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涉嫌二级谋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1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故事从疑云中开始。
公元前174年,冬,吊诡的冬,西北地寒,桃李却开花,六月飞雪是冤情的倾诉,寒冬开春花又意味什么?
雍州,陕西中部,一辆囚车,在雍县县令的指挥下,拆开封条。
里面有人,是死人:淮南王刘长,当时元首汉文帝刘恒的同父异母弟。死亡时间:不详。
死者待遇:有燃料菜蔬炊具碗筷床褥供应,甚至还有调料豆豉,每日五斤肉,二斗酒。应不至于饿死。由此推断是主动断绝进食而死。疑似自杀。但蹊跷处是:车上有封条,地方官不敢打开供应饮食。又疑似他杀。
且根据有限的历史材料,对案件进行追溯。
淮南王被饿死在囚车中(来源:资料图)
案情表层分析
确凿点:死者刘长因谋逆流放
死者刘长,24岁,体貌特征:雄壮魁梧。能负重数百公斤的大鼎,擅长骑射项目。
性格特征:暴躁刚烈,桀骜不驯。职称:淮南王,三岁时由前国家元首汉高祖,即死者父亲刘邦授予此职。死亡前系重囚犯,罪行如右:
危害国家安全罪,颠覆罪:
是年暗中聚集军车40余辆,轻重武器和兵员若干,并串通匈奴及福建、浙江地区非法WZ,准备在陕西谷口地区WZ叛乱,未遂。
袭杀国家官员罪:
在判刑前3年,即公元前177年,罪犯刘长在衣袖中暗藏国家管制武器——铁椎,将国家高级官员辟阳侯审食其诱出住所,以铁椎袭击审食其,致其死亡,并令仆从魏敬割下受害者头颅。
罪案发生后,罪犯刘长向兄长刘恒,即国家元首自首。此外,还亲手杀害无辜者一名,唆使所属官吏杀害无辜者六名。
僭越罪:
擅自进入国家元首的专车,称兄道弟,对国家元首不敬,在自己封地私自使用国家元首级别的专车、用具以及仪仗队,擅自举行国家级别的阅兵式。
另外犯有私纵、匿藏等罪行若干。
定罪方式:廷议。鉴于案犯刘长系皇室成员,案件不交由长安当地法院处理,而是由国家元首和年薪二十万斤粮食以上的省部委级以上官员集中商量讨论。
讨论结果:赦免死罪,流放四川。
疑点:文帝到底有无杀弟之心
出于亲情和人道主义,当时给予案犯刘长生活上相当好的待遇,如前文所述:有菜蔬炊具燃料被褥床单蚊帐等生活用品若干,甚至照顾到案犯的胃口,还配备腌制品豆豉若干,每日肉五斤,酒二斗。出于亲情考虑,家属同行,并配备美女若干。从物质待遇来说,未给案犯造成自杀的诱因。
淮南王对汉文帝很不礼貌(来源:资料图)
自杀是他杀的结果
然而,廷议阶段最大的疑点在以下对话记录中:汉帝国内阁高级官员袁盎陈述:皇上,您一向娇宠案犯刘长,以至事态发展到今日,而且案犯性格刚烈,如今用司法严格地对待他,一路上又风霜雨露,一旦情况不测,恐怕陛下您落下杀害亲弟弟的嫌疑。
汉文帝刘恒回答:我只是苦一苦他,到时候还会善待他的。
最高长官刘恒定出的“苦一苦他”的原则得到了司法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执行,囚车被钉上封条,一路上官员都不敢开封,刘长本人也不开封条,而当时汉帝国的法律条文中,囚犯能否自己开封条亦是迷。于是,在“苦一苦”的原则指导下,案犯刘长“苦”死了。案情的最大疑点由此产生:刘恒在有袁盎明白陈述的情况下,仍然采用这样的措施对待弟弟刘长,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呢?
