侯(竟还是刘邦的女婿赵王),4个被杀,2个逃入匈奴。
  更牛逼的是,刘邦临死前,吕后忧虑:“诸故将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吕后要杀掉刘邦手下的全部将领,但她还是不能“尽诛”,还有“故将”远在他方手握兵权,吕后说完这句即被人劝谏,只有作罢。
  刘邦已定天下,齐地田横自成一系,成了末路英雄。刘邦召他来,来了,封王封侯;不来,“发兵加诛”。田横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掳,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可见当时的君臣岂有定份?英雄贵在不屈!
  于是田横自杀献头,与刘邦“一见”,刘邦为之流涕。“称孤”之人毕竟也是人。项羽死后,刘邦哭祭,哀极而罢。没有仇恨,只有怜悯与空虚。我相信这些都是极为真实的细节。
 
  二、
  项羽为什么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
  项羽不嗜杀吗?他屠城无数;章邯降卒20多万,杀;有人说他“沐猴而冠”,杀;宋义本是他的上级,但逡巡畏义不肯救赵,作隔岸观火状,杀;韩王成和义帝——六国之后,又怎么样?杀!
  勇而果杀,是项羽之本性,司马迁对项羽评价不是太高就是说他嗜杀,当然这也是他令诸侯畏服、当上领袖的原因。项羽杀韩王成的原因,两部史书叙述得很模糊,仅仅说韩王成“无功”;而杀义帝则是很有讲究的。
  义帝是项羽家所立的六国之后,但义帝却不甘心做傀儡。汉书载,项羽和刘邦是对秦战争中两个最积极最能干的将领,义帝派项羽去救赵,牵制秦军主力,而把西进关中的任务交给了刘邦,其实是想扶植刘邦对抗项羽。当然,救赵是项羽欣然前往的,项羽的大无畏,不愧称为英雄。
  在王关中的问题上,义帝明显杵意项羽:秦灭了,项羽问他,刘邦怎么封?义帝回答:“如约”。这个约,就是“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怀恨在心,称“古之王者必居上游”,把义帝搞到僻地做个长沙王,路上派英布结果他。
  鸿门宴不杀刘邦,不是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但凡是他想杀掉的人,就是他自认的真正的敌人。我的理解是,刘邦当时并不是项羽心目中的敌人,在他的意识中,敌人是义帝这样的名义领袖。当时六国之后是深入人心的,各地豪杰涌起,大都先拥立本国之后以凝聚人心。杀了义帝,项羽认为再也没有什么“制度”障碍了,他就可以“王”天下了。
  汉书曾说项羽“仁而敬人”,他的理想秩序,可能就是秦之前的传统,做个天下共主,号令封臣。这个秩序是权责对等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项羽封了18个王,有财权,有兵权,世世永飨,权责对等。然后他自己衣锦归乡,做西楚伯王。“伯”王,这个称呼确实比18个王高一些,我的理解是王的大哥,还是和“王”平行的,是“王”的召集人或者协调人的角色。
  项羽为什么火烧阿房、残破关中?人们一般是不爱惜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项羽没有把这些看成他自己的,这个地方不是他的封地,珍宝、人口可以掳走,其他的不能带走,统统毁掉。
  灭项羽第二年,刘邦就称帝了。而诛秦后项羽却没有称帝。
  需要说明一点,在刘邦称帝以后,“王”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顶点。刘邦已当了皇帝好几年了,有一次“过赵”,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刘邦“不礼赵王”。其实就是点儿破事儿,比如张敖服侍刘邦吃饭、喝酒,刘邦表现出爱搭理不搭理的样子,用后世的君臣观衡量,这算事儿吗?但赵臣贯高等人却不堪忍受其王如此“受辱”,竟密谋刺杀刘邦!
