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稷下学派及代表人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创建于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稷下学宫是当时诸子百家尽展丰采的大舞台,凡当时著名的学派都有其代表人物来到稷下学宫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其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如下:

(一)黄老学派及代表人物

黄老学派是稷下学宫中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它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黄老学派产生于齐,与齐国执政者从政治需要而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黄老学派学术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托黄帝之名号,以老子之学为基础,兼采儒、墨、名、阴阳五行之说,而且在于它吸收了法家的法治学说,把“道”,“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其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

慎到,战国赵人,稷下黄老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于《慎子》一书。慎到认为,“道”是“变法”的根据,“法”是“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他以法为主兼重礼,礼法兼用,相辅相成。礼法的作用在于去私立公。他说:“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慎子·威德》)。特别强调法的去私作用,说:“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慎子·佚文》)他又重“势”,强调君主权势对于推行法治的重要,但又指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慎子·威德》)为了天下,国家的整体利益,国君必须“立公弃私”,不可枉法而行私。慎到的这些思想,适合了田齐政权的需要。

田骈,齐人,是稷下先生彭蒙的学生。齐宣王时,被赐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成为著名的稷下先生。齐湣王时,田骈离开稷下学宫,到薛邑,寄于孟尝君篱下。由于田骈好谈论,善辩说,被人送了个“天口骈”的雅号。著有《田子》一书,此书已亡佚。田骈学说的基本的内容是“因性任物”、“贵齐”等。田骈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大道”之则,因而要把握自然之客观特质,因循事物之本性,做到“变化应求而皆有事,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这样便会有“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之功效。既然“因性任物”是处理人与物、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佳方法,那么要治理政事,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只能使用这样的方法。田骈哲学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贵齐”论。“齐”即均匀,无差别。田骈的“齐万物”之“齐”,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齐”,不是对事物差别性,矛盾性的否定,而是对事物差别性和矛盾性的肯定。在他看来,人们在认识和处理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上,应遵循“齐万物”的原则,力求做到全面、周遍,而避免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

(二)阴阳五行学派及代表人物

阴阳五行学派又称阴阳学派或阴阳家。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的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树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也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谓之阴阳五行学说,并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即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邹衍、邹奭。

邹衍,战国齐人,著名的稷下先生,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创始人和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之集大成者。其著述有《邹子》四十五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邹衍的学说主要是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中国是由九个小州所组成的大州,称之曰“赤县神州”。而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州共有九个,故称为大九州。每一个大州的外面,都有大海环绕。(《史记·孟荀列传》)邹衍这种对世界地理的认识,虽然与今天的世界地理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是对“中国即天下”这种狭隘、封闭观念的否定,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邹衍把五行(水、火、木、金、土)各赋于道德属性,由五行而为五德(水德、火德、木德、金德、土德),然后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式来说明政权更替的原因,论证新政权、新朝代产生的合理性。这一学说,虽然深合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的口吻,但它歪曲了社会历史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邹奭,战国齐人,稷下晚期著名学者。学习并继承了邹衍的学说,是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有《邹奭子》十二篇,今佚。

(三)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墨家学派是稷下学宫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鈃,战国宋人,齐宣王时的著名稷下先生。

宋鈃以救世为已任,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社会主张,“情欲固寡”说,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根据。所谓“情欲固寡”,是认为人生而少欲,这是人的本性,贪欲、多欲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宋鈃之所以宣扬欲寡说,其目的是要统治者克服私欲,结束相互攻伐征战,减轻劳动人民负担。因之又提出“禁攻寝兵”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于战乱之中的劳动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四)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极具威名,成为显学。稷下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人心向背是政权兴亡,战争成败的关键。孟子还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孟子,曾两度游学于齐,长期活动在稷下学宫。孟子希望用仁政学说说服齐宣王,但是齐宣王一心想争雄天下,他的意见终不被采纳。于是他决意离开齐国。当孟子准备离齐时,宣王试图以豪华的住宅与万钟之粟的待遇来挽留他。孟子以不做唯利是图的“贱丈夫”而推辞。他梦寐以求的是齐国推行他的仁政学说,以致于他走到齐国昼邑时,企盼齐宣王追回他,用他的仁政学说治理齐国。然而等了三天没有消息,孟子抱着失望的心情踏上了归程。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度过的。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成熟于稷下,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领袖人物。他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的哲学思想线贯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是存在于人周围的整个自然界,自然界自有它的运行规律即“天行有常”,与人间祸福毫无关系,他反对鬼神迷信,坚持人定胜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治国礼、法并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只有“隆礼重法”,国家才得以安宁和强盛。在教育思想上,他认为人的良好智能和行为都是受教育而来,主张:“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通过学习和教育,人的知识和德性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能一代胜过一代。他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纵横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纵横家学派产生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髡,齐人,以博学善辩著称,被齐威王立为“上卿”,赐“上大夫”之职,为齐国振兴和稷下学宫复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礼、法兼用而倾向法治。主张为政要顺民心,任官选贤任能,督察奸吏。反对统治者淫乐无度的生活方式,表达了“酒极则乱……极之而哀”(《史记·滑稽列传》)的哲学观点。

