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我们的精神家园

推广赚钱】【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六盘山境内地域广阔气候适宜于多种经济发展,因而自古以来就出现多种文化类型,依据考古发现,就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时间先后看,固原境内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场类型”、“店河—菜园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等远古文明。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都比较集中分布在黄河上游一些适于农耕发展的河谷地带,远在数千年前,各少数民族就在六盘山区,清水河畔耕种或放牧。

战国时期,乌氏、朝那政权相继建立,成为中原版图的雏型。秦汉时期,特别是安定郡析置之后,交通畅达,已成为中原在边地的重镇,奠定了固原的历史地位。同时,已显示了多种文化的融汇。有匈奴和西北少数民族“安逐水草,习射猎”的游牧狩猎文化;“城郭之可守,墟书之为利,田土之可耕,赋税之可纳,婚姻仕进之可荣”的城邦农业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多元混合体。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西北乃至中亚民族融合与进入中原的枢纽,特别是西域和中亚文化沿丝绸之路在六盘山境内留下了令世人震惊和关注的文化遗产。随唐至元明时期,与中原密切相关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六盘山有缘,农、牧、工、商各业,儒、释、道、伊诸教,更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相异的多元文化特色。

历史上的六盘山区域,地处中原与西北边境的交融之处,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文化方面的相融交汇。古代印度、伊朗、阿拉伯、希腊、罗马等几大文化板块通过西域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而六盘山就是这多元文化融汇和过渡的地带。在此撞击与交流过程中,得天独厚的开放型丝绸之路重镇固原,不但将西域多种大文化板块输入中原,而且自身也忘情地吞噬吸收着各种文化成份。除史书记载外,1980年代以来,固原相继发掘了一批北魏至随唐时期的墓葬,先后出土的历史文物已足以说明这个定论。这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少数民族墓葬,还是汉族墓葬,其文化成份都是多元的,都体现了中西文化合壁的历史特点。1983年发掘的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的波斯鎏金壶、波斯萨珊时期的工艺品等;1996年中日联合发掘的北朝重臣田弘墓,出土东罗马金币及玉钗、玉环、玉璜等珍贵文物。同时,还相继发掘了7座史姓墓葬群。就其族属,有些学者认为是“昭武九姓”后代,为粟特人后裔;有些学者认为是“塞种人”(白人)的后裔。无论是“昭武九姓”还是“塞种人”,他们之所以能以族聚的形式在固原历史上出现,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人种”的同化程度,这些少数民族墓葬中,同时出土带强烈中亚甚至西方文化色彩的文物,而且普遍有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等。生动地再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六盘山下的璀璨历史。

两千多年以来,固原始终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边关重地,不同民族在这里长期征战,不断融合,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此留下足迹,众多的历史遗迹记录了这里的峥嵘往事。千年的历史沧桑不断地砥砺着这里的人民,从而使之形成了底蕴丰厚而又个性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性格,造就了固原人民勤劳质朴、忠公体国、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为六盘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