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政务性工作>> 范文学习

范文学习

新年献词:重塑下一个春天

以稿换稿】  作者: 董志勇   来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阅读 次 【    】【收藏

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 董志勇


同学们、老师们、校友们、朋友们: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当晚霞洒向未名湖如镜的冰面,当零点的钟声萦绕在博雅塔上空,我们就将踏上又一道簇新的起跑线,与2022挥手作别。在过去三百余个日夜的交替中,历史的激流不间歇地流淌、奔涌、冲刷,书写着泱泱大国的时代篇章,也镌刻出芸芸众生的迥异走向。

图片

2022年,古老民族在百年变局的浩荡东风中,诠释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这一年,党的二十大在万众瞩目中胜利召开,百年大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昂扬斗志,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与梦想。

这一年,全世界的雪花飘洒在奥运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的上空,被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悉心收藏汇聚,凝结成一朵全人类共同的雪花,描绘着“一起向未来”的画意与诗情。

这一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一张覆盖全球近一半人口的自由贸易网络徐徐铺展开来,在逆全球化的坚冰中突围猛进。

这一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重磅出台,一场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驱动中国号巨轮驶向广阔的蓝海。

隆隆的巨变如鼓点般密集地降临在同一道年轮当中,在这诸多巨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不惧重重险阻和迷雾的韧性生长与稳中求进。

2022年,百十学院在峥嵘岁月的深刻洗礼中,赓续经天下、济苍生的情怀。

这一年,北大经济学院依循着学校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指引,向过往的110年芳华致敬,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矢志奋进。

这一年,《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大学经济学专家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文集》编纂完成,扎根现实、为国立言是北大经院人须臾不曾忘怀的神圣使命。

这一年,《经济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作为“北京大学课程思政丛书”的第一册付梓刻印,化盐于水、润物无声的示范性探索正在向纵深推进。

这一年,学院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喜获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双A+”的佳绩,史无前例,传统的根基与创新的灯塔一同托举起顶天立地的学术格局。

这一年,“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如期召开,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在这方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的沃土上拔节繁盛。

这一年,19名冬奥志愿者奔赴晶莹剔透的冰立方,200余名疫情防控志愿者活跃在健康校园的第一线,接力燃烧的青春之火将年轻经院人与时代的鲜活脉搏紧紧相连。

跨过历史的门槛,更不容许分毫的居功和懈怠,因为我们所伫立的站台不仅铭刻着前人筚路蓝缕的印记,更满载着后辈热切企盼的目光。

每一场宏大的集体叙事,都是由无数个体的成长与跋涉所勾勒;与此对应,每一次历史长河的波峰浪谷,也会带来个体命运的起承转合。当人们准备收好这一年沉甸甸的记忆簿,提前展望2023年的第一缕阳光时,却在旧岁的大雪时节迎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渡船在新冠疫情的幽幽山涧中摸索了一千多个日夜,终见前方的胜利曙光;猎猎长风从山口悉数灌入,裹挟着寒冬的凛冽,却也带来了春雷的悸动。

跨越2022年,同样也意味着跨越长达三年的时间切片。尽管我们并无未卜先知的能力,无从知晓后人将如何回顾这段历史,但能够清晰预见的是,这一年注定成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久违的人间烟火气正在归来。而我们曾共同经历并逐渐熟稔的一切,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核酸采样亭,还是家喻户晓的绿色箭头“行程码”,抑或是明黄色的隔离带,都将像泛黄的布票粮票,甚至更早的留声机、电报机那样,成为历史底稿的一部分。

有人曾发出这样的辩题:“如果已知即将发生的事情,你是否愿意重启2020年?”回答者莫衷一是,但对结局却心照不宣——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然而既往的三载春秋并非了无印痕,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也充满一切可能性的日子里,我们并肩而立、摸索前行,重新打量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淬炼理解世界和开拓未来的锁钥。

在纵向的时间脉络中,我们更清晰地体悟到放眼长远和把握趋势的意义。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亲历了计划的搁浅甚至终止,曾有过镜花水月、前功尽弃的挫败,也曾为推迟的相聚、错过的会面而发出“来日未必方长”的慨叹,但对长期规律和趋势的理性预期却是最恒久的信念和力量。历史从未风清月白,世界也并非波恬浪静。放眼国际社会,俄乌冲突的硝烟席卷全球能源与粮食市场,滞胀和衰退成为悬在多国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贸易与科技创新的壁垒仍在不断加固,政局的走马灯式更迭还在部分国家频繁上演。