  彼时的“王”,其封地也大得惊人。
  刘邦的基本盘,像张良、萧何、陈平等人,也只是封侯,食邑也就是一个县(城)或几个县的规模。陈平之于刘邦,相当于戴笠之于蒋公,多次密谋“离间”,有些极端的密谋,只烂在了他们两人的肚子里,《汉书》都为此强调好几次:因为太机密,所以不能尽言。就是这样的人,最后被封为“曲逆侯”,也就是把曲逆县给他,秦时为3万户,因天下离散,在册户籍仅为5千多户。而刘邦大儿子刘肥后来封齐王,食邑70多个城;侄子刘濞封吴王,食邑50多个城。王与侯,基本没可比性……
  汉九年,已定天下,诸侯来朝,一起为刘邦的父亲祝寿,刘邦对他父亲说:你当年说我不治产业,是个无赖,现在看看,“今某之产业所就孰与众多”?诸侯高呼万岁,刘邦“大笑为乐”。把天下看作产业,刘邦可不是一个“大哥”的概念了。
  项羽做了“大哥”,对“小弟”是有求必应。
  齐地田荣(田横之兄)因为没有帮助项梁,导致项梁被秦将章邯剿杀,项羽为此不封田荣。田荣于是攻杀了项羽封的济北王和胶东王,尽并三齐之地。史书载“项羽闻之,大怒”,遂带兵攻灭田荣。就是在这个当口,刘邦吞并三秦,打过来了,攻占彭城。这是楚汉战争的开始。
  说到底,项羽的所谓“王天下”体系脆弱不堪。
  第一,18个王与项羽的隶属关系太过松散,均自成派系。而18个王以外的地方实力派也隐患太大,田荣是一例,赵将陈馀因与张耳的矛盾交印而去,没有随项羽入关,终未得封王,也怨愤颇大。事实上先捣乱的也就是这两个人。
  第二,从唯意志论者的角度讲,如开头所述,彼时距西周已近千年,权力来源问题谁都可以追问了。项羽这个“王”,是他的一个美梦,自然也可能是别人的美梦。项羽体系的维系,唯靠己力,人心是没有的。大哥与小弟的温情只是一个假象罢了。
  《汉书》田荣和陈馀两人怨项羽,所谓“怨”,也仅仅是从本位利益考虑,因功业与所获地位不符,但并没有夺天下取代项羽的意思。事实上他们也并未直接攻打项羽。这一点与刘邦有本质区别。
  项羽也确实有“力”,除了最后的垓下之围,项羽好像从来没有失败过。但他终于还是败了,他败于善于使诈的刘邦。
 
  三、
  要说刘邦的“诈”,还得先说说韩信。
  韩信掳魏、灭赵、降燕、定齐,功莫大焉!当上齐王后,天下三分有其一。蒯通多次游说让其脱汉独立,说得道理让韩信难以反驳,但他仍不忍背汉,原因何在?
  韩信回答:从一个低级军官成为专制一方的大员,汉王对己有大恩。更重要的,也是韩信自己承认的:能有这样的地位,能当上“王”,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彼时天下未定,刘邦还没有称帝。皇帝,只是一个刚出现的词。唯一的秦皇帝灭了,业已被证明是一个笑话,生杀予夺归于一人怎么可能?彼时封建温情仍在,还不存在“位极人臣”这句话,王是社会顶点,也就是人生预期的顶点。
  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年,刘、项罢兵谈和。没多久刘邦毁约,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包围项羽,两人到期却没来,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惨败。刘邦用张良、陈平计,答应与韩、彭两人“共分天下”,并明确封地从哪儿到哪儿,结果两人的军队“立至”,于是就有了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杀。
  对刘邦来说,需要用人的时候,就用本事最大的人;平定天下后,先得收拾本事最大的人。
  韩信用兵天下无敌,这一点刘邦心里最清楚。还在打扫垓下战场的时候,刘邦就先夺了韩信的兵权,然后封他做楚王。第二年,刘邦伪游云梦会诸侯,把韩信骗过来解至长安,降为“淮阴侯”,实际上是看管起来。为何囚韩信?两部史书仅交代了一句话:“人告韩信谋反”。语焉不详,不用说肯定是欲加之罪。
  收拾彭越则有一个过程。刘邦打反叛的陈豨,向彭越(已被封为梁王)征兵,彭越不愿出兵;招彭越,不来;彭越臣下劝他反,彭越却也没有听从。此事被人告发,有司说彭越反状已具,原因是臣下劝反,彭越却不诛臣下。
  彭越被贬黜到蜀地做一个侯,路上遇到吕后,向其哭诉,吕后答应带他去见刘邦为其求情。这下完蛋了!吕后见了刘邦,力劝他斩草除根!于是彭越被杀。
  彭越怎么被抓的呢?《汉书》只用了两个字“掩捕”。说不清,反正又是一诈!韩信最终的结局更是诈得漂亮,刘邦在外打仗,韩信被萧何骗到宫中被吕后杀掉!
