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秦国简史:(3)扫六国天下归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还存在着六个较大的诸侯国,它们是楚、燕、韩、赵、魏、齐。它们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取得"霸主"地位,经常展开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当秦国向外扩展领地时,它的战略目标就不仅仅是一个魏国,而是各诸侯国了。关东诸侯国感到秦的威胁日趋严重,许多政治家主张联合起来抗秦,这种活动叫"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是阻止秦国进行兼并的策略。秦国为击破各诸侯国的联合,也进行了活动,以拆散各国的联盟,称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的意思,是秦国迫使别国帮助它进行兼并战争。
  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孙衍首先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共同抗秦。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又称"五国伐秦"。众诸侯推举楚怀王为合纵的纵长,大有压倒秦国之势。秦国则派张仪进行"连横"活动,说服齐、楚不与其他诸侯国联盟,因此齐、楚两国对合纵不热心,没有出兵,实际上只有韩、赵、魏三国与秦交战。三国联军刚进至函谷关,就被秦军击退。后来,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原阳)打败联军,歼敌8万。五国伐秦"壮举"至此宣告失败。
  当时,东方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是齐、楚两国。齐与楚结成盟国关系,双方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国与秦国争雄的力量,因此秦国千方百计要破坏齐楚联盟。公元前313年,秦国政客张仪来到楚国。他对楚怀王说:您如果听我的话,与齐国断交,秦王就献出商于(今河南淅川)一带600里的土地给楚国。楚怀王是个昏庸糊涂之人,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不听屈原等忠臣的劝阻,贪图便宜,果然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而与秦结交。当楚王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时,秦国拒绝不给,张仪翻脸不认过去许下的诺言,辩解说:没有这回事,是楚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里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献自己的六里地给楚王,哪里是什么600里啊!楚怀王听了使者的回报大怒,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大败楚军,进而占领楚的汉中郡。楚失汉中后,又调集军队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今陕西蓝田),但因孤军深入,又遭惨败。
  公元前278年,在齐国政客苏秦的合纵鼓动和各国君臣频繁磋商下,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推举赵国的李兑为主帅,扬言要大举攻秦。但参加合纵的各国皆有各自的打算,没有一国真正肯拿出实力。就连主帅李兑也因接受齐国的拉拢,而准备帮助齐国灭宋国,并无攻秦实意。虚张声势的反秦联军,在函谷关外大肆鼓噪一阵之后,就没有任何行动地结束了。
  自公元前286年以后,秦国不断向东方的韩、赵、魏和南方的楚国发动进攻,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例如秦将白起率兵攻下楚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国迁都。秦军曾两次逼近魏国国都大梁,使得魏国献出大片土地。在这些年的战争中,多数战役都以秦国胜利而告终,秦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在与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同赵国的战争最激烈,规模也最大,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派兵猛攻赵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赵军驻守在上党的兵力很少,顶不住秦军的进攻,被迫撤退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赵弱,秦军想速战速决,而赵军则打持久战。赵军大将廉颇固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的力量。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秦王看到战争旷日持久,攻不下长平,就采用范睢的离间计,散布廉颇惧敌不战的流言,赵王果然中计,马上召回廉颇,派年轻的赵括去作统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学了整套兵法,理论上很有一套,常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打过仗。公元前260年,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廉颇统领40万大军。他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撤除了防御工事,准备大举出兵攻打秦军。秦将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先用诱敌之计,故意打几次败仗,不断后退。赵括自以为得意,率兵紧追不舍。这时白起遣两支精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把赵括的大军截成两段,首尾不能呼应,另派5000名轻兵直捣赵军营垒,使赵军失去根据地。秦军的精锐骑兵不断往来突袭赵军,赵军屡战屡败,只得就地筑营垒,由进攻改变为防御,等待援军。
  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传到秦国都城咸阳,秦王十分得意,亲临前线,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充军,调往战场,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陷入重围的赵军断粮已46天,饥饿的士兵甚至互相杀食,情况十分紧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企图打开一条出路。可是,秦军的包围似铜墙铁壁,突围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在绝望之下,赵括只得亲自率领精兵,披上厚甲,骑上战马,孤注一掷,强行突围。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兵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无人指挥,军心大乱,秦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赵军大败,只得投降。
