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驳《诸葛亮必败——中国伪智慧的宿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姬晓风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偶然见到《诸葛亮必败——中国伪智慧的宿命》一文,怀着好奇的想法看了一下,实感惊讶,如此稚嫩之文,几如幼童所作。不由感叹,无知者无畏。苦笑之余遂作此文驳之。
    第一:作者对史实和演义混杂,取其有利观点用之,无利观点则弃之。典型的断章取义。而大量批判观点都针对演义中的人物,即虚幻的人物。就如同评价孙悟空和玉皇大帝如何,依次来评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说法。
    第二:许多观点都以主观推测而无实据。通篇少有支撑观点的依据。如但人们总喜欢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不知从何而来。历来的文人学者,哪位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的?而只要是坚持无神论的人都不会相信借东风或是向天借寿命这种无稽之谈。
    第三: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在文章中漏洞百出,错误连连。实在没有资格去写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四:文章偷换概念,如以现代常人间的交往诚信对比政治军事斗争的谋略。无可比性。
    以下逐次批之。
    1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而被后人奉若神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司马懿反倒被人们遗弃了。
    诸葛亮除了智慧之外,更受人称道的是他的人品,而司马懿智慧也许与其相仿,但人品则远逊之。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人们对他二人的评价就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我想提到另一个人:贾栩。作为三国时期明哲保身的代表。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流传千古。什么是大智慧?知其不可而义所当为则为之!也称作大丈夫。司马那不叫大智慧,是厚黑学!
    2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大概作者不知道,诸葛亮是个纯粹的务实者,他在蜀汉为相期间是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连晏子这种夸夸其谈而毫无实绩的人都能被称为贤相,那么诸葛亮足以称为伟大。另外所谓运筹帷幄指的是法正和庞统,而且他们也不是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而是也参与实际战斗,庞统就是战斗时中流矢而亡。没有一点历史常识就大言不惭,作者确实令我惊讶。
    3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很抱歉,作者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孤陋寡闻,诸葛亮此时并不是最高统帅,而是刘备(玄德公还没死呢)。顺便说一句,此时的两川刚经历过惨烈的汉中之战,诸葛亮身为丞相(总理),正忙着收拾残局,无暇他顾。
    4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耍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首先借荆州一事尚未有定论,荆南四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南郡也是孙刘合兵打下来的。当时刘琦为荆州刺史,琦死后,众推刘备为荆州牧。这里没有借荆州一说。孙权为了对抗曹操,让刘备守南郡。所谓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则根本无从谈起,此时诸葛亮只是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对荆州问题毫无发言权。而且历史上的刘备是刚强勇决的枭雄,很有主见。决不是小说中事事依赖诸葛亮的无能之辈。诸葛亮此时根本没有权力答应东吴归还荆州,就像我没有权力把东三省割让给俄罗斯一样。
    还有三气周瑜则更加是子虚乌有。历史上周瑜为人大度,且和诸葛亮没有来往,最后也是旧伤发作而死。小说中给我们的教导是做人不可心胸狭窄,而作者却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过错,不知何意。
    5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都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魏国的情形。
    这一句充分暴露了作者极度缺乏对三国时代形势的认识,恐怕还停留在三国演义的六出祁山阶段。那我也就只好暂时承担一下扫盲的任务。
    孔明在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说到这里,顺便要提一句,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白帝城(永安)。临终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军政大权一揽),又稽查京畿百官。这个时候,诸葛亮才真正掌握了大权。
    而此时的蜀汉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荆州和秭归两次大败,将刘备艰苦创业积累的资本一下子输得干干净净。魏吴又在虎视眈眈,蜀汉政权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然而看看诸葛亮做了什么,他首先通过外交,重新与吴国修好,弥补了已经破裂的两国关系,从而避免了蜀汉两面受敌。然后内休政理,恢复国力。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为发动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
