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

以稿换稿】  作者:cnn_hnr   发布:2006年03月29日   阅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在各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工作,其中加强管理、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管理是重要的现实生产力

    众所周知,管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自觉行动,对于任何社会、任何一种共同劳动,都是不可缺少的和极其重要的。尽管管理不像技术、设备、原材料那样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通常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没有它,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只是可能的、潜在的东西。只有通过管理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有目的的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创造和形成新的生产力。管理事实上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带有导向性、综合性和最终决定性,其作用是任何单个生产要素无法代替的。管理的直接作用是组织生产力,其本质和核心内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又反映和体现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与要求。管理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它。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加强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现实客观要求。这些年来,由于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高技术产业、重要消费品工业、基础设施及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长期困扰我们的商品短缺和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总的看来,我国在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力和科学、教育仍然比较落后,粗放、低效率、高消耗的生产经营方式还大量存在。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不顾已有基础和某场需求,仍然单纯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盲目追求产值和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严重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一般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过大,设备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薄弱,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总水平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低20%—30%,单位产品能耗高40%,成本高30%,不少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一代以上。这种状况,制约着我国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加强管理,才能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经济管理包括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其中企业管理是基础,宏观管理是前提。生产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只有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发挥某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经济效益才能上去,但是宏观管理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当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经营一刻也离不开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等外部条件,而从战略上促进整体结构优化,保持总量平衡,只有宏观管理才能做到。宏观管理的优势和特点在于能够把握全局,看清楚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抓住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并从全局出发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宏观管理措施,大者如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实施步骤,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又如决定全国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次者如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掌握信贷结构来控制总量平衡、调节投资结构。这些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都有巨大作用和影响。关键时候,关键地方,往往一项政策出台实施,就能促进整体效益显著提高,而这是几个几十个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比拟的。这些年来,我国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众所周知的有力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这方面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加强管理,才能抓住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促进经济质量提升。经济管理很重要的是决策管理和战略管理。正确的决策既是正确管理的内容,又是科学管理的先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重复建设问题和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但不少与决策失误是分不开的。决策失误说明管理水平低,存在盲目性。所有重大经济决策,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只有坚持科学态度,对决策对象作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情况弄清楚,并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实施,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在加强决策管理方面,我们有大量工作要做。

    加强管理,才能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科学管理从宏观来说,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国民经济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从微观来说,是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这都是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前提。经济效益与管理的科学性成正比。粗放管理是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强管理,技术上精益求精,生产上精打细算,尊重结构比例和质量,才能把成本降下来,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升上去。

    加强管理也是加速科技进步的要求。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相应的科研物质条件、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是分不开的。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完善科研机制,加强对科研的科学管理,科技才能更快进步,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效益低的状况。

    从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目前,我们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实际出发,从大局着眼,从细处着手,抓住关键,科学谨慎地加以解决。

    一是结构管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质量和效益不会高。只有把落后的产业结构调整过来,使之与现代化建设新要求相适应,质量和效益才能上去。结构调整的核心是第二产业。目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占的比重低,传统产业落后、臃肿、重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的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各行各业都应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第二产业上升到一个新层次,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上升到新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要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行的。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重视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任何产业粗放经营都没有出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也要重视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这个基础最为薄弱、粗放。加强对它的支持,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调整农业结构,使落后粗放的农业向高效、高产、优质、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逐步实现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要求。

    二是总量管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在抓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着重抓增长质量、结构和效益,以更高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促进总量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人口多,每年新增1000多万人口,进行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但总量的增长必须建立在质量、结构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我国目前经济总的情况是供求基本平衡,多数产品供给有余,一部分某场急需的产品则供应不足;投资较旺,消费不足,总需求制约总供应,影响生产发展;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严重不协调,更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只有通过总量的管理,加大调控力度,着重在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增加效益上下功夫,才能解决好。

    三是地区管理。在宏观政策和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增长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各个地区具有全局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善于将地区优势与全局利益相结合,积极进取,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优势产业,改变落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将是高效和优质的。如果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需要,搞地区封锁,或者不顾本身的特点、优势和条件,一味地跟风,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不但地区经济难以发展,也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四是行业管理。我国有几十个大行业,成千上万个小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不仅直接关系到行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有重大影响。行业管理针对行业的特殊规律和具体情况,通过制定规划、提出行业发展方向、发布世界技术进步情况和某场供求信息、组织内部协作和经验交流等,来指导和促进行业发展,协调企业间和行业间的关系,其作用是其他管理所不能代替的。我国一些行业管理得比较好,但大部分管理还没有到位,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加强行业管理。

    五是企业管理。有优秀的企业管理,才能有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国民经济。企业管不好,经营粗放,管理混乱,经济质量和效益不可能上去。这些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有明显进步,出现了一批管理得相当出色的好企业。但整个看来管理仍然薄弱,管理上的问题很多,潜力很大。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基础性工作,提高决策水平,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提高职工的素质,是企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企业管理加强之日,才是整个经济质量和效益上去之时。

    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管理,改变粗放增长方式,需要深化改革,在建立健全和创新管理体制上下功夫。

    改革是管理的动力,健全的体制为科学管理提供条件。与前些年比,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已有很大改变,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破除,以某场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主义某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间接管理逐步到位,直接管理大大减少。新的体制理清了管理的通道,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起了很大作用,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处在向某场经济过渡时期,某场体系很不完善。有些制度已经过时,新的方法尚待建立。宏观管理与某场调节的关系并未完全理顺,该管的并没有完全管起来,又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有待完善。行业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地区管理同地区发展一样还很不平衡,促进地区管理更上一层楼,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更需进一步深化。任何管理方法和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生产发展了,客观情况变化了,管理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否则就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任何体制的改革,管理措施的采取,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改革和管理措施是否有效,要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否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检验。只有真正能够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结构改善,效益上升,最终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管理,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