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唐太宗的治国密码

繁体中文】  作者:李大华   发布:2015年10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个人治的国家,没有一部好的法律,可能这一代治理好了,换一个领导人就不好了。所以,一部好的法律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一部好的法律就在唐朝出现了,叫做《贞观律》。

一群怎样的人制定了这部法律

在历史上,战国时期秦朝搞了“商鞅变法”,商鞅、韩非子这些人都力主法治,但是那些法律太严苛,不近人情。唐朝的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封建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认为秦朝的过失不在于它的法制,不在于它的制度,而是在于它的做法错了,不近人情,没有体现人的关怀。

到了太宗时期,为了稳定天下要立一部好的法律。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来主持修唐律。直到贞观十一年,它才颁布。

参与制定这部法律的有几个人呢?长孙无忌是一个,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朝实行三省制度,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这三省之间形成监督平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几个都是头头。

房玄龄考虑事情非常周密,每次仗一打完他就去搜集文献,搜集法律条文。魏征在唐朝起草这部法律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其实不懂法律,他不像房玄龄、长孙无忌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史书都有记载,他不懂法律,但懂德性,懂道德。魏征把道德的东西、仁义的东西放到法律里面,唐朝的法律好就好在这里,它有人道基础。

为何说《贞观律》是一部好法律

《贞观律》好在哪里?它有很好的道德基础,讲德性,讲仁德,它谨慎,郑重,有原则,而且具有持续性。法律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的伦常关系,维护一种公平的关系。魏征有一句话:“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苛法.在仁义而已。”《贞观律》据说把严刑苛法削减了1/3多。唐朝时期,父亲跟子女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很神圣的,不能随便检举,必须维护亲情关系。有人问:有人谋反怎么办?太宗说如果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也不能破坏规矩,有人谋反了,也不主张他的子女和夫妻之间互相检举,这就是维护亲情关系,立法必须这么规定,由别人去检举好了。

执法过程当中的关怀与同情。光有好的法令还不行,还必须程序公正。魏征说“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凡是有案子我们很难断得清楚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证据的时候,我们要组织大陪审团一起来商量这件事情,不能几个人说了算。唐朝发生重大的案件,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来审理该案,一起讨论,慎之又慎。对重大的案件,尤其是死刑犯,崇尚“三覆奏”“五覆奏”的奏制。凡是杀人,皇帝要亲自准许才行。不仅如此,唐朝还有—个废除死刑的议论。长孙无忌负责起草法律,最后有一条扯来扯去,太宗不愿意杀人,说能不能废除死刑。当时有人提出,可以断他的手指头、脚指头以代替死刑,太宗一想,剁了手指头、脚指头是对他父母的不尊重,这违背了亲情关系。随后,四川一个官员想了一招,他说是否可以把罪犯流放,把他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活着,让他成天思念自己的亲人,让他觉得生不如死。太宗高兴了,说好。唐朝最终没有废除死刑,但是讨论过废除死刑这个事情,这是很有意思的。

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一天,长孙无忌去面见皇上,按规定进宫是不能佩戴武器的,所有刀剑都要卸下来,但他完全忘了这事,就闯进去了,门卫也不敢拦他,进到第三层才发现带了刀,带了刀进宫见皇上,这是死罪。但是他没有任何谋反的企图,怎么能判他死刑呢?最后门卫校尉官被判死刑,明明你看到他带了刀,为什么不拦住他?长孙无忌怎么办呢?罚他款,关他几天。这个事情太宗也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大理寺的官员坚决反对,说皇上颁布法律,人人都在法律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为什么可以不治长孙无忌的罪,而卫士要判死刑。大理寺提的方案是,要么两个都治罪,要么两个都不治罪,这才能公平。结果太宗说算了,两个都不治罪,这样体现公平。

《贞观律》平衡了法与情、法与人道、法与德性,集中了唐朝人的智慧。唐朝文化的开放正是基于这一部好法律,各种文化只要遵守法律就和谐共处。这样的治理终于使唐朝成为当时的中央帝国,赢得了万邦来朝、万民齐颂和万里繁荣。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