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政务性工作>> 评阅批改

评阅批改

作协主席VS一级编剧,谁的发言更对你的味儿

以稿换稿】  作者: 铁凝 阎肃   来源: 老笔头   阅读 次 【    】【收藏

按:近期偶然读到一组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和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著名词作者阎肃的发言。读罢之后,不禁拍案叫好、击节赞叹: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今天,特意跟笔友作以分享,看看谁的发言更对你的味儿?(老笔头点评)


牢记良知和责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 凝

前天(13日),我正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在奥地利访问,接到会议通知后,昨天(14日)便中断访问飞回了北京,因为这个会太重要了(开头很自然、很巧妙,艺术性地陈述了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体现出了政治高站位)。在返回的途中,我不禁想起七十二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那次会上,毛主席发表了《讲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舞着广大文艺家走向时代,深入生活,把自己的创作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这样一个文艺座谈会,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国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前后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前后呼应,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广大作家响应时代的召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学事业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大团结的生动局面(高度概括了近年来文学事业的发展,因为这不是发言的重点,所以着墨不多)。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党为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大气候。“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命脉。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作家的创作和作品出版的空间越来越广阔,深入生活得到了很多具体、实在的帮助。党的关怀激励着作家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谈认识,谈体会)。

在今天的会上,很多同志都会想起总书记当年所写的那篇《忆大山》,我和许多作家朋友一样,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那种情深意长的温暖。作家特别关注细节,《忆大山》中的很多细节令人难忘。比如,总书记当年经常和贾大山促膝长谈,有时夜深了,院门关了,他们一起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比如,贾大山是总书记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而在贾大山垂危时,总书记又专程前往正定,两人执手相望,留下了贾大山人生的最后一张合影。我们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般的相知相敬,我们也从正定一个作家的小院想到了延安的窑洞,体会到了党对广大作家的尊重、信任和爱护,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切期许(切入点很巧妙,以小见大,逐步升华)。

我个人也与贾大山同志熟识。当年,读了总书记的文章,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他们结下了那样深挚的友谊?我想这是因为贾大山同志的高尚人品,同时也是因为贾大山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作家(引出主题)。他曾在一篇小说中借着主人公、一个鞋店掌柜的嘴说过:“人也有字号,不能倒了字号。”(通俗的话语,很有哲理)在和贾大山的交往中,他给我讲了许多农村和农民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在他的作品里,我能够强烈地感到,他的呼吸就是广大农民的呼吸,他眼中的光就是照亮着无数劳动者心灵的光。他的笔下凝注着人民疾苦忧患的重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他更没有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良知和责任”,正是因此,总书记和贾大山情深意长,也正是因此,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作家心心相印。文学从来就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事业(观点句)。中华文化有着悠久深厚的“诗教”传统,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从未放弃他们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牢记良知和责任,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学工作者的郑重嘱托,我们要有担当的气概,不辜负党和人民对作家的期待(谈认识,谈体会)。

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的判断者”(引用经典名句支撑观点)。如何面对和迎接这样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一再地为历史所证明,它仍会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今天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将要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中国文学的创造力更充分地激发和挥洒,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做出新的贡献!(用简洁的话语作以表态)


铁肩担道义 传播正能量

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阎 肃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1930年生,今年84岁,当兵当了60多年了(开头很自然,如同拉家常)。我是踏着前辈的足迹、读着前辈写的书、看着前辈写的戏、唱着前辈写的歌(排比手法)在军营里长大的。到现在依然在心里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打得好哇打得好来打得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和“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唱”那些歌,我热爱这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队伍,枕戈待旦、豪气干云!

当然,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这几句话别出心裁,很见匠心)。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所以,我、我们,总是快乐地前行,沐浴着阳光和春风,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在部队来说就是有兵味战味!

这个兵味战味体现在哪里?不外乎两条。一个是我们的作品,不管是一首诗、一首歌还是一部剧,都要说出战士的心里话,写出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让他们在冲锋陷阵时有无穷的力量,在军旅生活中有前进的动力,在成长历程中有精神的港湾(这段话通俗易懂,晓畅直白)。近年来,军队推出了一批强军歌曲,鼓士气、抒兵情、壮军威,唱出了当下军营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另一个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还是要保持扎根军营、官兵“五同”的好作风。现在总政组织军队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要求多下部队慰问服务,很多军队文工团也在搞下连当兵、多闻兵味,这样的举措好,我衷心拥护,很多去过的同志也都表示受益匪浅。军营是我们创作的沃土,战士是我们讴歌的主角,离开了这些,就没了兵味战味,甚至会变味(陈述自己的观点)。

然而,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引用《增广贤文》中的名句,贴切生动)?近年来,我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 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贴切传神)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让我着实感到有点寒风飒飒(列举社会现象,支撑自己的观点)。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偶然现象,一笑置之;渐渐地我从一些青少年的反映和津津乐道里,感到不可等闲视之;最后我感到冷风刺骨,不能就这样听之任之了。我们好像不能光看到评了多少奖、开了多少花,而要真看看移风易俗、社会风尚、流行风味儿了!更何况在人家不遗余力、重金营造、推而广之的情况下,我们有少数人还争先恐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被市场、收视率牵着鼻子走,还津津有味、得意非凡,这还有点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良知么?

所以,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72年前,我们党开过一次文艺座谈会,叫“延安文艺座谈会”,明努力方向、开风气之先、启一代文风,正本清源,振奋了全国人民;今天,我举双手赞成开这样一次文艺座谈会,我期待着这次会议能够振聋发聩、润物扬帆。

我觉得,我们每一位以文艺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我的同行们,都应该做到“四有”,那就是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总结得很精到)我们还应该有“四艺”,那就是大义、道义之“义”,坚毅、毅力之“毅”,友谊、情谊之“谊”,然后才可以谈到艺术、文艺之“艺”(与上文的“风花雪月”一样,总结得很巧妙)。

“四有”、“四艺”,大家共勉,有偏颇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