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刘恒知道弟弟刘长性格刚烈,不肯就范,不能接受司法的侮辱,已经下定决心饿死。而且刘长服刑前有以下记录:“谁说我是个勇敢的人,我因为骄横的缘故不肯听从劝告,以至于今天,人生一世有什么意义,怎么能郁闷如此呢?”这分明是绝命词,刘恒却下令给囚车打上封条。一心求死的刘长自然不会主动打开封条,外面的官员更不敢造次。
于是,造成一个自杀的现象。可以这么说:刘长的自杀是刘恒造成的他杀。表面是自杀,实质是他杀。
淮南王的放纵或许源自他母亲的惨死(来源:资料图)
对汉文帝罪名推测
当然,案件已经相隔两千多年,出于严谨考量,我们不能从用心就判定汉文帝蓄意谋杀,但至少可借用美国的法律,给汉文帝的行为定性为:二级谋杀,英文为Second-degreemurder。行为人并非预定杀人,只是想重创对方,却造成死亡。正如汉文帝所说的“吾特苦之耳”。只是想“苦”一下他,结果却致命。汉文帝犯的或许是二级谋杀罪。
关于案情的鉴定,由于资料有限,只能发展到这一步,下面继续分析涉案人和死者的心理和成长环境,跳开案情和司法看这个问题。
亲情层面分析
有手足之实却无手足之情
闻知刘长死讯后,汉文帝“哭甚悲”,并且分封刘长的儿子为王侯,但是这些都不能弥补当时下手的冷绝态度。早干吗去了?或许从政治角度进行解读,为争皇位,爹娘尚可不要,何况兄弟。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长谋反实在太缺乏政治和民意基础了,文帝何必要杀他?答案只有如此:这两哥们有手足之实,却无手足之情。刘长自杀与否与他刘恒有何关系?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却出自不同的子宫:刘恒的母亲是薄氏,是刘邦的妾;刘长的母亲是赵王张敖的美人,连妾都不是,公元前199年,刘邦去张敖的地盘视察工作,张敖将美人献给刘邦,于是有了刘长这个孽子。
哥哥刘恒履历:生于公元前203年。在公元前197年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随母亲前往山西就职,母子俩在边城度过17年,刘恒回到长安登基时,已经25岁左右。这期间与弟弟刘长实在没多少交集空间。
弟弟刘长履历:公元前198年,刘长母亲卷入一起谋反案,入狱。美人上诉,请求看在腹中刘家骨肉的分上,赦免罪行。父亲刘邦无暇顾及,吕氏出于妒忌,不转达,审食其不敢转达,刚烈的美人在刘长出生后自杀。刘长出狱,三岁时封淮南王。在哥哥刘恒登基前一直生活在首都长安或封地淮南,与其兄并无多少交集机会。
成年时很难培养兄弟感情:等哥哥登基,兄弟有见面机会时,大家都已经是成人:刘恒25岁,刘长18岁。没一起穿过开裆裤,没有一起打过陀螺,等到成年阶段再来恶补,要培养那种兄弟亲情,实在勉为其难啊。资料记载,刘长经常钻入哥哥的元首专车,拍着刘恒的肩膀称兄道弟,你以为是兄弟亲情吗?非也,是刘长刻意侮辱这个皇帝哥哥。
身为天下至尊的刘恒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弟弟,一身城市气息,在自己面前显摆,能提起手足情吗?
心理层面分析
母亲非正常死亡致孽子心理
兄弟二人的成长环境与心态
哥哥刘恒:8岁时就随母亲去边关,在矛盾重重、杀机四起的长安,如果能被边缘化实在是一种幸运。刘恒在这里获得完整的母爱,历史上流传的代王刘恒亲为母亲尝药就是亲情的写照。公元前180年,刘家与吕家的政治斗争结束,刘家胜出,大家商量新的元首,居然选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刘恒,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厚道,且没有复杂背景。因此,刘恒应该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去上任的,天上掉下馅饼,心态怎么会不好?
