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是本事!人人都需要的精准表达术!
【以稿换稿】 作者: 老光 来源: 老光私享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01
你为什么一定要会表达?
表达能力,是我们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每个人应知应会的技能,甚至可以称为“元技能”。
但是很遗憾,工作中有太多人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自以为掌握了的人。
在你还是新人的时候,领导最常说的三个字是:“说重点”。你看着精心准备、本想用来大显身手的PPT,内心很委屈,“我说的就是重点啊!”
终于,你扛住压力当上了团队主管,你发现,现在的90后真难管理,稍微表扬两句就眼高手低飘飘然,还没批评两句就撂挑子走人。
你很愤怒,当年你做下属的时候可没这么大脾气,但愤怒归愤怒,沟通还得继续,问题还得解决。
但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创业者,你一定特别理解为什么高管们总强调说重点了,会务小组和参会者会前认真准备,会中积极踊跃,每个人都在为项目献计献策,大家的状态让你觉得很欣慰。
可明明计划1个小时的会议,已经进行了2小时,还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
你越听越着急,说好的每人5分钟陈述观点,可就是有人10分钟了还没进入主题。让你真正着急的是,透过这次会议,你看到了公司现状的缩影。几百号人的公司,在不自觉的废话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成本!
如果每个人的表达效率都能提升一点,不知能节省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这个累积绝不是加法效应,而是乘法甚至是指数效应。
作为企业经营者,有时候你也很无奈,因为总有跨部门之间的误会和争议,一路争吵到你这里,当你费劲周折了解事实后,其实只是某一方在沟通过程中有一两句没有表达到而已。
试想一下,你有多少时间处理这些因误会引起的剑拔弩张呢?你的团队又经得起多少次误会呢?而就在你们还抢着说废话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又悄悄前进了多少?对于创业,这是看不见却又致命的成本。
我们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很会表达,但其实会说话并不等于会表达。表达,应该是两个词,一个是表,一个是达。表是过程,达才是目的。
说得再滔滔不绝,如果没有抵达对方的大脑,没有在说者与听者之间构建出共识的桥梁,那都是“白说”。
精准的表达应该是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一下子就能戳到你的痛点,说出你的诉求。
想学会精准表达,我想给你介绍两种必备思维。
02
提炼观点,让表达不再“滥竽充数”
观点大概分为两类,一是真理型观点,二是思考型观点。
真理型观点,没有人会不认同,但对听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比如“在团队内部,加强沟通很重要。”
而思考型观点,是带有独立立场和见解的,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抛出后,往往能引发兴趣,展开讨论。成年人喜欢的碰撞,不是说了也白说的真理,而是有讨论空间的思考。
所以,有个很重要的认知:要放下追求观点完全正确的冲动,不要担心大家的讨论和质疑。
观点,就是用来质疑的,这才是它的生命力。
那如何提炼观点呢?我们就用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来举例。
典故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大概意思就是齐国宣王,喜欢听交响乐,南郭处士虽然什么都不会,但混进队伍里,也过得特别好。后来宣王死了,湣王即位,他只喜欢听独奏,于是南郭处士只能逃之夭夭了。
要是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真材实学,否则混不长久。你还有兴趣再听我讲下去吗?