    经过数年治理,蜀汉逐渐恢复元气。蜀汉建兴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轻的明帝曹睿继位。孔明认为北伐魏国,兴复汉室的机会来到了,遂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看清楚,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而绝不是作者说的条件不成熟时)。
    第二次北伐是在东吴周鲂断发假降,大破曹休之后,当时魏国大军齐集江东。故孔明此次应东吴请求,攻击陈仓,牵制魏军,属于战略佯攻,且只带一月之粮,完全不是持久战的意思。
    陈寿曾道:“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是“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那么后来的北伐则属于“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即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并通过不断袭扰魏国,使其疲于奔命,经济严重受损,降低对方的发展速度,以保蜀汉不亡。
    6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
    说到做秀,对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政客都是必修课,如果你连这点都不懂,根本不配从政。作者的观点过于幼稚,就像一个小学生,单纯却缺乏社会常识。
    7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说到这里,我想请问一句,我们的周总理怎么死的?如果你不知道,我告诉你:累死的!你是不是认为周总理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那你当然更不明白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就像对一个瞎子解释七彩颜色一样,根本是对牛弹琴。
    8历史上的诸葛亮,注定是要失败的,他的失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战胜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其时运不济,更重要的原因他缺乏足够的智慧,他所拥有的多是些伪智慧而已。
    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完全的马后炮。在事后,大家往往都称颂胜者,人人都看出败者败相早露。这是中国人的陋习之一。
    司马懿在军事上不及孔明是显而易见的,在第四次北伐时期,诸葛大破司马,斩获司马军队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只得归营拒战,坚守不出。并延续到第五次北伐。作为一个大国的统帅,在兵力,国力都占尽上风时,看到一个弹丸小国的敌军大模大样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这是奇耻大辱。如果换了作者担任蜀军统帅,我想司马懿决不会坚守不战吧。
    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时运不济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你不妨把诸葛亮和司马懿对调一下,形势一定截然不同。
    9“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规律竟然没有体现在诸葛亮的身上,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意外,也反映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天真性。
    我认为这正好体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不是天真,而是对悲情英雄的敬重,反应的是中国人的血性,骨气。他提出: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所以我们后来有了祖逖,岳飞,有了文天祥,为了信念义无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不是在强敌临头之际屈膝投降。如果没有这点血性,恐怕日本侵华的时候,中国就亡了。当然,也许对作者来说就是成王败寇,只有胜利者才是正义的一方。幸好作者晚生了几十年,否则抗战当中或许又多了个汉奸。
    10从欺负老实人鲁肃的那一刻开始,诸葛亮便教会了我们“信用透支”。喜欢拍胸脯承诺,却不愿意兑现诺言。而且,还让人家前来讨个说法的周瑜含恨死去。
    这是从三国演义出发,那么我同样用三国演义的观点反驳。
    首先,荆州是刘表的领地,后来被曹操占领,曹操败后刘备辅佐刘琦夺回荆州并管理,名正言顺。并且诸葛亮曾跟周瑜约定,他取不下则我取之,周瑜既然没取下,就该认赌服输。再说远点,孙权当时并未称帝,他做的是汉朝的官,刘备也同样是汉官,二人并没有上下级关系,你既然能占江东,我为什么不能夺荆州?
    至于作者后来举的例子完全是偷换概念,要知道政治斗争当中如果讲诚信,那岂非笑谈。战国时期小国朝秦暮楚,秦末刘邦前脚和霸王议和,后脚立刻毁盟进军。三国时期孙权屡次毁盟攻蜀。我们曾援越抗美,越南翻过头就打我们,用的都是我们给他们的武器。在推崇《三国演义》的国度里,没人把信用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任何政治斗争中讲的都是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亏你还说孙中山有污点。实际上古人比现代人诚信的多,没听说过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另外我感觉作者似乎生活在真空中,对历史,政治等一窍不通,而且简直如白纸一样天真。否则何以会有这种迂腐之言。
    11可有谁能知,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信用问题,而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呢?
    此话纯属强词夺理,吴蜀联盟是在危难时结成的,一旦危机过去,联盟必然破裂,与信用无关。且曹家,孙家不讲信用的时候多了。信用只能是老百姓讲,作为领袖人物,该不讲时就不讲,否则就是不合格的领袖。
    对于诚信,人无信不立,关键是对谁信。我不妨举个例子,我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内部后,是否也要对敌人讲诚信?我军战士被俘,敌军若问我详情,是否应坦诚直言?
