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
【以稿换稿 】 作者:艾文礼 发布:2016年07月15日 阅读: 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独特的语言魅力,显示了强大的语言力量。因为有这些独特风格和魅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这些讲话和文章想听、爱读,听得懂、记得住,感触深、收获大。
由此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往的讲话和文章可以看到,他追求和倡导优良文风是一贯的,概括起来就是反对“长、空、假”的恶劣文风,弘扬“短、实、新”的清新文风。早在2004年习近平任职浙江时,他就对浙江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过:“我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向大家提三点要求,归纳起来是六个字:求短、求实、求新。”2005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撰文《文风也能体现作风》指出,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他明确提出文章、讲话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诸如“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最能代表习近平在文风上要求和主张的,是2010年5月12日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的《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对为什么要改进文风、提倡什么样的文风、怎样改进文风作了系统精辟阐述,特别是他对文风建设一定要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提出了明确要求。整个讲话简短精炼、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富有新意,总共仅4900字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讲完了,是一篇真正身体力行“短、实、新”的讲话。
学习十八大前后习近平的讲话、文章,深感其善用比喻,使道理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善讲俗语,拉近与听众的感情;善讲故事,使人产生共鸣;善讲新话,使人耳目一新;善讲短话实话,体现务实作风;善用哲学,使内容蕴含深刻;善于用典,以古喻今,神采飞扬。总书记文风上这些鲜明特点,总书记对文风的一贯要求,总书记运用优良文风表达的深刻精辟、富有哲理的思想真谛,都需要我们反复学习领会。
跟总书记学文风,首先要学习总书记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习他善于把握学习内容,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文风好不好,跟学识有很大关系。培育好文风,需要强学识、增底蕴。腹中无物则手上无法,手上无法则文章乏味。总书记的好文风,是同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联系在一起的。1969年1月,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上山下乡当知青。当地老乡回忆,习近平带一箱子书下乡,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习近平特别注重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阅览室,可以查询到一篇13年前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指导教师为刘美珣教授。这篇博士论文的作者就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1998年3月起,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习近平在论文中谈到:“无论从农村市场化建设的角度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看,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人们出生之日起就分成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两种不同身份的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理智而又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坚决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彻底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此后,习近平对户籍改革的态度,总是与他在论文中提及的城镇化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学习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重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一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就无法制定决策、解决问题,就很可能在工作中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纰漏,导致工作被动。二是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015年12月11日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党校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三是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总书记还提出,领导干部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知,从不同层面阐发了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用。他多次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回顾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的华夏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说到底,是体现民族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这一文化纽带,中华民族就难以生存延续,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在就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他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绩:“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跟总书记学文风,还要学习他善于从世界文明中吸收有益成果的宽阔胸怀和眼界。中华文化始终与世界各国文化紧密相连,理应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都鲜明生动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凡影响,使外国友人印象深刻、欣然接受,收到很好的外宣效果。
跟总书记学文风,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使之成为作讲话、写文章的准备过程,成为科学决策的过程、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文贵务实,好的讲话、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如果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对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捉摸不透,讲话、文章“一大二空”,不触及生活,不触及思想,就会通篇都是“正确的废话”。只有吃透实际情况,才能形成真知灼见。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调查研究,2011年11月16日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为全体学员专门作了调查研究的讲话,提出不仅要做调查,而且要做真正的调查,不能做那种伪调查即经过彩排以后的调查。习近平强调:“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领导干部改进文风,应当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要管用有效,就要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使决策和讲话有更多的事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跑遍了辖区内所有村。在厦门也是如此。到宁德后,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之后他到浙江任职,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2日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些话,这些要求,正是他自己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
1988年,习近平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他提出“四下基层”要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为跑遍宁德的乡村,习近平经常连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一时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其中有个乡叫下党乡,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推动改造了几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为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上修建了住房,使他们可以下海打渔、上岸居住,安居乐业。
到福州担任市委书记后,他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走遍福州五区八县。他曾经带领福州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后来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这项制度。2003年9月,他带着浙江省三级主要领导,到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并明确要求预先告示、广而告之。以浦江下访为序幕,浙江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领导下访的长效机制。
1992年,习近平任职福州期间,经过深入调研后主持制定的“福州3820工程”,分3年、8年、20年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等。习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2000年省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作出相关决定。到2010年,福建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2004年,他在浙江推广武义县在村支部、村委会之外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经验,建立了村级权力的制衡机制,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村务监督。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2007年,习近平调任上海,履新一个月,他围绕民生、发展、上海世博会、反腐等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他与广大干部谈心、向广大群众问计,成功组织召开了上海第九次党代会,振奋了干部群众精神,为上海今后5年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跟总书记学文风,就要学习他善于借鉴和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朴实无华的语言形式,为人民群众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善于从“土得掉渣”的群众语言中汲取精华,善于传承和吸收清新的语言风格。在各种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群众语言让人们普遍感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文章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是口语化、接地气、通俗易懂。他经常使用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包括还经常会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华民族和全世界阐述中国梦时这样深情地说。这样的话与流行歌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意思很相近,因此人们听起来感到很朴实、很亲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这样来表述他的经济改革观点:“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2013年12月9日,在中央综治工作会议上,他勉励广大干部:我们手里捏着一副好牌,一定要有把好牌打成好局的自信。总书记这些从群众中来、又讲给群众听的“大白话”还有很多。如他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辨证施策,“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合适”。习近平总书记讲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娓娓道来,轻松自然、口语化味道很浓,它与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官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与大众话语体系、与时下人民群众的语言风格很匹配、很对接、很温和,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还经常用一些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话语触及人们的心灵,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备感亲切、温暖。比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的沟通交流,沐浴着人们的心灵。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他在墨西哥演讲时,还深情地道白“我是一个足球迷”,等等,处处尽现一种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采。
跟总书记学文风,就要学习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做人作文,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
2012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专门讲了实事求是问题。他指出,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作文如做人,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就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系列实事求是的理念和观点。在思想观念方面,他有篇短文题为《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文中强调“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在利用民资方面,习近平在2003年8月的《之江新语》中提到,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求用“两条腿走路”,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商落户,吸引外资投入,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要求和“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目标。在科技方面,倡导“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在社会管理方面,强调要“树立新的稳定观”,要求把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后来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继续身体力行,他在中央党校的19次开学讲话,每次篇幅都不长,每次都讲得实实在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温,每次学习都有新启发、新收获,真正是常学常新。党风、文风、学风、会风、政风、民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改进文风,推动形成清正党风、清正社风、清正民风,以良好的作风服务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这是我们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文风的主旨和根本目的所在。
(作者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原载2015年12月31日学习时报)
【来源: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 上一篇:怎样抓好新年度工作的筹划与落实
- 下一篇:做人做事做官再“十悟”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