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字工作>> 政务性工作>> 评阅批改

评阅批改

写材料如同打仗,动笔前要把进攻的重点找准

    】【收藏】  作者: 部委老农  来源: 部委老农的自留地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重点在思路清晰。动笔前犹如打仗一样,要把进攻的重点找准,然后再排兵布阵,发动进攻。

今天接着上周的真题进行解析。还是从最基本的内容练起,这些题目不需要你有什么思想,只需要你把材料里有的东西,用简短清晰的话描述出来就行。

01  题目

2017年11月 4日河北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材料

1:塞罕坝是蒙汉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围场县境内。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退,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垦,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夺、山火不断和过多的放牧活动,使这里的大片森林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经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962年2 月,国家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369 名平均年龄不到 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 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工程,当年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 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

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 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 8%。1977年 10月 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夏天, 塞罕坝遭遇了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 万亩树木早死。面对困难和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为了技术攻关,他们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

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通过三代塞罕坝林场人 55 年的艰苦奋斗,成功营造了 112 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 80%,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 1.37 亿立方米、释放氧气 55 万吨,成为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现在,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超过150亿元,在创造了大量劳动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5年过去了,高寒湿冷的气候和常年超强度的劳动,让许多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去世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 52岁。当年的塞罕坝也曾是全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有 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考上大学,他们却无怨无悔。

材料 2:2017年 8月 28日,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宣部领导传达了(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指出,55 年来,河北密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单字替换)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嘉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强调,全(单字替换)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为机关门户网站写一份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宣介稿。

要求:要点突出,层次清晰,表达准确,文字简练,不超过 300字,15分。

02  解析

问题:根据给定资料,为机关门户网站写一份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宣介稿。(1.题目要求写宣介稿。宣介稿,就是宣传介绍。宣传什么?介绍什么?宣传介绍“弘扬赛罕坝精神”的有关情况。要想一想,弘扬塞罕坝精神和塞罕坝精神,这两个重点,是不是一回事。2.用在什么地方?用在机关门户网站上。这两点都非常重要,这两点决定了宣介稿的内容。文章写作就是如此,目的决定内容。所以要先把目的搞清楚。)

要求:要点突出,层次清晰,表达准确,文字简练,不超过 300字,15分。(1.要点突出,意思就是该有的内容要有。2.层次清晰,意思就是这些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在一起。3.表达准确,意思就是用词要恰当,说明的情况要跟材料里给的相一致,不能胡编乱造。4.文字简练,不超过300字,意思就是要简明,不啰嗦,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字。)

(看完题目,结合我们的经验,其实脑袋里应该就会有一个题目的大致的轮廓了。让写一篇宣传介绍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稿子,我们不难想到,这篇稿子应该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塞罕坝精神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弘扬这个精神。至于如何弘扬,我们要想一想,重点是放在号召看到这篇稿子的人们如何去弘扬呢?还是放在向看到这篇稿子的人们汇报本机关应该如何去弘扬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一想这篇稿子是放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一般都是做什么的。经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考虑,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后者,因为机关门户网站主要就是宣传本机关的事情的。至于号召全社会去弘扬塞罕坝精神那是新闻网站、宣传部门的事。)

(思想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进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找寻、提炼、验证我们的判断。)

材料1:塞罕坝是蒙汉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围场县境内。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退,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垦,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夺、山火不断和过多的放牧活动,使这里的大片森林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经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这段话是说塞罕坝的历史,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是沙地荒原。从侧面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962年 2 月,国家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369 名平均年龄不到 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 从全国 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工程,当年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这段话说的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环境恶劣的塞罕坝,开始造林。)

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 8%。1977年 10月 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夏天, 塞罕坝遭遇了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 万亩树木早死。面对困难和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为了技术攻关,他们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这段话说的塞罕坝的建设者们造林过程遇到了困难,但依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

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通过三代塞罕坝林场人 55 年的艰苦奋斗,成功营造了 112 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 80%,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 1.37 亿立方米、释放氧气 55 万吨,成为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现在,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超过150亿元,在创造了大量劳动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段话说的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取得的成果,作出的贡献。)

55年过去了,高寒湿冷的气候和常年超强度的劳动,让许多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去世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 52岁。当年的塞罕坝也曾是全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有 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考上大学,他们却无怨无悔。(这段话说的塞罕坝的建设者们作出的牺牲和代价。)

(材料一就是采用的叙述的方式,从头至尾把塞罕坝造林这件事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但是要注意,事情到这里,塞罕坝精神还没提出来。直到材料二,2017年(一个服务大众的职务,一个组织的首领)专门作出批示后,才有了塞罕坝精神这个说法。)

材料

2:2017年 8月 28日,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宣部领导传达了(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指出,55 年来,河北密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单字替换)的召唤(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材料一第二段的概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这句话是对材料一第三段的概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句话是对材料一第四段的概括),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嘉罕坝精神(这句话是对整个塞罕坝精神的概括。分三个方面,一个是牢记使命,一个是艰苦创业,一个是绿色发展。其实(一个服务大众的职务,一个组织的首领)的整句话就是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对塞罕坝造林这件事的简明概括)。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接下来进行了分析评价)。(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强调,全(单字替换)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接下来对弘扬塞罕坝精神提出了要求。其实(一个服务大众的职务,一个组织的首领)的整个批示就是按照总结过去、评价分析、展望未来的逻辑来写的。顺理成章,自然流畅。这也应当是我们写宣介稿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因为我们写宣介稿也是在落实(一个服务大众的职务,一个组织的首领)的重要指示。)

03 答案

弘扬塞罕坝精神    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一个伟人的名字加最高职务,你可以前后对照进行准确替换)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单字替换)全社会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此,我们必须抓好落实,以塞罕坝精神为动力,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听从(单字替换)的召唤,集结上坝,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茫茫荒原上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构筑起了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他们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了对使命的担当上、对困难的抗争上、对绿色发展的坚守上。

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工作抓好贯彻落实。要牢记岗位职责,认真做好好每一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奋斗,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挑战。要坚持绿色发展,将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