提炼独一无二的观点,赋予观点个人属性与张力,我想给你提供一个提炼观点的多元思维套路。
1.多立场分析
我们提炼一个观点,常规的做法都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多立场分析,就是试着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
比如滥竽充数典故中站在国王的角度,可以反思一个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庸人存在,是因为群体演奏,责任是共担的,激励是平均的,机制的漏洞才让庸人有机可趁。
其实这也是今天很多管理者的角度,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管理当中,要多质疑机制,少质疑人,才可能解决更根本的问题。
你也可以再尝试一下,如果站在琴师的角度呢?你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2.逆出发点分析
平常提到滥竽充数,我们的默认出发点,是这种行为不可取。但假如我们把出发点做个逆向,这个典故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至少有一点,南郭处士善于寻找机会缺口,他捕捉到了一段窗口机会的红利,而且不管是进入还是退出,他都判断准确、行动迅速。
这又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时代总在变化,你不要试图占据全阶段的红利,懂得放弃和懂得把握同样重要。
3.条件假设推理分析
条件假设推理分析,就是增加新的条件项。南郭处士是靠蒙混过关混进去的,这是原始前提。
但增加一个假设条件,假设他进去后非常努力,天天跟真正的大师们在一起,自己又用功学习,所以没多久他也成为高手了,最后成了一代宗师。
增加一个假设条件,整个推理就完全不同了,你又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成功的人,有时候是因为能力,但最初可能纯粹因为他胆子比较大。
以上每一个观点,你可能觉得好像都对,又都想反驳。其实,每一次表达,都是有生命力的,而观点,就是生命力的发源地。有效的交流一定是一个双方观点的碰撞、融合、然后再生的过程。
03
巧用数学思维,让你的观点更有生命力
既然有效的交流是观点碰撞、融合和再生,这就说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把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对方,才能和对方的观点融合再生。巧用数学思维,能让你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在大量的表达实例中,我发现,观点可以简单地按维度区分,在这里我们把维度理解为要素。所以我把观点分为一维观点、二维观点、多维观点。
一维观点只包含一个要素。比如“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统筹能力,才不会让自己身陷琐事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就是一维观点。
一维的观点能用来表达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东西。很多观点并不是一个概念就能表达得清楚的,而且高度概念化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下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为了更精准、更具体,这时往往就可以用二维的观点来表达。
比如,“管理者除了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有抽象化的能力,才不会总是陷于繁琐事务中”,这就属于二维观点,包含沟通和抽象化两个要素。
大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恰恰都是二维观点,因为二维观点容易造成对比,也容易造成冲突,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1.二维观点的呈现
数学中,有个你一定学过的知识:坐标轴。×轴Y轴,天然代表了两个不同要素。用它来表达二维观点,再合适不过。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二维观点:
这个观点用知识和思维两个要素把我们分成了四种人:有知识会分析的是行动派;没知识但会分析的是空想派;有知识但不会分析的是硬盘派;最后没知识还不会分析的就是无用派。
一个图,一句话,非常生动地解释了今天人们在学习上的困境。
这就是二维观点呈现的方式,你也可以试着练习。练习了就会发现,这个框架图不仅在帮你呈现观点,还会让在你创建的过程中,把观点想得更完整深入。
2.多维观点的呈现
多维观点,一般包含着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要素。
关于多维观点的运用,我想跟你分享一个秘笈:尝试用公式来表达。最基本的公式表达,其实就是四则运算,加减乘除。
“乘”和“加”,用来表达正相关性。其中,“乘”代表不可或缺,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
“除”和“减”,都用来表达负相关的关系,当然“除”一般用的不多。
稻盛和夫在很多场合的演讲,都提到了一个有名的公式,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而且还对这三项做了分数界定,思维方式是-100到100,热情和能力是0到100。
这样你是不是就清晰地感受到这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和主次关系了?
只需要运用加减乘除的复合,你就能简单明了地表达任何一个逻辑复杂的观点,有时候用公式梳理逻辑关系,也能让我们对想表达的东西理解更加深入。
04
精准表达:从业余到高手的三阶段
从业余到高手的这条路上,有三个必经阶段:
1.萌发了持续兴趣并逐步构建信心的好奇阶段
好奇和信心是开始任何一项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个阶段的“心法”是,表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每次表达过后,你是不是经常懊恼,“哎呀,那个地方我其实可以说得更好;刚刚我应该这么转折一下,会显得更妙一些;唉,怎么忘了这么回答他呢”……
尤其吵架的时候,每次吵完、不管输赢都觉得不够爽。因为吵架也是一种表达,我们吵完架都会在脑海中重播回放,边回味边忍不住直拍大腿,“呀!这个地方我怼得不够精辟;唉,这儿我少说了一句话。”
这是一种常态,我们就不要因为这种事后的遗憾而失去信心,更不要活在后悔里停滞不前。每一次觉察到的遗憾,不正是一次进步的开始吗?