    当时孙刘外和而内斗,孔明鲁肃各为其主,对敌诚则岂非欺主?作者此语真小儿之言。
    诸葛亮待人处事其实相当光明磊落,他的生平最看重一个”诚“字,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他:“开城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2《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旨京见权,求都督荆州,唯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说来说去又跑到三国志了,我对这种一会儿演义,一会儿正史的论证颇感头痛。似乎作者思维跳跃性太强。也罢,我们就来谈谈三国志。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这里没有任何借荆州的说法,而且孙权主动“进妹固好”,而不是什么美人计。
    还有一点,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吴志)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山阳公载记)其後围曹仁於南郡,备亦身在行闲。(蜀志)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后来鲁肃跟关羽要荆州,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肃传)说得很明白了。
    13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连串后果:东吴图谋报复——关羽败走麦城且被杀身亡——刘备兴兵报仇——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更加失去理智——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
    这种说法毫无意义,你不如往下说全了,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五次北伐,魏灭蜀,司马篡位,三国归晋——刘渊灭晋,五胡乱华——南北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惨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无稽之谈。何时还?入川之前?刘备去哪?越南?还是东渡日本?
    15历代帝王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忠君的代表。帝王们巧妙掩盖了一个事实:诸葛亮把持了蜀汉朝政,把后主刘禅当作了傀儡。
    诸葛亮辅佐刘禅,刘禅属于齐桓公那种人,政治上大撒把。诸葛亮辅佐他,大权都在自己手里。历史上这种情况无非几种结局,权臣篡位自立(王莽),权臣死后其子篡位自立(曹丕),权臣被杀(诸葛恪)。唯孔明与后主群臣皆相安无事,功高而不欺主,权重而无私心。(曹操,司马懿能比吗)孔明死后,举国皆悲,连政敌都伤心,他的人格魅力无疑很高。历代丞相权位大了,与皇帝总有矛盾。没有一家没有矛盾的,从古一直到清朝,没有没有问题的,真正没有问题的只一家——诸葛丞相。
    16历代文人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文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诸葛亮一生颇多不顺,而且一直都是在赔本赚吆喝。
    自古成大事者多磨难,人贵在遇挫不折。能在逆境中劈波斩浪,远比顺境中势如破竹来的成就感大。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要知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他帮助刘备从新野弹丸小县获得了两川之地,让寄人篱下的刘备最后成了汉昭烈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不顺恰恰反映出了他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大智慧。
    17普通百姓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百姓们总不能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亮之败不在于天命,而在于孔明的智慧不足。
    百姓崇拜诸葛亮并不是他用兵如神,最主要的还是他德才兼备。历史上能征惯战的将军不计其数,项羽打仗也很厉害,但百姓对项羽是敬畏多于爱戴。至于他的北伐没有成功,引用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在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一州之地,屡屡欺凌大国,已是十分难能可贵,故后留下的战略布局、治国之策,又让蜀汉多支撑了近三十年。难道还称不上有智慧吗?司马氏篡位后,西晋一统天下也不过支持三十年而已,而且中间还有八王之乱,搞得民不聊生。相比之下,优劣立判。
    18在我看来,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并非客观,而且它还是第一个绑架诸葛亮、拔高诸葛亮形象的史学家。
    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仅仅是陈寿,同时代及其后的很多人都曾对他做出过评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俨: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李靖: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这些都是颇有说服力的数据。
    杜甫:三股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
    19诸葛亮逞口舌之快而“舌战群儒”。把谈判变成争论,把争论变成了人身攻击。
    作为外交官,在受到对方攻击时还击,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是值得钦佩的。这方面周总理就是一个例子。难道要哑口无言,理屈词穷才是优秀的外交家?
