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鄭和與爪哇JAVA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湘巴佬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新的威力网络程序语言取名JAVA,让爪哇原来的名称源流,令人充满好奇与想象。

另外公布前人研究郑和的其它参考书目,以便网络流通发掘。

郑和七下西洋有六次到达爪哇,当时随行的费信写『瀛涯胜览』一书,详细记载︰

〔爪哇古名『阇婆』(JaVa)国,其国有四处皆无城郭,其它国船来,先至一处名杜板(Tuban),次至一处,名新村(Geresik,Grisse),又至一处名苏鲁把牙(Surabaya),再至一处,名满者伯夷(Majapanit)。马欢浙江会稽人奉命伴同郑和出海,原书文白夹杂,各地译名任意订定,历十九国。〕陈存仁述。显然当时马欢为翻译,已经开始用英语拼音音译地名,并因此被中西方广泛沿用至今。这一好奇,想不到竟然遇上明朝中西方接触的端倪。陈君以马欢文白夹杂,说马欢是任意订定。今天国语采用罗马拼音或通用拼音,学界争议不休,马欢采通用拼音,就是用英语拼中文,越南及南洋各地多数用之,与内地采行的拼音方式又不同。当初西学东渐,许多学者从事翻译西学工作,到今天出洋求学潮流不变,出国留学之人首先就遇上中文简正体不同的困扰,其次就是译名拼音不统一的问题。明代『岛夷志略』已经用爪哇之名称,究竟是否始自马欢,还需要左证,正式文献却是始创。试想一下,马欢所到的十九国,若都要等皇帝圣旨裁定,这种国家还有希望吗?我不想食古不化。

同时期在越南,另有一支信奉婆罗门教的『占婆』国。『越绝书』中曾经记载,占城就是范蠡后代御爪哇占婆人所建,汉书卷六顺帝本纪始见与中国交通,在越南文献中『阇婆』又有『阇巴』之名。十二世纪真腊征占婆后又称『占腊』。六朝曾在占城建『阇盘城』,当时的交址国,仍视南进开拓为天朝使命。安南黎越圣宗于一四七○克昆仑山区占婆,分占城、南蟠、华英三邦,南蟠与华英即后来火舍水舍。十七世纪西人称占腊为柬普寨CamVuja。印尼古民族称吠佗人,瑞典人种学家(Sanasin)认为吠陀人与中国苗族、锡兰吠佗同一系统,印尼历史学家(Dr.F.W.Stapel)说远始马来人是从中国云南而暹逻,而马来亚再到印尼群岛。台湾的原住民曾经到吕宋、云南,发现言语相通的部族。这些南岛屿族和越南『上同胞』都是母系社会,我强烈怀疑中国所谓的『西南夷』指的就是这些母系社会的部落民族,因为『夷』与『姨』字相通,到今天越南女性的勤奋独立,掌控经济活动。进入西贡各大市场,如布市、菜市、米市,九成以上都是女性当家,男人只是依附粗重工作,越南女性从来不需要女权运动,历史上也没有裹小脚。但是古文中仅有「勾践乃身被赐夷之甲,夷,犀也。」「习之于夷。夷,海也。」这些深入考证有空再去吧!

郑和离开占城后,下一站就是爪哇,而其中一次不经占城直接赴爪哇,爪哇再继续往南延伸,是新几内亚,再向南走就到了澳洲。如果郑和不是往西方前进,也比西方更早发现澳洲,什么原因促使郑和往西,迂回印度洋阿拉伯海,除了沿海季风,推动帆船向南,另外就是船队太庞大,不能离陆地太远,或许目的在西方朝圣,或许就是马可波罗东来的西方因素,使得郑和没有地理大发现的功绩。西方帆船另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靠转动风帆,逆风行驶的技术,除了通过赤道的无风带,只能依赖洋流,最后哥伦布大胆的研判大西洋海流,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凭借的就是他相信地球是圆的。或者爪哇的占婆民族也是从西方来的,使郑和相信必须往西走,而麻六甲是当时唯一通西方的海路,因此严格说来,郑和并没有发现新航路。

到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可以看到印尼式的高顶重屋。费信描述「房屋如楼起造,高每三四丈,即布以板,铺细藤箪,或花草席,人于其上盘膝而坐,屋上用硬木板为瓦,破缝而盖....。」国人有三等,一等回回,一等唐人,一等土人,形貌丑陋,猱头赤足崇信鬼教....。显然回教当时已经传入爪哇,华人在南洋称唐人,唐人称祖国为唐山,郑和以回汉混血的身分出使,显然燕王有当时的考量。华人多居杜板、新村,中国钱币通行当地,苏鲁马益为河口港,满者伯夷即国王都,当地产物如檀香、豆蔻、孔雀、芭蕉、椰子等,多数已沿用至今。倒挂鸟就是「狐蝠」,莽吉柿今称「山竹」。最重要的就是「槟榔」,根据描述当地男女皆嗜嚼槟榔,这在台湾、高棉及云南少数民族非常盛行。恐怕又是一个同源的证据,当然一定还有其它的民俗物产,可以证明爪哇与古代中国的关系。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炫耀楚国特产,「诸柘巴苴」一词就是指甘蔗和芭蕉。这两样水果真腊自古进贡中国,爪哇也有出产。从现代地图上,清楚可见从西贡北上到河内,有铁路通南宁、柳州,至辰州(怀化附近)西通贵州四川而至长安洛阳,往东则经过武汉襄樊沿汉水入关中,其它云贵地区从纵谷顺三江而下,自古是百夷及湘西土家族的繁衍地区,占城爪哇也曾经进贡中国,走的也是这条路。清初三籓就是以汉制夷,在满清眼中汉夷都别于满清贵族,是八旗之外的藩国,如果称越、高、寮是中国的藩属,而有贬低之意思,汉族一样有被征服的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应该扬弃封建思想。