弟弟刘长:监狱里出生,没了娘。稍稍大一点,就生活在吕氏诛杀刘氏的白色恐怖中,凭着他讨好的外貌和言语,居然被吕后视为掌上明珠,总算过关。但是生活环境的平静并没有孕育他心灵的平静,刘长继承了母亲刚烈的性格,而母亲冤屈的死,更促发他的刚烈。
刘长后来的荒唐行为,若追究心理原因,多半源于他母亲的死。刘长的母亲入狱期间,想过很多办法,托过很多人,刘邦不理,吕后吃醋。那就委托周边人吧。当时审食其是吕后身边的红人。美人总算找到他,然而,审食其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含糊了这个问题,没有传达。美人就在这种含糊中死去了,母亲死于一个不公平的环境,刘长生出来之后没有母爱,他在一遍又一遍的思念亡母想念亡母的过程中,审食其的骑墙保身态度像一把刀一样,一次次割伤他幼小的心灵。
仇意泛滥造成悲剧后果
终于有一天,审食其为他当初的骑墙埋单了,被刘长一椎致命。且看刘长的刚烈表现,他打着赤膊上朝廷请罪,这孩子能言善辩,列举死者三桩罪行:间接杀害母亲,这是私仇;赵王如意之死,审食其没有援救,说明他的罪行不只是针对他刘长一个,是个惯犯;没有站稳立场,反而与吕家混在一起,这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公仇。一番话说得汉文帝也不得不赦免他。
仇虽报,但仇意未尽,他以一种债权人的眼光看待这个王朝,总觉得这个王朝亏欠他母亲的太多,他要替母亲无尽地索取。所以说,仇有时不只是事实问题,也是心态问题。刘长的心态,就是孤臣孽子心态。母亲遭遇不公正待遇而死,他的愤恨之火很难随着仇恨的燃尽而歇息。加之他对这样一位突如其来的兄长毫无手足的感觉,因此,在仇恨之火蔓延的时候,他更加没有亲情的禁忌。
刘长一次次违规,其实是在找一种破坏的快感,仇意泛滥的最后高潮就是:夺权。当谋反不能成功,暴躁的刘长就说:“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最后杀死自己。
结语:
有一种孩子,叫做孽子;有一种心态,叫做孽子心态。这个孽,不是指庶的意思,而是指因为仇恨而边缘化的意思。他们的父母或遭遇不公平对待,甚至死于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滴血之后,从此便用仇恨的视野覆盖这个世界和周边人,随时准备重击这个社会,甚至伤及那些无辜的人。《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一直被父母死亡的真相和复仇事宜纠葛着,杨过是杨康的嫡子,却是武林世界的孽子。淮南王刘长便和杨过一种心态。他一直在为母亲的死纠葛着,怎么报复都不能挽回母亲,于是走向毁灭。
悲剧的是,孽子的上一代恩仇由于时过境迁,无法得到公正的解决。所以,在不公正地对待一对父母时,请不要忘记这对父母的背后有一对清澈的孩子的眼神。及时地公正,可以免除日后畸形的孽子心态。
公正,是另外一种关爱!
http://www.baijiajiangtan.org/d/file/zhonghualishi/hanchao/2012-04-21/e79edca2908bfe511c93f945703746ea.jpg
淮南王对汉文帝很不礼貌(来源:资料图)
自杀是他杀的结果
然而,廷议阶段最大的疑点在以下对话记录中:汉帝国内阁高级官员袁盎陈述:皇上,您一向娇宠案犯刘长,以至事态发展到今日,而且案犯性格刚烈,如今用司法严格地对待他,一路上又风霜雨露,一旦情况不测,恐怕陛下您落下杀害亲弟弟的嫌疑。
汉文帝刘恒回答:我只是苦一苦他,到时候还会善待他的。
最高长官刘恒定出的“苦一苦他”的原则得到了司法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执行,囚车被钉上封条,一路上官员都不敢开封,刘长本人也不开封条,而当时汉帝国的法律条文中,囚犯能否自己开封条亦是迷。于是,在“苦一苦”的原则指导下,案犯刘长“苦”死了。案情的最大疑点由此产生:刘恒在有袁盎明白陈述的情况下,仍然采用这样的措施对待弟弟刘长,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呢?
