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秦始皇公子扶苏听话自杀葬送大秦江山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秦始皇
  行宫里的灯火依然明亮,横扫六合的始皇帝却要死了。
  他曾经无数次的追寻长生不老之术,就是为了战胜死亡,他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帝国万世不朽。然而,尽管他一生中战胜了无数的敌人,这一次,他看样子是要输了。虽然他禁止身边的人说出那个“死”字,但他心里明白,这个字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在他之前,有过“天子”,春秋战国的乱世更是君主无数,但是,他是第一个“皇帝”,他要留下的的是一个完完整整,真正由自己的儿子绝对统治的九州。为了这一天,他早已做出了自己的安排。他,不担心。一切都将像他活着时一样,他的命令将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他的意志最终必将变成现实。他叫赵高写的那封“与丧,会咸阳而葬”的诏书应该用了玺,发往扶苏那里了吧,他这个大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太软弱了,缺少自己的霸气,没有君王应有的杀伐决断。不过听说这小子这两年在边关干的不错,疆场之上,应该学会了什么叫强硬吧。再有了蒙氏的军方支持,想来没什么问题了。就算宽仁的扶苏早年和法家出身的李斯政见不合,但想来一个李斯,在大秦铁骑的面前,翻不起多大的浪来。
  始皇帝,雄踞天下的始皇帝缓缓闭上了他那双令苍生畏服的眼睛。
  始皇帝,或者说,活着的始皇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威慑力的一个帝王了。从刚刚即位时,年轻的嬴政在嫪毐之乱中,在与老谋深算的吕不韦的政治角力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到后来兵吞六国时的铁血,再到一统天下后的霸道,只要这位帝王一天不闭上那双眼睛,就算以张良之才也只能玩个幼稚的刺杀,后来揭竿而起的陈胜还得老老实实眯着。无论多少人对大秦不满,无论朝堂上谁心怀鬼胎,都得把自己的心思深深地埋起来。千古一帝的威严,不可挑战。
  但问题在于,他死了,人死如灯灭,帝王也不能例外。在他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中,忽略了一个人,一个已经被他当成影子的人,一条在他活着的时候最得力的忠犬,但他死了,恶狗就出笼了。这个人,就是赵高。这一点是致命的,却不是病根。秦始皇死后的这场政变,真正的病根在于,在嬴政的一生中,他学会了如何对付政敌,驾驭臣子,学会了如何灭国,学会了如何做一位统治天下的帝王,但他没学会怎么教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个男孩,生在帝王家,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你有一定的几率成为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不幸的是你也有相当大的几率死在通向那把椅子的路上。无所作为当然也算个选项,但有时候,你身不由己。这种情况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皇子们通常要么很有野心,要么贪图安逸享乐。而后一种人往往十分纨绔,毕竟,他们心里其实也不舒服,不能对上面流露,自然拿地位比自己低的撒气,而天底下绝大多数人地位都比他们低。
  但秦始皇是一个很特殊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儿子们的表现在历史上也算是很少见的。表面上看起来,始皇帝死后的政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他宠爱的小儿子在宦官近臣的支持下篡改诏书,逼死兄长,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秦始皇的目光下长大的宝贝儿子们实在是很可怜,比他们之后的无数皇子们都可怜。
  秦朝的史料,尤其是关于始皇帝的,算是缺失很严重的了,官方史料基本没有,只能靠后人的记载。史料记载的秦始皇,似乎这一生也没有什么感情。他的目光,只盯着他的敌人,在没有人有资格做他的敌人之后,他的目光就投向了整个天下。私人的爱和恨在他的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体现。在他的目光中,嫪毐死了,赵太后,他的亲妈被囚禁,就连战国历史上出名老谋深算的吕不韦最后也没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在他的目光中,六国被平定了。在他的目光中,无论百姓背着多么沉重的负担,秦朝还是秦朝。有人说秦始皇算是历史上杀人最多,杀功臣却最少的开国皇帝之一,除了早年的赐死吕不韦之外,似乎在这方面就没什么体现了。这是事实,但要说这是出于仁慈,还不如说始皇帝自信在自己的注视下,没有谁能搞出什么事来。而这样的目光,在投向自己的儿子时,没有任何软化的环节,可怜可怜无辜的小男孩吧!
  下面,就让我给您分析分析这次政变的几位主角。
  首先让我们隆重推出秦始皇最器重的大儿子,也是他本来指定的接班人,公子扶苏!
