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刘备如何识诸葛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5年11月3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东汉末期,军阀混战,一些实力较强的军事集团击败对手,建立了根据地。当时曹操据有北方,孙权盘踞江东,惟有自诩为汉宗室之后的刘备,常寄人篱下,没有固定的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立功业的贤才。有一位善于识别人才的名士司马徽告诉他:一般的读书人,怎懂得时势?只有俊杰之士,才知晓天下大势。我们这里称得上俊杰的有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不久,颖川文士徐庶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对他十分赏识。他却说我并没什么才能,我的朋友诸葛亮才是个杰出的英才,将军难道不想见见他?刘备原想让徐庶去将诸葛亮请来相见,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资治通鉴•建安十二年》)。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亲自赴襄阳(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卧龙岗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促膝长谈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刘备获得诸葛亮的鼎力辅佐,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蜀汉政权。此即刘备“三顾茅访诸葛的故事。这是个有史料根据的故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三国志》亦取此说。千百年来,“三顾茅庐”成为求贤若渴的典范。尊重人才的代名词。“三顾”才使“鱼水合”,也成为一种历史定说。
    然而,魏人鱼豢所著《魏略》认为,诸葛亮归附刘备乃是“亮诣备”的结果。当时,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于樊城。刘表懦弱无能,不晓军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统一全国。诸葛亮预见曹操会攻击荆州,便北行见备,陈述方针大计。刘备初见诸葛亮,以其年少,待以诸生之礼,态度冷淡。不料,诸葛亮分析时局,提出“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对策,讲得头头是道,且多合刘备之意。刘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鱼豢所记并非孤证,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记载。由此,人们对“三顾茅庐”说产生了怀疑:建安十二年(2O7),诸葛亮才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已有一定实力的“皇叔”刘备,岂肯如此屈节?诸葛亮既然有腾飞之志,又以为刘备值得辅佐,何必两次避而不见?
    有的学者认为,“晋见说”符合历史真实。理由如下:一,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高卧隆中,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当时曹操、孙权各有智囊集团,刘表并无雄才大略,不能给诸葛亮施展抱负与才能的机会。而刘备虽寄人篱下,但声名远扬,不失为人中之主,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标准。因此,当曹操旌旗南指的燃眉之际,诸葛亮北行见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得到刘备赏识,是完全可能的。二,鱼豢《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作者是当代人录当代事,所获史料相对《三国志》而言,较为可靠。旦《魏略》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此书最多,西晋史家司马彪经审慎洋察,也取鱼豢之说,可见此说可靠。至于陈寿《三国志》为什么取“三顾”说,一则是取之于《出师表》,再则是因此说更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更能显出刘备的德行与诸葛亮的清名。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作“三顾茅庐”说,用意在于强调自己推行的方针策略,是先帝所赏识、肯定的,以此统一军心、民心,激励斗志,以期完成北伐大业。
    还有人持两可之论,认为“三顾茅庐”与“亮诣备”,均有可能。清洪颐煊《诸史考异》云,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以礼待之,但并未十分器重他。后经徐庶推荐,刘备才三顾见亮,两人情好日密,备委亮以军国大计。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亦甚为感激,因而记人《出师表》,使人忽视了“三顾”前的“晋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由于刘备求贤若渴、谦逊待人的风度,更符合社会心理,因此“三顾茅庐”说压倒“北行见备”说而广为流传。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毕竟是要严肃考证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