  刘邦也总是先下手的。
  陈豨被刘邦封侯,委以率领赵、代边地军队的重任。他倾慕战国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任侠好客,礼贤下士。到邯郸公干,随行宾客坐的车就有上千辆。于是有人就像刘邦告密了:这家伙“客盛”,又“擅兵于外”,“恐有变”。陈豨被逼反,后兵败被杀。田横的遭遇也如此,田横被韩信打得狼狈不堪,跟几百个宾客跑到海岛里躲起来,但刘邦仍旧害怕“久为乱”,于是招他前来……
  刘邦基本盘中的萧何,坐镇关中为刘邦输送兵员、粮草,把几十名宗族子弟派到刘邦的军队,这才免去刘邦的疑心。张良是个大战略家,还多次救刘邦于危亡。但他多病,不能在外将兵,这就大大省去了刘邦的疑心。平定天下后,张良退隐去玩儿辟谷了,这下就更省心了。
  比较项羽的模式,天下为一家一姓之天下,可以延续统治和减少纷争,于是刘邦“封子弟以填天下”。有没本事不要紧,要的仅仅是忠诚而已。于是“非刘氏不王”成为两汉惯例,家天下模式大功告成。
  当然,刘邦的家天下结构也就大致维持了50年左右,50年后东南“同姓王”造反。帝国历史真正的稳定的时候,乃是官僚制成熟的时候,这已是帝国历史后期(宋以后)的事情了。
 
  四
  田横与他的两个宾客去见刘邦,走到距离洛阳三十里的史乡(偃师城西)自杀,其宾客砍掉他的头,驰三十里形容不败,供刘邦“一见”。刘邦以王礼葬田横,两宾客在其冢旁自刭而死。《汉书》载刘邦“闻而大惊”,又听说田横还有五百宾客在海中,立即派使者去招。结果,五百人“闻横死,亦皆自杀”。
  赵臣贯高等人密谋刺杀刘邦,未遂事发,赵王张敖被解到长安。刘邦放狠话:随王来者“罪三族”。但田叔等人“赭衣髡钳”跟随张敖来到长安。事情查清,张敖被赦为侯,张敖把田叔十几个赵臣推荐给刘邦,田叔才高,得到重用,最后当上鲁国的相国。
  田横是“故齐王田氏之族”,其家族渊源加强了他们的坚固性。田横和他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宾客,成为史书上最后的一抹封建血红。而张敖是什么人呢?他的父亲张耳是大梁一个看门儿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辈,忠诚仅限于一个封闭的结构。当等级、利益是固定的,社会位置也同样是固定的,所有人便无从选择。但整个战国时代和秦的一统中国,彻底打破了固有的结构。这些“士”———有知识有能力但无封地无爵位的人,已经崛起,他们需要出路,而刘邦给了他们。
  《汉书》载,楚汉战争的第二年,刘邦处于明显的弱势,儒生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推行德义,如果受到六国之后的拥戴,项羽自然就屈服了。
  张良听了,马上阻止,一口气说了8个理由,其中一个理由:
  “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之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
  张良的意思很简单:你封了六国之后,土地没得封了,跟着你的人怎么办?还有什么好处?还能有什么预期呢?说完这话,刘邦“啜食吐哺”。
  历史是延续的,正是旧体制的崩溃,“士”的寻找出路,给了刘邦最大的机会。而旧体制之灵魂——社会信仰体系,是如何在西周开始崩溃的?东周和秦如何破坏了……,打乱了……,释放了……?我甚至无法想出这些句子的宾语。尚需要深入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