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如何由浅阅读转向经典阅读
【小 中 大】【收藏】 作者: 徐飞 来源: 光明日报 阅读 次 【加入会员】
当下,全社会读书的情形不容乐观。一方面,物质化、商业化和世俗化势不可当,享乐至上和娱乐至上大行其道,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相当一部分人几乎不读书;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普遍的数字化,以及因电子浏览器和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带来的阅读媒介多样化,使阅读越来越变得快餐化、浅表化和碎片化。
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将大把时间耗费在武侠、玄幻、漫画、游戏上,或沉迷于看盗墓、读穿越、上微信、刷微博,从一个朋友圈切换到另一个朋友圈。为数不少的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的时间读报纸看杂志,了解新闻资讯,但主要关注的是事情、事件的发展、经过和结果,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一些人更愿意围观各种低俗、庸俗和媚俗的雷人八卦新闻。这些阅读行为,一言以蔽之可称为“浅阅读”,恰如雅斯贝尔斯多年前感叹过的情形: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
“浅阅读”风气的蔓延,有识之士不可不察。信息爆炸和阅读媒介的日益多样化,乃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使然,个人顺应此种趋势而动,当属自然。阅读本是十分个人化、个性化的事情,选择什么内容阅读是个人自由,采用什么方式读更是个人权利。但要明白,对于“阅读”这一行为的意义评判,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阅读背后还关涉国家和民族。“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和碎片化。“浅阅读”势必给阅读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个人而言,惯性的“浅阅读”式读报、读图、读网等行为一旦形成,将使阅读止于资讯获取和字面意思,难以进行深入思考;若全社会“浅阅读”风气盛行,势必助长浮躁心态和功利取向,势必侵蚀和拉低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高度。当然,“浅阅读”毕竟也是一种阅读,不能武断地加以否认和排斥,但应尽最大努力引导,将其引向“深阅读”。一位作家说得好,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文化培育和保持,精神提振与光大,需要沉静潜心的“深阅读”。
“经典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深阅读。众所周知,但凡称得上“经”叫得上“典”的,都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经典是经受住岁月考验而历久弥坚的人类精华,值得用心去“深阅读”。但说到读经典,很多人很可能因其太过博大宏阔或高深艰涩而望而却步。诚然,阅读大部分经典确非轻松,当读者的学识积累和思维训练尚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读懂进而领会先贤圣哲的闳博睿思和学理旨趣,注定是个艰辛和挑战的过程。然而,正是因为经典本身的博大精深和阅读过程的丰富性和挑战性,可带给读者最大可能的收获与享受。
实际上,经典是可以“悦读”的,只是其“悦”不同于一般快餐读物浅薄的感官享受,而是体现为读者与作者间思想共鸣的“愉悦”和读者精神超拔的“喜悦”。经典“悦读”至少可在“知”“情”“意”“志”四个层面上展开。
在“知”的层面上,经典阅读过程中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的拓展,使人有“悟悦心自足”的释然。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说的就是读书的妙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是对读书的极致推崇。经典是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和人类文化学术轨迹的里程碑,是书之上品和极品。阅读经典不仅有助于扩充知识,还有助于知识的专精、广博和贯通。更重要的是,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体悟,对“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的世风有更敏锐的警觉,对光怪陆离、神奇诡谲的大千世界有更透彻的洞察。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思维更细密,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博大,使人能在多元中把握主导,在多样中把握均衡,在多变中把握趋势,避免在选择中不知所措,在决断前迷惘茫然。经典悦读之“悦”,在于增广见识,培养智识,知古博今,消弭浅薄、固执与偏见,通晓人间正道。经过潜心研读,若能做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合纵连横,触类旁通,进而在本原中丰盈感性,在拓展中增强理性,在变通中提升悟性,“悦读”自当精妙绝伦。
在“情”的层面上,“悦读”是心的怦然,或如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抑或是皇甫冉的“闲看秋水心无事”。读书素来是一件雅事,是足不出户的旅游,书中江山多娇,风景独好。书间如梦,沉醉其中,捧腹开怀,乐而忘忧。阅读还是一种精神览胜,由于经典著作寄托着作者最真实、最深刻和最丰富的情感,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痛苦与欢乐,恐惧与平和,卑微与崇高,苟且与担当,以及种种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书中的情怀与思想、跌宕与精彩,让人拈页展颜,击节叹赏。读者极有可能因书中的警策隽语、独识灼见和奇思高论,开心窍,启灵性。
阅读还能将情感融入自我生命,升华自我人生。阅读中有泪水,有感动,有思索,有震撼,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历经了尘世劳碌或渡尽劫波,若个体心绪与书卷哲理结合,超拔的心境和顿悟便油然而生。阅读使自我平凡的人生不断放大,让人变得顶天立地;同时,又把人生还原成庸常,让人变得渺小而谦卑。读者通过这样的“阅读人生”嬗变,完成自身的精神发育。
在“意”的层面上,“悦读”表现为“会意”的欣然。卡莱尔说过,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读经典就是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高尔基曾言,当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就在和很多高尚的人对谈。阅读之所以能成为“悦读”,实为精神和精神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神交。读者与作者就像两个忘年好友,穿越时光隧道,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读者心智成熟而沧桑的人生经验与书中的观点要旨水乳交融,人与书浑然一体;同时,对先贤圣哲的妙谛心领神会,灵犀相通。
阅读中“会意”的生发,实际上已加上读者自身的体悟和创造。易卜生曰:“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更不能迷信权威,膜拜经典,让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成为别人文本的跑马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诚如鲁巴金所言,“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通过存养诘辩,质疑问难,解构建构,推陈出新,实现从“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飞跃。
在“志”的层面上,“悦读”体现为“高贵”的泰然和怡然。《说文解字》曰:“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超越功利,追随本心,不忘初心。读者通过经典去缅怀与感受那些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鲜活的人格风范和精神风骨,明志立志,且知行合一,毕生践履。
在众多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左丘明的《春秋左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及奥格·曼狄诺的《羊皮卷》,都是“明志”的典籍。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及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海明威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垮他”等名句,也是励志的绝佳箴言。坚持阅读经典名著,有意识地吟诵这些名言名句,并自觉将“志”贯注其中,志存高远,可以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综上,在“知、情、意、志”四个层面上经典“悦读”的“悦”体现为释然、怦然、欣然和怡然。需强调指出的是,追求经典阅读的“悦读”境界,需要下大力气和苦功夫。希望读者特别是师生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真正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尽享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作为社会灯塔和时代精神之光的大学,作为培养青年和未来接班人的大学,应切实担负起引领和垂范的责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 上一篇:有机会还是多动动笔吧!
- 下一篇:文字工作者也要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