  40万赵军投降后,白起怕已降的赵军寻机造反,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40多万降兵全部被活埋,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惨案。直到现在,在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经常发现有箭镞、戈头、枯骨等,大概就是长平之战的遗物。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条件。尽管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受到赵、魏、楚的联合打击,遭到挫折,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削弱,也没有改变秦与东方六国间的力量对比,它仍不断向东方各国进攻。经过反复较量,秦越战越强,东方六国一个个败落下去,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公元前234年,秦军对韩国发动攻势,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尽管韩国割地称臣,以延缓秦国的进攻,但仍未使秦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将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获韩王安,将韩国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至此韩国灭亡。
  秦灭韩后,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赵国。
  秦国在攻赵之初,遭到了赵国的顽强抵抗。赵国名将李牧骁勇善战,屡败秦军,以至秦军闻风怯战。于是秦国施计收买了赵王近臣,大肆诽谤李牧,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颜聚杀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败逃,赵王迁成为秦军的俘虏。同年10月,秦军攻克邯郸,赵国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赵国实际上灭亡了。
  秦灭赵之后,王翦乘胜率军北上,驻扎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临燕国,威胁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燕国本来距秦国最远,但赵国亡后,燕国统治者感到唇亡齿寒,惶惶不可终日。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反而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谢罪,但并不能扭转局面。燕王在辽东苟延残喘4年之后,终于被秦所灭。
  秦军攻克蓟城后,把军事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南面的楚国和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10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国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放黄河、鸿沟的水灌进大梁城内。3个月后,城墙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此时,楚国正在发生内乱,政局不稳,国势日衰。公元前225年,秦准备兴师灭楚。秦王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询问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多少兵力。李信年轻气盛,骄傲轻敌,说:不过20万吧!而王翦谙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国地广人多,坚持非60万人马不可。秦王认为年老的人到底胆小,就派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20万大军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推托有病,告老还乡了。
  秦、楚大战一开始,李信兵分两路,攻势迅猛,连连击败楚军。李信出师告捷,正准备与蒙武会师,不料楚国大将逃,士兵伤亡无数。消息传来,秦王大为震怒,把李信革了职。他亲自登门去向王翦承认错误说:我没有用将军的计划,李信果然使秦军丢丑,请将军出征吧!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军队进攻楚国。王翦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他选择有利的地形扎营,教士兵整日操练,坚守阵地,不理睬楚军的挑战。这样过了一年多,楚军的斗志渐渐松懈,而且粮草不足,难以支持,开始向东撤退了。王翦乘机率军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的主力,杀楚将项燕,攻占大片楚地。第二年,王翦、蒙武攻取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又挥师南下,平定楚国江南之地,降服了百越之君。
  秦国相继灭亡了五国,最后只剩下齐国。
  齐国曾是战国时与秦并列的两强之一,当末代国君齐王建继位时,国势已经衰落。当时秦国采?quot;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中原诸国攻伐不止,各国自救不暇,而齐国地处东方海隅,与秦和好,几十年未受兵火破坏。它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则采取坐观成败的态度。秦赵长平大战时,秦军断绝赵国粮道,赵国要求支援粮食,齐国坐视不救,眼瞧赵军惨败。虽然齐国暂时避免兵祸,但秦国终究没有放弃灭齐,最后造成亡国的结局。
  齐王建是位昏庸的君主,他任用秦国奸细后胜做丞相,朝政日趋腐败。公元前237年,齐王建去拜会秦王。秦王特地设酒宴于咸阳,双方推杯换盏,显得十分亲密,这反映出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胜利。从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帮项燕率军奋起反击,经过三天三夜尾随追击,李信军大败溃助其他五国攻秦,使秦的统一战争减少了阻力。当时一些诸侯国贵族,曾相继流亡齐国,有人劝齐王给予帮助,让他们复国攻秦,但是齐王建不听。当秦顺利攻灭五个诸侯国后,齐国灭亡的灾难终于降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奉命从燕国边境南下,猝然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秦王派人引诱齐王入秦,相约封给他500里地,齐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结果被囚禁起来,最后在那里活活饿死。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迫切需要天下安宁的要求。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各国诸侯争夺土地、兼并人口、战争连年不断,战祸极其残酷。当时的军队与盗匪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进入到别国领土,就割掉庄稼,砍伐树木,破坏城市,平毁沟池,焚烧房屋,抢劫牛羊,敢于反抗的民众就杀掉,被迫屈服的便捆绑带回作奴婢。到后来,虽然只剩下七个大国,可战争规模却越来越大并且更加残酷。一场大战之后,交战各方损失都很惨重,往往出现国内空虚的局面。战乱不休的根源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因此,当时的中国需要统一,统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自从秦统一以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某些时候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因此秦国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朽的伟业
