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惠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惠姓来源有三,其具体情况分别如下:

一、周惠王姬阆之后。据《广韵》记载:“惠,姓。出琅琊。周惠王之后。梁有惠施。”《通志o二八o以谥为氏》记载:“惠氏,姬姓。周惠王支孙,以谥为氏。战国有惠施,为梁相,著书称《惠子》。汉有交趾太守惠乘、太仆惠根。宋惠演,举进士第。望出扶风、琅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惠王支孙以邑为姓,战国有惠施。”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亦介绍:“惠姓,系出扶风郡,周惠王之后,以祖谥为氏。”周惠王姬阆为周文王姬昌后裔,是周朝的十七代君主,于公元前676至653年在位,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周惠王姬阆驾崩后,其子孙后代之支孙以谥为氏而姓了惠,遂成惠姓。这支惠姓的家族历史已有二千六百年左右。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姓氏考略》认为,惠姓源于颛顼帝之后裔姬姓的另一部分是上古时期陆终第二子惠连的后代。陆终是上古祝融氏吴回的儿子,也就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玄孙。据此考证,此支惠姓中国人更加源远流长,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出自清朝入关的满州旗人之后。

战国时期的惠姓名人惠施,依照《汉书》的记载,是当时的宋国人,却在梁国高居相位,而且学问很好,据说曾著有一篇《惠子》传世,可惜现在已经佚失而不见了,这真是我国惠氏家族的莫大损失。希罕有长安儒生惠庄。唐朝有将军惠静寿。宋朝有太常博士惠直。元朝有惠希孟。明朝有天顺进士惠民。清朝,江苏吴县的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祖孙3人,都是经学家。当代有惠浴宇,等。

惠姓过去活动的地区,主要是江、浙一带,惠姓历史名人几乎全是江、浙人士。

清朝三百年间,是惠姓家族十分主要的时期,除了在学术方面惠氏祖孙三杰的大放异彩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血轮,这新血轮就是当时满州旗人的大量改姓为惠,使惠姓家族的阵容迅速庞大。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同治年间的广西提都惠庆、太平天国的宣化镇总兵惠成,都是满州旗人改为惠姓的。时至今日,汉、满二族早已是一家人,在惠姓家族之内当然更是不分彼此了。

惠姓郡望:琅琊郡(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扶风(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其堂号:景言堂(宋朝时候,常熟县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入学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县治理得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题在上面“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其适用楹联:源自上古;望出扶风。三代名士超赵马(清代侍读惠士奇,与其父周扬、子栋,俱有文名,他精于经术。尤其子栋,所著颇丰);百部经书播印中(后魏高僧惠生,往西域取经,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百七十部,并著有《西域记》一书)。易象钩玄探哲理(元代学者惠希孟,有《易象钩玄》等书传世);松崖文钞阐儒风(清代名儒惠栋,著有《古文尚书考》、《松崖文钞》等)。良友交情同声郑重(战国时梁国相惠施的事典);高僧咏诗掷地铿锵(宋代高僧惠勤,善诗)。

在历史上,惠姓与穗姓曾经不分。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惠姓后裔分布于苏、浙、皖、鲁、豫、冀、鄂等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