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京族节日风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别具特色,不拘一格。

哈节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40年代前,两旁偏殿均砌着三级由高而低、顺次排列的木棉台阶9也有以砖石砌的)。这些台阶,是哈节时供人们按照长幼或捐款的多寡,分别等级入座听哈或“坐蒙”(又称“哈宴”)所用;长辈或捐款多的坐一级,幼辈或捐献较少的坐二级或三级。80年代,新建哈亭已不设台阶,乡坎席位已不分三级,但仍有长幼之分,长辈席位设在哈亭中间。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如下四部分: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

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当天的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

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捧菜上桌,不能坐席。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连续三天。送神:“唱合”完毕就送走神灵。★尾要另择吉日,山心则淫。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词》。

中元“施幽”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邻近的汉族在七月十四过节。山心京族老人说,当地汉人比京家先来,所以他们过节比京家早一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后进餐饮酒。有的人家还请汉族亲戚朋友来作客。1949年以前烧纸衣、纸鞋、纸箱、金银纸元宝给祖先。

民间认为,无人供养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会侵扰村庄。所以,民众请法师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称为“施幽”。在哈亭前空坪立起“招魂榜”,两旁铺两行芭蕉叶,放上炒玉米、饭团、饼子、冥衣、冥钞、纸宝。数人戴面具扮饿鬼。一法师于锣鼓声中持法刀上场,喝令四方饿鬼集于招魂榜前,读榜念词,要饿鬼均分衣食莫扰村庄。卜以杯★,得胜★,便是饿鬼已受食。法师一声令下,扮饿鬼者,与围观的儿童一哄而上,将仪器一抢而光。民间认为,小孩抢得施幽食品为“得福”。散罢食品,将一只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杆拼成,长两米宽一米,一插红绿三角纸旗,装几把米、一些冥衣、冥钞、纸宝。芭蕉船入水时,鸣放鞭炮,焚烧招魂榜和冥衣、冥钞、纸宝,将鬼送走。

食新米节农历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饭供奉“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要关起门来吃,不给外披风。

十月初十收了新谷,又祭田头公,酬谢他保佑禾苗丰收。田头公的传说,和河池地区壮族的莫一大王、玉林市山心乡的汉族、壮族的白马状元等传说的情节相似之处,都带有骆越文化积淀的痕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