  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传到秦国都城咸阳,秦王十分得意,亲临前线,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充军,调往战场,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陷入重围的赵军断粮已46天,饥饿的士兵甚至互相杀食,情况十分紧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企图打开一条出路。可是,秦军的包围似铜墙铁壁,突围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在绝望之下,赵括只得亲自率领精兵,披上厚甲,骑上战马,孤注一掷,强行突围。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兵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无人指挥,军心大乱,秦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赵军大败,只得投降。
  40万赵军投降后,白起怕已降的赵军寻机造反,仅把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40多万降兵全部被活埋,造成了一次空前的大惨案。直到现在,在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经常发现有箭镞、戈头、枯骨等,大概就是长平之战的遗物。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条件。尽管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受到赵、魏、楚的联合打击,遭到挫折,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削弱,也没有改变秦与东方六国间的力量对比,它仍不断向东方各国进攻。经过反复较量,秦越战越强,东方六国一个个败落下去,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逐渐成熟了。
  公元前234年,秦军对韩国发动攻势,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尽管韩国割地称臣,以延缓秦国的进攻,但仍未使秦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大将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获韩王安,将韩国变成秦国的一个郡,至此韩国灭亡。
  秦灭韩后,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赵国。
  秦国在攻赵之初,遭到了赵国的顽强抵抗。赵国名将李牧骁勇善战,屡败秦军,以至秦军闻风怯战。于是秦国施计收买了赵王近臣,大肆诽谤李牧,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颜聚杀李牧而取代之。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败逃,赵王迁成为秦军的俘虏。同年10月,秦军攻克邯郸,赵国公子嘉逃往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赵国实际上灭亡了。
  秦灭赵之后,王翦乘胜率军北上,驻扎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形成兵临燕国,威胁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燕国本来距秦国最远,但赵国亡后,燕国统治者感到唇亡齿寒,惶惶不可终日。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反而促使秦以重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大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谢罪,但并不能扭转局面。燕王在辽东苟延残喘4年之后,终于被秦所灭。
  秦军攻克蓟城后,把军事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南面的楚国和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10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国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放黄河、鸿沟的水灌进大梁城内。3个月后,城墙倒塌,大梁城被攻破,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此时,楚国正在发生内乱,政局不稳,国势日衰。公元前225年,秦准备兴师灭楚。秦王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询问李信和王翦,攻楚所需多少兵力。李信年轻气盛,骄傲轻敌,说:不过20万吧!而王翦谙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国地广人多,坚持非60万人马不可。秦王认为年老的人到底胆小,就派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20万大军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推托有病,告老还乡了。
  秦、楚大战一开始,李信兵分两路,攻势迅猛,连连击败楚军。李信出师告捷,正准备与蒙武会师,不料楚国大将逃,士兵伤亡无数。消息传来,秦王大为震怒,把李信革了职。他亲自登门去向王翦承认错误说:我没有用将军的计划,李信果然使秦军丢丑,请将军出征吧!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军队进攻楚国。王翦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他选择有利的地形扎营,教士兵整日操练,坚守阵地,不理睬楚军的挑战。这样过了一年多,楚军的斗志渐渐松懈,而且粮草不足,难以支持,开始向东撤退了。王翦乘机率军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的主力,杀楚将项燕,攻占大片楚地。第二年,王翦、蒙武攻取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又挥师南下,平定楚国江南之地,降服了百越之君。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