  我们都知道,如果家长太专横了,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要么特别叛逆,要么特别懦弱。公子扶苏敢在政见上和他爹顶嘴,在边关据说也干得挺好,应该不算懦弱的吧?您要这么想,就被表象迷惑了。我告诉您,秦始皇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老爸压力之下,选择了骨子里的懦弱。
  这位公子扶苏在历史上真正的戏码不多,影响却不小。在历史中记载的扶苏,第一次亮相是在焚书坑儒时,“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就凭这一点,扶苏立刻变成了秦朝朝堂之上唯一的亮点,未来的仁君,政治眼光长远。而且这位大公子不光英明,还神武。至于这个神武,不是从他老爸嘴里说出来的,也不是蒙恬鉴定的,在历史上居然是赵高对李斯说“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才让这位长公子的英明神武 有据可查。后来扶苏的光辉形象还传到了民间,连陈胜揭竿而起都借用了他的名义。
  其实,如果嬴政是个合格的家长,扶苏说不定真能成材。从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在边关的表现来看,他身上未尝没有他父亲的影子。但是,在始皇帝过度的压力下,扶苏的成长,出现了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个,吕不韦死后,在秦始皇的压力和手腕下,秦国的朝堂,至少在明面上,没有敢冒尖的。私底下当然小动作是不可避免的,但那就不是年纪尚幼的扶苏所能参透的了。公子扶苏,从长远来看也许有政治眼光,但在政治手腕上,他完全是个低能儿,因为始皇帝在这点上既没给他外部环境,也没有主观教育。以至于秦始皇让他去戍边,这么明显拉拢军队的机会,到了扶苏这儿变成了单纯地磨练自己。第二个,扶苏表面上是有独立意志的,但实际上,他是软弱的。我一直很好奇一件事,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始终是崇尚法家,排斥儒家的,那么作为大公子的扶苏是在哪儿接触了那么多儒家,或者说至少是儒家式的思想呢?我们看他进谏时的观点,还有他在被逼自杀前,蒙恬怀疑其中有诈,扶苏说的那句,“父赐子死,尚安复请!”也许您听着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古人嘛,封建思想。可是别忘了,这会儿百家争鸣才刚刚过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后来的程朱理学还都是没影儿的事呢,这会儿的儒家,还远没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候呢(这句话最初是汉代董仲舒说的),他扶苏怎么就这么超前呢?在我看来,这一切并非来源于儒家的熏陶,而是来源于扶苏在始皇帝面前那种骨子里的软弱!他的善良,只是对父亲的一种特殊的叛逆;而他最后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的那种服从,更不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而是秦始皇的积威所致。
  扶苏死了,不但他自己死了,还连累了蒙氏一族。蒙恬手里的军队,是始皇帝给扶苏留的底牌,但扶苏一死,这张底牌就彻底失去了意义。蒙恬是不可能背叛秦朝的,而掌权的赵高和蒙氏一族的积怨极深,所以,蒙氏一族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说完了扶苏,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弟弟,胡亥。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两种皇子吗?胡亥就属于其中的皇家纨绔。据说,二世祖这个词就是从秦二世这儿传下来的。秦始皇喜欢这个幼子不假,但从来没想过要把皇位传给胡亥,因为秦始皇是个冷酷,理智的帝王,在这一点上他做的比后来的很多所谓明君要好,后来的很多帝王在选择继承人时都加入了自己对儿子私人的好恶。但有的时候,“人在皇室,身不由己”。胡亥自己未必有这个心,但有人想把他推上去。这个人就是赵高。
  要说胡亥,就不能不说赵高。《资治通鉴》记载,“赵高者,生而隐宫。”这位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的宦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服侍始皇帝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长年的耳濡目染,赵高跟着这位出了名暴戾的帝王也学出了几分的阴沉狠辣,其火候虽然未必炉火纯青,但竟能把也算一时能臣的李斯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点不假啊。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把赵高和扶苏结合起来,或许勉勉强强算是始皇帝的合格的继承人。但很遗憾,赵高的利益,从很久之前,就和胡亥死死地绑在一起了。
