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攀枝花回龙洞遗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回龙洞遗址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政乡巴关河村一无名溪沟旁的半山腰上。1987年5月,民政乡小学的两位老师在洞穴中拣到砾石打制而成的石片石器、穿孔器,并收集到一批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市文管处前往实地调查,并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林一璞先生作指导,对洞穴进行了试掘,确认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转型过渡阶段的遗址。

回龙洞遗址东距渡口大桥约2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1°35′,北纬26°38′,海拔1550米,高出巴关河河面约300米。洞穴座东向西偏南15度。洞口形如桃状,高11.9米、宽4.6米,由洞口向内逐渐变窄,宛如牛角,洞深12米,面积约35平方米。通过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主要包括砾石打制石器、细石器和哺乳动物牙齿、角和碎骨化石等。不见磨制石器和陶器,但有少量穿孔石器。它是石器制作技术进步的客观标志。石器数量最多,主要用砾石、脉石英、燧石和玛瑙等石料制成,另有少量玉石、玉髓、水晶等细小石器。器物造型有各种各样的砍砸器、刮削器和石核。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细石器的出现。学术界一般认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草原地带的典型代表文化之一,它是旧石器时代石器打制工艺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而产生的间接打击技术的结果。细石器单独难以使用,通常用来制作复合工具。这些都说明回龙洞遗址处于智人时期发展阶段,并与北方四川富林文化有文化联系。出土的骨器有骨针、骨镞、骨锥,数量虽少但都是磨制而成,工艺精良,其中一枚骨针长5.4厘米,直径0.3厘米,它基本代表了当时回龙湾洞穴居民骨器制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回龙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经鉴定有象、熊、豹、犀牛、野牛、巨羊、岩羊、猴、鹿、獐等二十多个动物种类。其中如巨羊等少数动物在地质学上的更新世(距今两百万年至一万年)以后逐步趋于灭绝。犀牛、大象等现生种动物在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渐渐从这一带消失,而岩羊、野牛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前,仍可见到它们的踪迹,由此也反映出攀枝花古今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攀枝花上承四川西昌,下接云南元谋,地处中国西南著名的攀西裂谷中部,正是横断山脉山谷纵向沟通南北,金沙江诸流横向联结东西的交通枢纽地带。人类北上南下的迁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自然通道。回龙洞所包含的远古文化信息,既有典型的南方及东南亚旧石器晚期的砾石石器,又有与北方草原文化相类似的细石器。在时代上经碳14测定距今年代为2.2万年至1.5万年,正处于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阶段。这对研究原始文化的固有特征,文化的交流、传播、发展、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