    20诸葛亮不自量力,连年征伐。结果透支了国力,导致了蜀政权的日渐衰落。他用“亲征”去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却把国家葬送在了庞大的“面子工程”里。
    蜀国在他在世的时候国力是很强的,后来一直到了30年后,才消耗殆尽,如果这样也要把责任归于诸葛亮的话,那么是否太过牵强?
    21他“运筹帷幄”,但却上演了“决败千里”的悲剧。因为他不懂调查和实践。
    诸葛亮自统军以来除了街亭一败,未尝有大败,两次退兵还带走了王双和张合两将。如果按作者推崇的三国演义则犹如神人。“决败千里”不知从何而来。孔明治军严整,作者居然说不懂实践,实在不知所云。
    22他善于短线投机,擅长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利。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长线投资者司马懿。
    这更是大错特错,前面已经讲过北伐的战略意义,诸葛亮是真正的长远打算。顺便说一句,孔明长于战略而短于战术。司马懿据守只是无奈(技不如人),并非不想出战。
    23他计杀魏延,排挤杨仪;重用蒋婉、费袆等庸庸之辈。使国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人才。
    莫须有的罪名!作者嫁祸的本事和秦桧倒有一拼。
    鉴于作者对三国历史的无知,在下只好先讲解一番:
    魏延和杨仪都是蜀中重臣,然二人不睦,几成水火。孔明在世时常居中调解,所以两人的矛盾还不至于太过激烈。孔明死后,令杨仪督军撤退,魏延断后。这时,杨仪以文官的身份指挥全军撤退,完全架空了魏延,于是,魏延在盛怒之下做出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告杨仪谋反,而杨仪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必不为魏延所容,索性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说魏延谋反。
    结果后主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时,魏延“性矜高”的缺点暴露了出来,魏延平时不结交朝中重臣,这时朝中也没有人站出来为魏延说话。魏延孤傲的性格将他逼上了绝路!“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将马岱追斩之,遂夷延三族。
    另外《魏略》中有和《三国志》截然相反的记载,并且直指杨仪诬陷功勋,谋害忠臣的罪恶行径。“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总之魏延是死于杨仪之手,与孔明何干?
    而且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看出杨魏二人必然在孔明死后内讧。
    “权尝大醉问费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古人对魏延早有评价:“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他孤高的性格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而杨仪呢?孔明在世时,他很得力。但最后孔明转交权力的对象是蒋琬。后来杨仪不服,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所谓“计杀魏延,排挤杨仪”纯属造谣生事,无中生有!
    而“重用蒋婉、费袆等庸庸之辈”不知是从何得出的结论。这两人主政时,沿用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并数次击退来犯的魏军,何谓庸庸之辈?
    最后附一句,魏延和杨仪也不是独当一面的人才。诸葛亮实际上很器重两人。这两个人都是有才无德,心胸狭窄,与其他文武不睦,没有统帅之才。
    24蜀国未置史官,原因在于刘备、诸葛亮要把握话语权,他们只想听歌功颂德的话,敢提意见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废为平民。所以陈寿也找不到多少有关蜀国的真实资料。
    <<三国志.后主传>>:“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这里已经明确的记载了蜀国有史官,所谓“蜀国没有史官”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
    我并没有看过完整的全文(也找不到这个博克),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综上所述,作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猜测和幻想中,完全不接纳任何对其不利的论据,就像我没见到就不承认地球是圆的一个道理。将自己封闭其中。我通过文章看到的作者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原谅我讲得这么直接)。
    自从易中天教授百家讲坛火后,兴起了一股褒曹贬诸葛的旋风,以至于发展到打倒一切传统文化,于是一些激进青年纷纷加入,大肆“标新立异”,颇有文革之风。
    许多人认为易中天的出名是因为他颠覆传统,于是忠臣良将一律打倒,乱臣贼子纷纷平凡。谁名气高,谁影响大,谁覆盖广就要颠覆。诸葛亮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对于批判一个被当作神灵崇拜了几千年的人,不但刺激,而且又可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本来人无完人,更何况有意挑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怜古人不能抗争,于是只能被骂得体无完肤。
    在下一介寒生,虽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但知天地间还有正气二字,遂甘冒违众之险,为武乡侯正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