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

男儿有泪亦需弹

以稿换稿】  作者:张桂辉   发布:2012年10月31日   阅读:

    
    很多人看过一部名为《笑比哭好》的电影,笑比哭好就成了一些人生活的“座右铭”。而且,日积月累的不少依据充当“论证”:从养颜的角度看,笑一笑,十年少;从保健的方面讲,常笑笑,胜吃药;从生活的层面论,笑口常开,快乐常在;从化怨的角度说,相逢一笑泯恩仇。总之从整个人类社会看,笑的好处真可谓数不胜数。
    不过,今天的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哭也挺好——对身心健康颇有益处。想对男同胞们说一声:男儿有泪亦需弹。
    笑与哭,其实都是一种生理现象。如同进食与排泄一样,二者缺一不可。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换句话说,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平常行为,无需学习,人人都会,既像心脏搏动、人体排泄一样本能,又像叹息、打喷嚏一样自然。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对笑赞赏有加,而对哭却冷眼相待呢?甚至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男儿有泪不轻弹”。
    近年来,日本正在兴起一个鼓励哭的运动。痛哭已成为一种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疗法”。很多想放松的日本人,都会选择大哭一场。据说,“痛哭疗法”如今已成了许多日本人热衷谈论的话题之一,而专门从事组织人们痛哭活动的团体和网站也应运而生。
    我们对“痛哭疗法”的“疗效”不敢妄下结论,但据一项对1800多名日本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痛哭一场之后,会感觉轻松很多。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在5年时间里,威廉•佛莱研究了数以千计的流泪志愿受试者。统计结果表明,在一个月时间内,男人情感性流泪的次数很少超过7次,而女人则在30次以上。不但这样,还有一个事实可资参考——古今中外,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要长若干岁。这与女性“更爱哭”是否有一定关系,科学界、医学界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女性“爱哭”不是脆弱的表现,而是聪明的选择。因为,哭也是一种“排泄”,有利于“减压”和“放松”。
    另有,也有国外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会流泪,也是适者生存的一种体现。因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所以才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留”下来。
    男人如果太要强、太顾面子,纵然遭遇不幸或重挫,也要死抱着“有泪不轻弹”的信条,非但容易伤身体,而且可能出现“走极端”。
    一年前,在“全国精神病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会”上,中国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负责人披露,如今,农村无论男女自杀死亡人数都已降低,总体水平下降约三成,而城市自杀死亡人数却不断增加,其中,男性自杀人数增加明显多于女性。另有媒体报道,深圳自杀死亡人数已超过交通等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而抑郁是自杀的主要诱因。试想,如果这些人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假如敢于大哭、痛哭一场,无疑能让紧绷的精神得到放松,为其情感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走极端”的概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不过,话说回来,笑是“报春花”,哭像“仙人掌”。通常情况下,人们哭泣后,情绪紧张强度会降低40%。一旦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应再哭、不该久哭了。否则,物极必反,对身体难免产生一些副作用,甚或产生危害性。
    要知道,生活本身,既丰富多彩,又不乏坎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当笑则笑、想哭就哭,顺其自然、悉听身便,不要勉强、无需克制。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