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昭觉惊现2000余年前“假发”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近日,凉山州博物馆与四川大学考古系在昭觉县的一面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块用野生麻线编织成的发辫状物品,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说:此类物品的出土在国内极为罕见,根据该物品的形状和附着在人身体上的位置来看,其功能应该是用于装饰头发,该发辫状麻线编制物的年代大约在2000余年前的战国至西汉之间。

10月下旬,凉山州博物馆与四川大学考古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昭觉县四开区的11座石板墓进行了发掘。该发辫状麻线编制物就来自于其中的一座墓坑,从石板墓出土的其他物品还有大量的陶罐以及少量的青铜器物。石板墓是凉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古人的墓葬形式,在凉山地区分布有数千座,其葬式为:在较浅的土层里用石板砌成一个长方形的墓坑,然后将经过野外自然腐化只剩下骨架的人体残骸收捡放入墓坑埋葬。凉山州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唐亮说:该物品出土时位于人的头颅骨的下半部分,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3支雕刻有精彩纹饰的木环。该博物馆文物修复技师张蓉请来了当地精通手工纺织的彝族老乡帮助辨认和分析,确认了每一条发辫由5根细麻绳组成,而麻绳则由野生麻搓成。联合考古队对于该发辫状麻线编制物的出土均感到十分的兴奋,有的队员戏称:这是中国最早的假发实物。

据了解,尽管经过30余年的考古调研,但是大凉山地区石板墓的主人仍然是一个谜: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在历史上消失,他们的后裔今天在哪里,他们与较后期进入大凉山定居的彝族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刘弘认为,此次发辫状物品的出土对于研究了解这个古代族群的生活习俗,对于确认这个族群的族别意义非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