我们不妨这样推测:刘恒知道弟弟刘长性格刚烈,不肯就范,不能接受司法的侮辱,已经下定决心饿死。而且刘长服刑前有以下记录:“谁说我是个勇敢的人,我因为骄横的缘故不肯听从劝告,以至于今天,人生一世有什么意义,怎么能郁闷如此呢?”这分明是绝命词,刘恒却下令给囚车打上封条。一心求死的刘长自然不会主动打开封条,外面的官员更不敢造次。
于是,造成一个自杀的现象。可以这么说:刘长的自杀是刘恒造成的他杀。表面是自杀,实质是他杀。
http://www.baijiajiangtan.org/d/file/zhonghualishi/hanchao/2012-04-21/7a4c2cfc1b7a66a77d566b864c5126fc.jpg
淮南王的放纵或许源自他母亲的惨死(来源:资料图)
对汉文帝罪名推测
当然,案件已经相隔两千多年,出于严谨考量,我们不能从用心就判定汉文帝蓄意谋杀,但至少可借用美国的法律,给汉文帝的行为定性为:二级谋杀,英文为Second-degreemurder。行为人并非预定杀人,只是想重创对方,却造成死亡。正如汉文帝所说的“吾特苦之耳”。只是想“苦”一下他,结果却致命。汉文帝犯的或许是二级谋杀罪。
关于案情的鉴定,由于资料有限,只能发展到这一步,下面继续分析涉案人和死者的心理和成长环境,跳开案情和司法看这个问题。
亲情层面分析
有手足之实却无手足之情
闻知刘长死讯后,汉文帝“哭甚悲”,并且分封刘长的儿子为王侯,但是这些都不能弥补当时下手的冷绝态度。早干吗去了?或许从政治角度进行解读,为争皇位,爹娘尚可不要,何况兄弟。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长谋反实在太缺乏政治和民意基础了,文帝何必要杀他?答案只有如此:这两哥们有手足之实,却无手足之情。刘长自杀与否与他刘恒有何关系?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却出自不同的子宫:刘恒的母亲是薄氏,是刘邦的妾;刘长的母亲是赵王张敖的美人,连妾都不是,公元前199年,刘邦去张敖的地盘视察工作,张敖将美人献给刘邦,于是有了刘长这个孽子。
哥哥刘恒履历:生于公元前203年。在公元前197年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随母亲前往山西就职,母子俩在边城度过17年,刘恒回到长安登基时,已经25岁左右。这期间与弟弟刘长实在没多少交集空间。
弟弟刘长履历:公元前198年,刘长母亲卷入一起谋反案,入狱。美人上诉,请求看在腹中刘家骨肉的分上,赦免罪行。父亲刘邦无暇顾及,吕氏出于妒忌,不转达,审食其不敢转达,刚烈的美人在刘长出生后自杀。刘长出狱,三岁时封淮南王。在哥哥刘恒登基前一直生活在首都长安或封地淮南,与其兄并无多少交集机会。
成年时很难培养兄弟感情:等哥哥登基,兄弟有见面机会时,大家都已经是成人:刘恒25岁,刘长18岁。没一起穿过开裆裤,没有一起打过陀螺,等到成年阶段再来恶补,要培养那种兄弟亲情,实在勉为其难啊。资料记载,刘长经常钻入哥哥的元首专车,拍着刘恒的肩膀称兄道弟,你以为是兄弟亲情吗?非也,是刘长刻意侮辱这个皇帝哥哥。
身为天下至尊的刘恒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弟弟,一身城市气息,在自己面前显摆,能提起手足情吗?