说到封建思想,在越南,公司所使用的办公室及宿舍,是向越南地方政府的省营企业租赁的,依照合约必须向林产公司按月缴交房租,越方并派出一名企业经理担任公司副总。每次到了交租日期,林产公司就是不肯开出请款发票,一定要出纳先付现金才打发票,前几任经理都争执不下。初到任出纳又要我签字付款,我坚持不签字付款,出纳急得不得了,流着泪报告我,希望我不要和以前的经理一样,和林产公司吵架,否则大家都怪她无能,我向她保证决不会吵架。过了日期越方副总找我质问,我回答他二个理由。第一,依照国家规定没有发票就不可以付款,尤其是现金。第二,越南解放后和中国一样,已经没有地主了。但是地主的心态和习惯居然依然存在,就是依照农奴向地主缴交地租的方式,恭敬的按月送到地主家去,这一点我非常痛恨,林产公司要求我先交现金才给发票,就是地主思想。我替公司做事不是农奴,老板不在乎付钱,我付的也不是我私人的钱,却不能因此出卖国家和尊严。越方副总冲到林产公司,立刻责备林产公司会计主管,今后按规定打发票请款。

印尼华人以漳州泉州人移出最多,这和台湾早期×中漳泉称闽南人情况相似,陈水扁也是出身漳州×,其次是广东台山、梅县的客家族,广肇属广州附近,潮州人称三山兄弟,加上海南岛移出者,华侨的结构素以「五帮」称呼。

在爪哇的三保垄有著名的三保洞,洞口有三保庙,传说就是郑和驻扎的地方,庙前碑石刻记郑和贡献华侨的丰功伟绩,并称郑和为钦差大臣、三保大人。逝于一四三五年,到过爪

哇两次,说明华侨不甚详尽正史的记载。在印尼爪哇,许多地名称为「三保」,如三保垄三保庙、三保井、三保洞等,应该是郑和下西洋以后,留驻经营的地点,为纪念他而改名三保垄。十九世纪印尼独立建国,苏哈托家族就是华裔,可见郑和对爪哇的影响。占婆族留在昆仑高原的一支,并没有信奉回教的记录,倒是信奉印度的湿婆教〔或因拜婆罗门而称占婆〕,湿婆的神像都是大眼面目狰狞的,石雕则以裸女顶篮或舞蹈姿势,印度湿婆神庙居山洞深处,外观上与吴哥窟石像又有些不同。在荷兰人登陆爪哇、台湾、日本以前,郑和对南洋的影响和情况,作现代化认知,包括郑和因何被赐姓郑,以及和日后郑成功被赐姓朱的源由,相信更饶富趣味。台湾台南最多郑成功的遗迹,郑姓家族在台湾繁衍成为大姓,与清朝派施琅打败郑经,造成施姓与郑姓不通婚的习俗,还有连战祖先连横「台湾通史」作者的来由,都可以透过这些历史交代清楚,以重新看待南洋历史。

另外一个特殊的部分就是×信仰。显然当时的南洋有回教、佛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加上唐人笃信妈祖天后,爪哇等于各种×都汇集在此,直到西方传教士进入南洋,菲律宾信×,法国也进入越南传教,广西的太平天国,就是洪秀全以×名义起义。本来以为只有穷人才容易迷信崇拜,看来洋迷信更为可怕,回教民族从来就和×不合,罗马教皇还曾经屠杀基督徒,现在回教居然卯上美国这个民主大国,如果中国的问题是封建家天下,欧美、印度、西洋的问题则是来自×,也许因为妈祖是女神,所以南洋民族容易乱的远因吧。中国人说穷算命富烧香,看来×和商业分不开才是问题。郑和若是以×目的下西洋,暂时还没有证据区分他的贸易使命。