  首先,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负责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也就是说,胡亥文化课最基本的写字,还有作为法家课程最基本的断案,都是这位赵高教的。其次,赵高和扶苏军中的坚实后盾,蒙氏兄弟,有无法化解的矛盾。赵高有一次犯事了,始皇帝让蒙毅处理,蒙毅也没客气,直接判了个死刑。始皇帝又心软了,平时赵高这小子使唤着挺顺手的,真杀了还舍不得,结果蒙毅顶了始皇帝一句,“赵高之罪,依法必死。赵高,佞臣也,焉可久留于陛下左右?”最后赵高没死,这仇就算结下了。所以,无论从自己想要掌权的角度,还是仅仅为了保住小命,赵高都不能让扶苏登基,而始皇帝死时,胡亥就在身边,所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一直想要探究一个问题,胡亥在这次政变乃至秦朝后面的历史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作为秦始皇最喜欢的小儿子,难道他就没有一点他爹的风范?但最后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胡亥这小子,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孬种,从始至终,他就是个傀儡。
  在秦始皇死后,是赵高来找胡亥,问他有什么打算。赵高话说的很艺术:如果扶苏即位,你没有尺寸封地,你打算咋办?但这话说的太艺术了,人家胡亥压根没听懂:我爹哪个儿子也没给封地啊,很公平。赵高一看,得了,跟这孩子就别拽词了。你爹死的事儿现在就我和丞相知道,你就没点想法?胡亥这回听懂了,他这时候说了一句相当高瞻远瞩,相当有预见性的话:我不愿做这不义不孝之事,我怕大秦香火无法绵延。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几乎无法相信这是胡亥说的,简直就是预言!不过后面的发展证明,胡亥纯粹因为是心虚,找借口的时候歪打正着,因为赵高再一忽悠他,要大胆争取,敢于尝试,不要胆小怕事,胡亥立刻就顺杆爬了,同意赵高去说服李斯。
  说服李斯的过程有惊无险,虽然李斯一开始吓了一跳,但是由于和扶苏的政见不合加上蒙氏对他自身地位的威胁,李斯也很快同意了赵高的计划。后面的整个政变几乎就是赵高一手导演的,篡改诏书,逼死扶苏,铲除蒙氏,诛杀皇子。
  再说说秦始皇其他的儿子们,一个大哥死了,一个小弟要杀他们(胡亥在杀兄弟这点上倒是继承了他爹的心狠手辣,估计逼死他哥之后上瘾了),这帮人居然还束手待毙。赵高担心的诸公子作乱根本连迹象都没有,最聪明的一个直接上书要求自杀,算是保全家人。也就是说,秦始皇所有的儿子,无论是扶苏,胡亥,还是其他公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绝不反抗。这种特征,只能说是秦始皇太有威严了,威严得贻害后人。看到了吧,就算是封建王朝,封建大家长的作风,也不能太严重。超越了三皇五帝的嬴政,泉下有知,肯定要后悔当初对孩子管得太狠,吓唬得太过了。结果整个一个皇室,就毁在一个宦官手里了。
  即使在成为皇帝之后,秦二世对赵高也是言听计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连李斯攻击赵高的奏折,胡亥都会主动给赵高看,更别说后来的指鹿为马了,不但没明白朝堂的形式,还怀疑自己得了糊涂病,换句话说,人家压根不信赵高会骗他。最后,江山将倾了,赵高骗不住他了,他终于派人去责问了赵高一下,就这一问,把自己的命问没了。秦二世这种骨子里的软弱,和他的兄长如出一辙。要知道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对付赵高,秦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和相对健全的法家体系决定了赵高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势力,附庸者不过是一时慑于淫威而已。否则赵高也不会因为胡亥的一次责问就怕成那样,反应过度得直接干掉了胡亥,这说明了皇帝这个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胡亥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的子婴在先下手为强的把赵高刺杀之后,不也轻松控制了朝局吗?胡亥在临死前的一系列请求:“吾愿得一郡为王”、 “愿为万户侯”、 “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更是说明了他在政治上是多么的幼稚。
  作为皇帝,毫无疑问,嬴政是成功的。但作为家长,他绝对是失败的。别的家长失败,最多就是败个家而已,皇帝教育失败,代价往往是江山,往往还要连带着无数无辜者的性命。
  扶苏死了,不但他自己死了,还连累了蒙氏一族。蒙恬手里的军队,是始皇帝给扶苏留的底牌,但扶苏一死,这张底牌就彻底失去了意义。蒙恬是不可能背叛秦朝的,而掌权的赵高和蒙氏一族的积怨极深,所以,蒙氏一族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说完了扶苏,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弟弟,胡亥。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两种皇子吗?胡亥就属于其中的皇家纨绔。据说,二世祖这个词就是从秦二世这儿传下来的。秦始皇喜欢这个幼子不假,但从来没想过要把皇位传给胡亥,因为秦始皇是个冷酷,理智的帝王,在这一点上他做的比后来的很多所谓明君要好,后来的很多帝王在选择继承人时都加入了自己对儿子私人的好恶。但有的时候,“人在皇室,身不由己”。胡亥自己未必有这个心,但有人想把他推上去。这个人就是赵高。