《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邹忌以鼓琴说齐威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以“隐语”诘难邹忌,髡说:“狐狸皮衣虽然破旧,但不能用黄狗之皮毛修补”,提醒邹忌举荐官吏要选贤任能,谨防小人混杂其间。髡曰:“大车不修理,就不能载重物,琴瑟不校正,就不能奏出五音”,提醒邹忌要“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以隐语劝谏邹忌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六)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名家学派是稷下学宫中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影响很大。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儿说等。

尹文,齐人,主要活动于齐宣王,湣王时期。尹文主张“以实务名”说:他要求人们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名”一定要符“实”,反对名实不符。这一理论用以治国,则要求执政者要分清是非,选贤而去不肖,“赏”合其功,“罚”符其过,以此治国富民。

尹文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名实相应的意义。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反对名不副实。他在《大道上》以具体事例分析了名实不符的危害。 齐宣王爱好射箭,并且喜欢别人奉承他臂力大,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使用的弓只有三石拉力,还常常让他身边的官员拉弓试力。这些官员明知此弓不是强弓,为了讨好齐宣王,每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逢迎说:“这张弓的拉力不止九石,除了大王别人没有能使用的了。”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一直认为他使用的是九石之弓。在此事中,三石是实,九石是名。齐宣王有九石之名而无九石之实。于是,尹文感慨道:“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儿说是稷下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儿说善于辩说,以“白马非马”之论折服稷下学宫中众多的著名辩士。所谓“白马非马”,是说“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就是白马,马就是马,二者不能等同。然而白马不是马,所以骑白马过关就不应当交纳马税。但无论儿说怎样善辩,终不能说服守关人。在他照章交纳马税后,方被允许过关。

“白马非马”论认识到事物的差异与对立性,同时也将这种差异与对立绝对化,没有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是抽象地辩说事物的概念名称。

(七)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在稷下学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又是被后来学术界所冷落的一个学派。近几年来,学术界对管仲学派的认可,越来越趋于一致。王德敏先生在《管仲学派研究》中指出:“管仲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由管仲奠基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官方扶持的历史悠久、阵容庞大的学术派别。它植根于齐文化的土壤中,对齐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宣兆琦先生在《齐文化发展史》中指出:“管仲学派只是一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以齐人为主的、推崇管仲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们以传颂管仲业绩和继承发挥管仲学说为己任。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秉承着管仲的功利、务实、实践、改革、开放、创新精神,肩负历史和时代的使命,响应社会的呼唤,丰富着管仲的某个方面的理论学说。”《管子》一书则是管仲学派的一部独立的代表作。《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论理、哲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

管仲学派重发展经济,首先重视农业生产。《治国》曰:“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在“务本”的同时,又重视林业、畜牧业、果菜种植业。故而《立政》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在重农的同时,又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政策,承认工商业者的地位,重视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良的服务招商引资。主张以“轻重”之术,调控物价,抑制富商巨贾欺行霸市,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管仲学派主张治国礼、法兼用,德治、法治相辅相成。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法宝,有之则国治,无之则国乱。同时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只有将礼、法,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治国方面,管仲学派极重视选贤任能,以人为本。认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极为重视人民在治国取天下中的重大作用。此外,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也十分丰富,要者有“天论”、“道论”、“水本原论”、“精气论”等。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主张治国“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正世》),表现了很强的创新精神。

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学的产生,是先秦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高峰。没有稷下诸子之学,就没有战国时代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