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汉朝历史

汉朝历史

匈奴历史之初探

繁体中文】  作者:天心   发布:2014年06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军队构成汉朝军队包括京师兵、郡国兵、边防兵三个部分。三者结合,构成军队的整体。

京师兵即中央军。历来不少学者认为,汉初京师兵主要指南北军,因驻地分别位于长安城内南北而得名。南军的主要任务星负责保卫宫廷,成员有卫士、郎官之别(南军组成,常见的还有二说:一是南军即刀尉所领之卫士,—是南军仅指郎中令所领之郎官)。卫士是郡国轮流服役的正卒,由卫尉统领;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学出众之士组成,属郎中令统领。北军主要任务是警备长安及京畿地区,士兵多征调三辅正卒,一年一更换,初由中尉统率。非常时期,南北军由皇帝指定重臣统领。武帝时,南军增设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愤八校尉兵,分驻京城内外。南北军由此扩展成为皇帝亲自学握的一文重要军事力量。东汉时期,形式上沿袭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北军分作两部:一部内执金吾(中尉改称)统领;一部(主力)由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分领,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灵帝时增置西园八校兵。企考两汉文掐,汉朝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宫韧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①省殿卫军。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汉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后改体虎贲郎)、羽林(初称建章营骑)和羽杯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兵送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②宫城卫士。由卫尉统领,职掌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卫士由各郡回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⑶京师屯兵。任务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大体包括三支部队:一是南北军。汉初京师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将军、卫将军或贾臣统领。如吕后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丈帝元年(公元前279)“拜宋吕为卫将军,居南北军”(《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即罢卫将军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恢复北军组织.并扩大北军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裁并八校为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曳帝出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三是城门屯兵。武帝时始设,置城门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将军何进旱北军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逐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

转自:

匈奴者,夏后也。夏桀败,其子熏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中国谓之匈奴。作为一个骁勇善射的游牧民族,匈奴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一直活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的辽阔土地上,并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原王朝构成很大威胁。匈奴这一草原奴隶制帝国与中原农垦基础的封建帝国在几百年间或战或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曾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后来,随着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的交往频繁,匈奴也逐渐演化,一部分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远走中亚与欧洲,在6世纪时渐渐消失。匈奴这一民族是否真正消失了呢?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

匈奴分为三大部,大单于居中,控制蒙古高原和大草原。左贤王居东,控制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及西伯利亚。右贤王居西,控制新疆及西域。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对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

o匈奴民族的迁移

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臣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自公元89年至92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匈奴人不仅压迫着哥特人避入罗马帝国,甚至兵临罗马城下。此时,匈奴人不仅越过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势力直达西欧,还于5世纪时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o匈奴文化的传承

匈奴虽然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声,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兴替的历史和心灵的天窗。史载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是在汉代大将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后,匈奴对失去阴山的无限怀恋。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题、情节和结构至今遗留在蒙古民族丰富的民歌曲式当中。

转自:博客中国

【来源:博客中国】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