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写材料找“对象”要“门当户对”

以稿换稿 】  作者:小二哥   发布:2018年04月02日   阅读:

模仿通常是学习的第一步,选择适合的参照物非常重要,写材料也如此。小二哥屡屡看到一些公众号转载省部级、甚至中央领导的讲话,且称之为写材料入门必读,这种做法很可能误人子弟。就算文稿水平很高,却忽视一条原则——没学爬先学跑,肯定要摔跤。因为,消化那些高水平文稿,是需要能力和基础的,非初学者所能。

对基层同志来说,学习上级材料主要是了解领导要求和政策精神,对写材料本身的直接帮助有限。初学者往往只能看到材料表面的文字表达,难以理解蕴含的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这就像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质地坚硬的食物,对牙齿不好或脾胃虚弱的人并没有多大意义。

自己对此深有体会,刚入行时,曾把报纸上整版的中央领导讲话(近5000字)都背下来,当时自我感觉挺良好。后来才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对写材料的价值很低,虽然耗时费力,自己只是掌握了一些高度抽象的语言表述,在写材料中也很少用到,运用不当就成空话套话。

近年来自己取得一些进步,但直到现在,要把长篇的重要领导讲话啃完,还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幸运的是,我养成了读报摘报的习惯,可以通过党报文章,来帮助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党报成为重要的政治课堂、学习课堂、写作课堂。

“拜党报为师”,不仅是入门诀窍,也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但是,任何积累都不可能“早上栽树,下午乘凉”,坚持读报摘报一两年后,其重要作用才会持续放大,让人“迷”上这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到时候,就可以跟包括“小二哥悟”在内的写作公众号潇洒说再见,因为有了自己的“弹药库”。

不同层级的材料,理论高度、抽象层次不同,大帽子再好看,也不适合小脑袋。大帽子硬套上小脑袋,只会遮住眼睛,让人找不到北。不少人读了许多高大上的材料,但到了动笔的时候,还是云里雾里、束手无策。灰心沮丧,往往就是从这一刻开始。

而且,不同阶段的写作者,构思、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功力不足,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类分组来搭建结构;高手游刃有余,直接可以自上而下分类表述。就如一个刚学踩自行车的人,需要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寻找平衡感;熟练者则一跃而上、扬长而去。如果初学者不顾实际,一开始就要像高手那么潇洒,还要玩玩双手离开车把的花样,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写材料的同志来说,提高理论水平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勉强自己读很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难以理解的材料。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觉得自己很努力。

小二哥的建议是,入门阶段要稳扎稳打、以少为多,找几篇跟自己单位层级、业务相仿的好文章,一遍又一遍细细研读。不仅要看文字,更要是看思路,琢磨构思过程;不能只看文章怎么好,更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好?进而虚心学习取经,找到GPS。

这在以前看似很难,但在互联网时代则变得简单,关键在于有心。小二哥经常收到公众号读者留言,或者加微信交流写作问题,有时也会帮忙修改材料。年轻朋友们都说收获很大,颠覆了对公文写作的认识,让自己走出弯路泥潭,奔上写材料的阳关大道。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高写作水平,最忌贪多求快、浑沦吞枣。一篇材料写十遍,比匆匆忙忙写十篇、二十篇材料更重要。让自己每改一次都有收获,每写一篇都有进步,逐渐找到感觉、进入状态。学会把一篇好材料吃透,完全消化融合,化为己用,对初学者来说,更为轻松且有效。

【来源:小二哥悟】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