2.忍受着枯燥练习的孤独阶段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能否成为小提琴大师,除了和他总练习时间长短有关系,更和他一个人独自练习的时间长短有关。
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才能真正沉下来做好一件事。这个阶段的“心法”是,没有高级的技巧,只有基础的技能。
成为表达高手的路上,要的是扎实,而不是讨巧。耐得住孤独,才能撑得起掌声。
我认为,职业选手,往往是把最基础的技能练到炉火纯青。而业余选手,在技能还不夯实的时候,就总想学到更多看似高级的技巧。
说到底,技巧是怎么来的?当你花时间练习基础的技能,把基础的技能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技巧就水到渠成的出来了,技巧,应该是“流”出来的,我非常喜欢“流”这个字,再贴切不过了。
在你即将成为表达高手的路上,偶尔略感孤独和寂寞的时侯,希望你能坚定地做好基本功。这不仅适合于表达这件事,还适合所有技能型的工作。
3.掌握了正确方法的刻意练习阶段
不是所有人练上10000小时就能成为高手,如果只是重复的机械式练习,10000小时顶多能让你变成个熟练工。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善用模型,进行有目的的练习。也就是说,你得学会刻意练习,才能真正蜕变为高手。
这个阶段的“心法”是,高手都在学习套路,而新手都在寻找捷径。
刻意练习改变了很多人对练习的看法,不再傻傻地练,天真的练,而是刻意的练,总结出套路,针对套路,有意为之,然后寻求及时的反馈。
表达也是一样,我们羡慕别人一场精彩的演讲,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果你听到的是他遣词造句很华丽,你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个小故事很吸引你,你捧腹大笑是因为他有个包袱抖得特别好。那恭喜你,你还是新手。
一个高手,听别人一场演讲,他听的一定是整场演讲背后的结构,演讲者是如何环环相扣把听众的思绪带上旅程,又是如何埋下一个伏笔,到最后又抽丝剥茧般地突显出主题。
新手的心中,只有每个棋子。高手的心中,是整盘棋局。高手,都在学习套路,新手,总想找到捷径。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花了大半年时间开发精准表达课的原因。
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市面上演讲的课程特别多,教说话的课程特别多,但是专门沉下心来总结跟归纳表达背后套路的课程很少。
甚至很多表达高手自己都没有总结过表达套路,他只是因为见多识广,灵感突发,所以听上去说得还不错。
但如果能掌握背后的表达套路,即使表达文字不是很华丽,甚至口头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好,你的表达也至少是80分!
但我想回到一点是,我们要学会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透过表面的技巧看到背后的技能。
技能永远只有最基础的技能,当你把最基础的技能练到炉火纯青,技巧自然而然就来了。不要去追求技巧,而要追求背后的模型以及技能。
05
我的精准表达课
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做对了的事和做错了的事组成的,我非常庆幸,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不经意间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大量的有目的练习;二是博采众家之长,从大量高手那里提炼出了很多模型。
我是一名创业者,一名独立培训师,同时也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撰稿作者。
过去的10多年里,我还有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我服务过全球500强企业,比如通用汽车、联合利华、可口可乐,也服务过中国的行业大佬,比如中国移动,中国建设银行、南方电网。当然,也接触过很多中小创业企业,甚至,我自己也参与投资了一些企业。
当我还是一名助理顾问师的时候,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模仿”。
每天上下班路上,我永远是那个塞着耳机的人。至今我都还保留着那时候的移动硬盘,里面塞满了大量优秀表达的视频。
后来我开始有机会独立负责案子,我给自己的目标是“采访”。
说起来,我也可以算是半个商业记者了,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以顾问师的身份约访各个行业的商业精英,采访他们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心法。
那四五十本厚厚的采访手记到今天还珍藏在我的书架上。
再后来,我独立接手商业培训,我的第三个目标是“原创”。
但当我真的站在台上去表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过去这两段看似很笨的“模仿”和“采访”经历,不仅仅让我在商业上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让我在不同场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表达能力也有了巨大的提升。
现在,我开始创业,开始做投资,也开始为人父母,我越来越发现:能表达的员工,本身就具备成为公司焦点的吸引力;懂表达的创业者,天生就会获得别人更高的关注度;会表达的父母,也会把自己为数不多的亲子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精准表达,让我整个人生都更有效率。
在我的精准表达系列课中,我会结合我十余年的积累,把表达的底层逻辑一一拆解,我会把我不断试错后总结的表达模型手把手地教给你,足够你应对工作生活中90%的场景。
我相信,只要基于正确的、有效的套路反复练习,你也能精进成为一名表达高手。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