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新词术语

新词术语

“党中央”是如何选出来的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    】【收藏

   如同群星所拱之北斗,党的中央组织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中枢。那么,具体到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两委”),又是如何构成和运作的呢?
  “两委”是如何产生的
  “两委”的产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选拔和自下而上的选举相结合的过程,历史上,党的中央委员会都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程序和原则却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中央委员会决定。比如,1949年11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书记和委员都是由中央决定的。
  二是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比如,1945年和1956年党的七大和八大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中央全体会议选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三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比如,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二大党章,及此后的党章都做了如此的规定。
  中央委员的人数确定和人员分配
  关于中央委员会的具体人数,党章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确定,基本上是逐届稳步增加的。
  九大举行第三次全体大会,经过无记名的等额选举,选出中央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9人组成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此后,历届中央委员会大致都在此规模,并略有小幅增加。
  在中央委员会的结构方面,基本上是按条块分配名额,主要包括来自地方、军队、中央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等系统的共产党员,是一个由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各种经历的优秀人才汇集的领导机构。其主体是省部级和大区级领导骨干,也有地市级和军队军级领导干部及各方面优秀人才。
  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方面,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准备党的八大期间认为,党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科学家和专家,以适应经济建设的全面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科教文化发展和坚持实行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政策,目前中央委员会的知识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时上百名老人从中央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大幅度增加了“新面孔”。新当选委员达211人,占65%。这些“新面孔”,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以及当时最年轻的中央委员、39岁的胡锦涛。
  中央候补委员的作用
  一旦正式委员因故缺位,中央候补委员即可递补为中央委员会的正式委员。新中国建立后,外部环境的因素已经不存在了,中央委员出缺已经成为很偶然的事情,但候补委员大量存在的惯例却一直延续下来。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的部分中央委员,在本届五年内因到了65岁正省部级的退休年龄而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其接任人选从中央候补委员中产生,以保证参与党内重大决策。
  二是出于干部培养的考虑。比如少数民族干部,比照一贯的民族政策,以及全国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中少数民族保证一定比例的做法,需要更多少数民族的代表参与中央会议,培养干部。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可出席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在十五届上大量增加后,十六届稳步小增,达到158人,十七届又达167人。他们一般是中央部委的副部长;地方的省(市、自治区)委常委——特别是任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常委,每个省大概有2-3名中央候补委员;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家、劳模、学术带头人、少数民族代表等。

  (摘自《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怎么开的》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范晓春、春秋、李详营等/著)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