心理层面分析
母亲非正常死亡致孽子心理
兄弟二人的成长环境与心态
哥哥刘恒:8岁时就随母亲去边关,在矛盾重重、杀机四起的长安,如果能被边缘化实在是一种幸运。刘恒在这里获得完整的母爱,历史上流传的代王刘恒亲为母亲尝药就是亲情的写照。公元前180年,刘家与吕家的政治斗争结束,刘家胜出,大家商量新的元首,居然选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刘恒,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厚道,且没有复杂背景。因此,刘恒应该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去上任的,天上掉下馅饼,心态怎么会不好?
弟弟刘长:监狱里出生,没了娘。稍稍大一点,就生活在吕氏诛杀刘氏的白色恐怖中,凭着他讨好的外貌和言语,居然被吕后视为掌上明珠,总算过关。但是生活环境的平静并没有孕育他心灵的平静,刘长继承了母亲刚烈的性格,而母亲冤屈的死,更促发他的刚烈。
刘长后来的荒唐行为,若追究心理原因,多半源于他母亲的死。刘长的母亲入狱期间,想过很多办法,托过很多人,刘邦不理,吕后吃醋。那就委托周边人吧。当时审食其是吕后身边的红人。美人总算找到他,然而,审食其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含糊了这个问题,没有传达。美人就在这种含糊中死去了,母亲死于一个不公平的环境,刘长生出来之后没有母爱,他在一遍又一遍的思念亡母想念亡母的过程中,审食其的骑墙保身态度像一把刀一样,一次次割伤他幼小的心灵。
仇意泛滥造成悲剧后果
终于有一天,审食其为他当初的骑墙埋单了,被刘长一椎致命。且看刘长的刚烈表现,他打着赤膊上朝廷请罪,这孩子能言善辩,列举死者三桩罪行:间接杀害母亲,这是私仇;赵王如意之死,审食其没有援救,说明他的罪行不只是针对他刘长一个,是个惯犯;没有站稳立场,反而与吕家混在一起,这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公仇。一番话说得汉文帝也不得不赦免他。
仇虽报,但仇意未尽,他以一种债权人的眼光看待这个王朝,总觉得这个王朝亏欠他母亲的太多,他要替母亲无尽地索取。所以说,仇有时不只是事实问题,也是心态问题。刘长的心态,就是孤臣孽子心态。母亲遭遇不公正待遇而死,他的愤恨之火很难随着仇恨的燃尽而歇息。加之他对这样一位突如其来的兄长毫无手足的感觉,因此,在仇恨之火蔓延的时候,他更加没有亲情的禁忌。
刘长一次次违规,其实是在找一种破坏的快感,仇意泛滥的最后高潮就是:夺权。当谋反不能成功,暴躁的刘长就说:“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最后杀死自己。
结语:
有一种孩子,叫做孽子;有一种心态,叫做孽子心态。这个孽,不是指庶的意思,而是指因为仇恨而边缘化的意思。他们的父母或遭遇不公平对待,甚至死于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滴血之后,从此便用仇恨的视野覆盖这个世界和周边人,随时准备重击这个社会,甚至伤及那些无辜的人。《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一直被父母死亡的真相和复仇事宜纠葛着,杨过是杨康的嫡子,却是武林世界的孽子。淮南王刘长便和杨过一种心态。他一直在为母亲的死纠葛着,怎么报复都不能挽回母亲,于是走向毁灭。
悲剧的是,孽子的上一代恩仇由于时过境迁,无法得到公正的解决。所以,在不公正地对待一对父母时,请不要忘记这对父母的背后有一对清澈的孩子的眼神。及时地公正,可以免除日后畸形的孽子心态。
公正,是另外一种关爱!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汉武帝如何登上皇位的
- 下一篇:王莽代汉:一场读书人发起的“全民大选”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