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蓬莱传说之蓬莱阁下的桥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桥梁:会仙、迎宾、迎仙桥。其中,会仙桥和迎宾桥具现代风格,分别建于1988年和1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座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丰的石拱桥——来宾桥。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日——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结构,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桥由此得名。来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人们登临丹崖山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佑六年(1061),登州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在由宋至明的300多年中受蓬莱仙阁的影响,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十二年〈〈蓬莱县志o仙释》记载,宋代曾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瞎,一丐只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前领路,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而行,看似迟缓,但若想追赶,快马也追之不及。他们白日行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踏路歌”,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外种植槐、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目九仙”;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为方便蓬莱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的画河上以来宾桥为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坐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只有这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年(1880)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桥”(注: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桥),民间仍沿称迎仙桥。

如今,迎宾桥、会仙桥正以崭新的风姿,古老而美好的桥名在蓬莱阁下每年迎接200万以上的“仙客”,而古老的迎仙桥则作为登州镇境内如今唯一的古桥,仍吸引着不少游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