而在诸多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中国经济却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发展潜力和自我修复力,找到了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用逆势而上的成就攻破了西方的唱衰预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置身在这艘穿越疾风骤雨而毫无惧色的巨轮上,是你我最大的幸运,也是我们能够坦然憧憬未来的“定心丸”。当然,倘若将时间视野进一步拉长,我们仍需面临和解决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到那时,也许我们会对许倬云先生的描绘更加感同身受:以万年为鉴,最短的是人,其后依次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最长的是自然。

在横向的空间场域中,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置身事内与风雨同舟的真谛。

在一场场多米诺骨牌般的传导下,在一份份传递悲欢疾苦的流调报告中,我们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到,时代的风必将吹遍世界的每一处角落,而每一处角落的风向都可能改变全局的轨迹;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就是昨天、今天或明天的我和我们。海明威如是写道:“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作为集体中的一块拼图,每个人不仅要做到守土有责,更要向他人伸出援手、释放真诚、传递温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肩膀上总是擎着历史的重任,与战火抗争、与贫穷抗争、与愚昧抗争、与疾病抗争。无数萤萤之火于困境中的坚守,催生了民族希望的火种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和衷共济将继续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将每一个心怀梦想、奋力求索的个体连缀起来,将每一份追寻良善、义无反顾的勇气汇聚起来,筑起一条通往未来和更广阔世界的坦途。

“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志行千里者,不中途而辍。”在过去两年的新年致辞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年度关键词分别定义为“治愈”(healing)和“复苏”(recovery)。在这个如约而至的冬夜,我们将如何共同展望下一个春天?我想,一个合适的描述可能是“重塑”(rebuild)。

重塑,意味着对过往生产、生活方式的回溯与重启,当然也包括新方法与新思维的融入。它需要批判性,但更需要建设性;容许短期的波动,以铺垫长期的安宁。在过去三年的时光里,有许多最初被视为权宜之计甚至偶然的暂时性转变,已经为个体和社会打上了坚固的烙印,这就如同历史上普遍存在的“路径依赖”,需要我们审慎甄别个中优劣,并重塑生活的秩序和信念感。与烟火气的回归相比,这是更艰难、更长期的重塑,但却充满价值,也势在必行。和此前的所有重要历史阶段相似,北大经院人将始终是这一过程的局中人、在场者,这是我们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责任。

——要乐观而不盲目,为重塑理想愿景而奋进。对长期趋势保持耐心,与立刻着手分析短期问题并不矛盾。我们每一个个体必须迅速转变状态,克服“疫情结束后再说”的惰性思维;同时,社会也必须意识到,当前的部分问题不过是因疫情到来而放大或提前,因此也必须抛却“疫情结束后就会自动消失”的侥幸心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客观规律、后疫情时代的“疤痕效应”,以及全球经济的低迷和隔阂状态,决定了未来的路仍需爬坡过坎。但直面真实世界的不圆满,恰恰是我们热爱生活和期许未来的表征。

——要理性而不偏执,为重塑知识体系而求索。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和媒介创新,社会舆论的演进发酵越来越趋向扁平化;而近一月来生活的迅速变化,更生动诠释了“信息爆炸”的意涵。110年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历来是北大经院的鲜明传统,扎根现实沃土、锐意探索创新历来是各行各业的经院人的共同使命。在新征程上,我们还将延续质疑、深耕、提炼、创新的求真之旅,去回应新问题、解构新故事;我们也将传承“同无妨异,异不害同”的学术精神,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克服先入为主的判断,用来自四面八方的砖瓦构筑起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大厦。

——要独立而不孤立,为重塑沟通纽带而力行。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存在种种现实的阻隔和约束,我们仍旧欣慰地看到,以“中国百所经院院长论坛”“百家经济学期刊主编论坛”为代表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此蓬勃壮大,彰显了人们关于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也记录着学人对社会、历史与真理一如既往的敬畏之心。在下一个春天里,我们热忱地期待着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开展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思想的交融互鉴,让“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宏愿落地生根。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竿。如今,直射南回归线的阳光正在北上,漆黑的长夜也在日日缩短。就让我们再次并肩而立,坚守善意、保持耐心、增进理解、推动包容,一同拥抱每一个大有可为的当下,拨响理想与良知的共振,重塑下一个满溢希望与温暖的春天。

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全体老师、同学、校友们和关心支持经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福启新岁、万事顺遂!

2022年12月31日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pku_econ)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