  要说胡亥,就不能不说赵高。《资治通鉴》记载,“赵高者,生而隐宫。”这位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的宦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服侍始皇帝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长年的耳濡目染,赵高跟着这位出了名暴戾的帝王也学出了几分的阴沉狠辣,其火候虽然未必炉火纯青,但竟能把也算一时能臣的李斯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点不假啊。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把赵高和扶苏结合起来,或许勉勉强强算是始皇帝的合格的继承人。但很遗憾,赵高的利益,从很久之前,就和胡亥死死地绑在一起了。
  首先,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负责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也就是说,胡亥文化课最基本的写字,还有作为法家课程最基本的断案,都是这位赵高教的。其次,赵高和扶苏军中的坚实后盾,蒙氏兄弟,有无法化解的矛盾。赵高有一次犯事了,始皇帝让蒙毅处理,蒙毅也没客气,直接判了个死刑。始皇帝又心软了,平时赵高这小子使唤着挺顺手的,真杀了还舍不得,结果蒙毅顶了始皇帝一句,“赵高之罪,依法必死。赵高,佞臣也,焉可久留于陛下左右?”最后赵高没死,这仇就算结下了。所以,无论从自己想要掌权的角度,还是仅仅为了保住小命,赵高都不能让扶苏登基,而始皇帝死时,胡亥就在身边,所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一直想要探究一个问题,胡亥在这次政变乃至秦朝后面的历史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作为秦始皇最喜欢的小儿子,难道他就没有一点他爹的风范?但最后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胡亥这小子,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孬种,从始至终,他就是个傀儡。
  在秦始皇死后,是赵高来找胡亥,问他有什么打算。赵高话说的很艺术:如果扶苏即位,你没有尺寸封地,你打算咋办?但这话说的太艺术了,人家胡亥压根没听懂:我爹哪个儿子也没给封地啊,很公平。赵高一看,得了,跟这孩子就别拽词了。你爹死的事儿现在就我和丞相知道,你就没点想法?胡亥这回听懂了,他这时候说了一句相当高瞻远瞩,相当有预见性的话:我不愿做这不义不孝之事,我怕大秦香火无法绵延。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几乎无法相信这是胡亥说的,简直就是预言!不过后面的发展证明,胡亥纯粹因为是心虚,找借口的时候歪打正着,因为赵高再一忽悠他,要大胆争取,敢于尝试,不要胆小怕事,胡亥立刻就顺杆爬了,同意赵高去说服李斯。
  说服李斯的过程有惊无险,虽然李斯一开始吓了一跳,但是由于和扶苏的政见不合加上蒙氏对他自身地位的威胁,李斯也很快同意了赵高的计划。后面的整个政变几乎就是赵高一手导演的,篡改诏书,逼死扶苏,铲除蒙氏,诛杀皇子。
  再说说秦始皇其他的儿子们,一个大哥死了,一个小弟要杀他们(胡亥在杀兄弟这点上倒是继承了他爹的心狠手辣,估计逼死他哥之后上瘾了),这帮人居然还束手待毙。赵高担心的诸公子作乱根本连迹象都没有,最聪明的一个直接上书要求自杀,算是保全家人。也就是说,秦始皇所有的儿子,无论是扶苏,胡亥,还是其他公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绝不反抗。这种特征,只能说是秦始皇太有威严了,威严得贻害后人。看到了吧,就算是封建王朝,封建大家长的作风,也不能太严重。超越了三皇五帝的嬴政,泉下有知,肯定要后悔当初对孩子管得太狠,吓唬得太过了。结果整个一个皇室,就毁在一个宦官手里了。
  即使在成为皇帝之后,秦二世对赵高也是言听计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连李斯攻击赵高的奏折,胡亥都会主动给赵高看,更别说后来的指鹿为马了,不但没明白朝堂的形式,还怀疑自己得了糊涂病,换句话说,人家压根不信赵高会骗他。最后,江山将倾了,赵高骗不住他了,他终于派人去责问了赵高一下,就这一问,把自己的命问没了。秦二世这种骨子里的软弱,和他的兄长如出一辙。要知道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对付赵高,秦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和相对健全的法家体系决定了赵高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势力,附庸者不过是一时慑于淫威而已。否则赵高也不会因为胡亥的一次责问就怕成那样,反应过度得直接干掉了胡亥,这说明了皇帝这个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胡亥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的子婴在先下手为强的把赵高刺杀之后,不也轻松控制了朝局吗?胡亥在临死前的一系列请求:“吾愿得一郡为王”、 “愿为万户侯”、 “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更是说明了他在政治上是多么的幼稚。
  作为皇帝,毫无疑问,嬴政是成功的。但作为家长,他绝对是失败的。别的家长失败,最多就是败个家而已,皇帝教育失败,代价往往是江山,往往还要连带着无数无辜者的性命。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