早期出海到南洋的华工,因为生活困苦,或者期望开矿、伐木发财,也有被当作奴工的「猪仔」,意思是笨到被当猪买卖。清史记载「天朝弃民,不屑背祖宗庐墓,出洋贸利,朝廷概不闻问。」郑和的出使,等于是官方第一次的认同行动,其规模与浩大空前绝后,南洋各国尤其是泰国,最为崇拜郑和,另外泰国郑王辅佐泰王复国,泰人华化贡献最大。当然郑和是太监,只收过嗣子名郑赐,孙万选、廷选。和泰国的郑昭,郑芝龙父子应该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郑氏在南洋的威名和影响,后来的荷兰人仿照郑和,如台南赤崁楼、淡水、高雄寿山、越南头顿红毛城、基隆海门天险等,到了台湾光复部队登台,又印证了一次南迁军民的历史,满清不懂海洋经略,乃至于慈禧太后,将北洋舰队经费移作建筑颐和园,真是不识时代潮流至极。

在越南中部西原山区大勒,于一八九七年有逸仙、巴斯德博士建热带病菌研究所与疗养院,西贡市天后宫附近,也有孙逸仙的行馆,越南有一×将孙逸仙与孔子耶稣并列,以往仅知孙逸仙在伦敦蒙难被捕,清廷打算秘密押解,却被孙逸仙的老师康德黎解救脱身,以他一个医师的身分,当然可能就是同一人,台湾淡水的马偕博士,就是远从加拿大而来,以医术传教。纵观元朝马可波罗到中国贸易,觐见元帝而还,郑和尾随下西洋抵达非洲,荷兰及西班牙人再从南洋经吕宋抵达中国日本,与后来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发现新大陆,激活东西互动的大时代,已经透露出全球贸易的未来,与甘英通西域抵大食临大海,成吉思汗远征至地中海,都有着同样的丰功伟绩和互动关联。相对于李登辉在九○年代提出「南进政策」,后又改为「南向」,最后变成「南望」(难忘),简直是办家家酒的儿戏。终于,东南亚经济风暴横扫东亚,泰国、日本、韩国经济几乎崩溃,郑和的经略西洋早晚成为另一个显学。

其实最令我好奇的部分是,郑和船队庞大众多,在以台风著名的南洋,一定有沉船的记录,若是能以现代技术,打捞出一两条郑和沉船,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真相和直接证据,而沉船地点因为没有记载,地名和港名就显得非常重要,法人可以因一部真腊风土志找到吴哥窟,为何不能凭北京故宫中的一只郑和船舵找到沉船,根据黑海的打捞经验,海水在一定深度的低温,可以保存木船几百年,而最有机会的地点就是七星洋,就是昆仑岛附近,或者南沙群岛,迄今,因为郑和的远征,作为明朝的继承政权,满清版图是包括南海的大片水域,其中西沙越南势力最大,东沙为台湾控制,南沙则以台湾为主,分别由越南、中国、菲律宾军队控制,以殖民政治角度看,郑和的角色实在充满着魅力和奇迹。我的知识有限了解海洋航行,在世界贸易主导的时代,航空变成人们旅行的途径,但人类的未来不一定是在外层空间,或许就是内太空的海洋,海田、海牧场、海洋工厂乃至于水世界。

西方物理学家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再给我一根够长的竿子,我可以移动地球。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当然航海技术也不能少,以当时郑和航海规模,若再加上数学物理学家,应该成就会更大。若仅是从历史经济的角度着眼,郑和的航行就显得既平淡又乏味。历代以来有关郑和的考证记载将近三十本,多半集中在郑和的来历、出身、航线、风土、出产、规模等,有关郑和发现的知识很少,医药、铸钱、造纸、瓷器、火药、武器、豆腐等,中国当时技术凌驾西方,除非南洋有更文明的文化,否则当时就是找寻出口贸易的航路,直到西人东来寻香料,称南洋为远东,依凭的仍是航海技术和天体知识,迄今,中国依然没有注重技术改进和基础建设,慈禧以阴人治国,种下百年祸根,军阀误国又是加深遗害。追根究底的说,当时满清认为西洋不过是船坚炮利,义和团居然靠愚勇「扶清灭洋」,连慈禧都出奔过,没有检讨更没有维新的意思,军阀内斗气死孙中山,知识分子呢?生不逢时又缓不济急,还停留在清朝考据的阶段,要不就是沦为波臣。

中国历史都是由后一朝代写前朝,当然会遗失很多错误很多,郑和又没有留下著作,当然死无对证。尽管如此,透过现代人的解读,历史真相一定会还原的。除【明史】【明会典】外尚有【星槎胜览】费信【西洋番国志】巩珍【西洋朝贡典录】黄省曾【殊城周咨录】严从简【瀛涯胜览】马欢【郑和家谱】帙本【皇民象胥录】茅瑞征【武备志】茅元仪【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裔典【罪惟录】查继佐【郑和下西洋考】及【交广印度两道考】西人伯西【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法人费琅。【诸番志校注】宋.赵汝道着清.冯承钧注。【郑和航海图】清.向达。【航海史上第一人】民.谢君韬【郑和宝船考】民.包遵彭【槟榔屿开辟史】民.书蠹【郑和】朱偰【郑和航路考】周钰生【郑和评传】徐玉虎【郑和遗事汇编】浙东郑鹤声。以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