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黄河大王”的复杂人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清代的山东巡抚中,张曜是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复杂人物:他生为封疆大吏,死后又做了“黄河大王”;他在治理黄河上立有大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又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在外他能叱咤风云,一言九鼎;在家却又怕老婆……角色多样性也决定了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张曜字亮臣,号朗斋,河北大兴人。后来从河北逃到河南固始县。时值河南捻军四起,地方上多组团自保,张曜以其武勇过人被推选为团长。一次,捻军包围固始县城,县令担心城破难以自保,尤怕自己美丽多才的女儿死于敌手,便张榜告示曰:“有能守住此城者,我将女儿许他为妻。”当时捻军人多势众,众人都不敢应承。只有张曜大胆地揭榜谒见县令,表示愿担负起守城重任。他针对敌众我寡之势,制定了出奇制胜之计,挑选了300名壮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当夜深人静时,伏兵突袭敌营;而城上也紧密配合,鼓角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捻军以为大军杀到,连夜慌忙溃退。前来增援的忠亲王僧格林沁见张曜表现英勇,御敌有功,大加赞赏,遂奏请朝廷擢升张曜为知县。并亲自作媒,将固始县令的女儿许他为妻,她就是蒯夫人。

治黄有功的“黄河神”

张曜在光绪十二年(1886)调任山东巡抚,到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卒于任所,在山东的时间不过四五年。他任职期间,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百姓灾难深重。身为一省的最高长官,他一面积极组织救灾,一面拿出自己的俸金,并动员其他官员捐俸助赈,救活了不少灾民,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尤其在治理黄河上,尽管他曾听信幕僚中有些人的错误主张,酿成过水患,但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他针对黄河山东段两岸河道窄、堤坝不够坚固、水涨易于漫决为患的特点,除带领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筑堤坝、加强两岸堤防外,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每逢黄河决口,他都亲临现场,指挥抢修堤防,据说一年有近三百天时间他都是在河工上度过的。光绪十七年,他正在黄河上监工的时候,忽然“疽发于背”,不久就不治身亡。济南人民感其恩德,在他死后,就把他尊为黄河的“大王”,并在大明湖边为他建了一座张公祠,永久纪念他。

张曜在济南期间,还号召人们植树造林,在黄河大坝和从泺口到市中心的路旁,遍植柳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张公柳”。

从“目不识丁”中奋起

在张曜的一生中,还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就在他春风得意,升为河南布政使,且眼看就要成为“封疆大吏”时,不料却被御使刘毓楠奏了一本,说他文化水平太低,“目不识丁”,因此他被改授武职“南阳总兵”。对此,张曜并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先去弄张假文凭挡别人的眼,由“大老粗”一跃而成为“硕士”“博士”,然后再想法对举报者进行打击报复。相反,他从此开始发奋读书,并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小印激励自己,结果在学问上大有长进,后来又改授文职。当原来参奏他的御使刘毓楠被外放罢官,生活拮据,又投函向他求助时,张曜不念旧恶,还送钱周济他的生活,并附信问候。有意思的是信后的盖章,就是那方“目不识丁”的小印。张曜的这种宽宏大度、闻过则改的精神,在今天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怕老婆”的美德

张曜的夫人博古通今,深明官场吏治。张曜的一些来往公文,主要靠她办理。张曜原来文化水平低,在遭御使刘毓楠弹劾后,他不但发奋自励,还虚心拜夫人为师,刻苦读书学习。有时夫人责骂他,他也老老实实地接受。

张曜自改任武官后,心里很感不平,变得傲慢起来。清廷命左宗棠督师剿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左奏请朝廷让张曜带兵,张曜不应。上面严旨催他,门客也劝说他,他仍不答应。这时夫人对他说:“你居功自傲,屡违朝令,你以为朝廷不敢杀你吗?”张曜一听,猛然醒悟,立即跟随左宗棠出征。他吃惊地说:“夫人言可畏!夫人言可畏!”对这位深明大义的夫人,他真是又敬又怕。

张曜跟随左宗棠在西北镇压回民起义,屡立战功。左奏请朝廷,改授张曜文职。后他又升任山东巡抚。在巡抚任上,他经常跟属下谈起夫人的德能,且问属下:“你们害怕老婆吗?”有的说“不怕”。张曜听后满脸严肃地说:“你好大胆!竟敢不怕老婆?”仿佛“怕老婆”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此张曜“怕婆子”便出了名。1952年,伟人毛泽东在乘船游览大明湖时,还指着湖东北岸上的张公祠问身边的陪同人员:“张曜怕婆子你们知不知道?”说着,便津津有味地给大家讲起张曜怕老婆的故事……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