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秦惠文王(公元前357年~前311年),名嬴驷,秦孝公之子。
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一说为他人诬告,实为隐归),北攻郑县,惠文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赢荡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
此后张仪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所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三寸之舌。
第二年,张仪率军跃过黄河,围攻魏国在山西的隰城,夺得之后,又还给了魏人。
不是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慈善家,而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魏国。
先抢走别人的东西再归还就变成了馈赠的礼物,奇怪的逻辑。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的战略开始了转变,对待东边的魏国从原来的敌视变成了拉拢。因为夺得河西之地之后,夺取魏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秦国的主要对手已经变成了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真名叫赢驷,驷是指四匹马拉的战车的专用单位,《孙子兵法》中就有“战马千驷”来形容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我想可能是他老爸秦孝公希望他将来能让秦国的军事实力变得强大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吧。然而,他没有辜负他老爸,他把秦国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秦惠文王刚解决了内部因商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他和崛起的秦国就开始面临挑战了。第一个挑战秦国的人就是惠施,也就是惠子,他是宋国(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战国时代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虽然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国为王。魏惠王在位时,魏惠王由于惠施的与齐连横策略的失败,采用秦相张仪的秦韩魏合纵伐齐楚的合纵策略,赶走了惠施,任用张仪为魏相。但由于秦国的真实目的是削弱韩魏,被魏惠王识破,张仪也被赶走了。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惠施重新回到了魏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国的徐州,会见了齐威王。除此之外,他还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当时六国之间已经离心离德,惠施的挑战实际上宣告失败了。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国任命公孙衍为相,楚、齐、赵、韩、燕、义渠六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合纵长。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义渠趁秦国与韩、赵、魏三国大战的时候,攻击秦国西部地区,大败了秦军。大败秦军。秦惠王派自己的异母弟公子疾(樗里疾)在东部战场战胜三晋联军,俘虏将军申差,打了败赵国的公子渴、韩国的太子奂,杀了对方八万二千人。义渠也知趣的退兵了。当时的六国之间已经离心离德,惠施的挑战实际上宣告失败了。但是,义渠此刻还没被解决,这个义渠一直以来就让秦国伤透了脑筋。
义渠是个什么国家呢?这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其实也是西北戎国之一,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康丁年间,由于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众离开豳地南迁岐山。戎狄两族乘机占领陇东大部分地区。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宫适出使义渠。义渠国王送马、鸡和犀牛给文王,文王又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庆城、宁县、镇原等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状态定居下来。他们在同当地周族后裔的杂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西周王朝建立后,义渠臣服于周。周穆王曾讨伐戎狄于大原,周宣王曾料民于大原。周王朝在多次镇压少数民族遭到激烈反抗后,遂改变策略,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即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等安置于大原地。五戎中,唯义渠居大原中心地带,南临泾水。这里自然条件好,宜耕宜牧,义渠很快强大起来。后来到了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临咸阳城下,并在郦山杀了周幽王,周平王惧怕戎狄,慌忙迁都洛邑。义渠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郡国,在今宁县焦村乡的西沟村建立了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国建立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扩大了疆域,并先后筑城数十座,派兵驻守。它的国界西至西海固草原,东达桥山,北控河套,南到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公元前650年前,义渠在吞并了北地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公元前651年,义渠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此后,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战争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公元前430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此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到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这时候,魏国人公孙衍在魏国混的不太好,于是来到了秦国。秦惠文王早就听说公孙衍很有才能,马上热情的接见了他。公孙衍一开始给秦惠文王出的主意就是停止对魏国的进攻,想办法削弱义渠国。这正是由于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于是,秦惠文王开始转移目标了。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发生了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国。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国服了。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秦惠文王在此期间,搜罗了不少人才,其中大部分来自魏国,除了文臣张仪、公孙衍之外,还有武将魏章和司马错。魏章就是当初商鞅诈取的草包公子魏昂。魏章在魏国的时侯军事才能并不出众,属于三流水平。魏章被商鞅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接见。当时秦国由商鞅独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为了报答秦孝公的恩情,魏章同志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而司马错原来也是在魏国混的不太好,才来秦国发展的,后来历经了惠文王、武王、昭王几个朝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三朝元老”,司马错在攻打蜀国、楚国、魏国、韩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的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国能够占领巴蜀,纯粹是偶然。巴、蜀是两个非常古老的王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很高,国力也很强大。巴、蜀所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难攻。楚国、秦国与巴、蜀发生过多次战争,都没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被巴、蜀所打败。
蜀国和巴国是西南诸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经常发生争斗。苴国(今四川昭化)也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与巴国友好,苴巴经常联合抗蜀。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进攻秦国。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的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签订过防楚联盟的协议,于是向秦国求救。
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是一直想攻入巴蜀的,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此次,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入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文王想要趁机灭掉蜀国,却因韩国对秦国的侵略而感到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司马错力排张仪等人的建议,认为打韩国将导致诸侯国再度合纵对付秦国,打蜀国的话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个建议被秦惠文王采纳了。后来苴、蜀两国来送礼,看到机会来了,秦惠文王当然不会错过,对苴、蜀两国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文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入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张仪又借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文王采用羁縻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同时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秦国占领巴蜀后,掉头来痛击韩国。
这时候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秦惠文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现在的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同时,这一带地区的良好的地理环境也让秦国的粮草问题得到了解决。
由于秦惠文王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对手就是近邻的魏国。于是秦惠文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和张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文王为了让公孙衍和张仪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特地在他们之间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这两个魏国人成了竞争对手,从秦国国内一直打到了国际舞台上。而楚国人甘茂、异母弟弟公子疾(樗里疾)也是秦惠文王时期的重要人物,后来在秦武王时期还当上了正副首相。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出两路大军分别进攻齐国本土和在燕国的齐军,以支持自己的女儿易王后和外孙燕昭王。在两路大军获胜后,秦惠文王派自己喜爱的儿子公子稷入燕国做人质。秦惠文王十岁就有了女儿易王后(太早熟了),儿女众多。
秦惠文王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之后,就与世长辞了。他的国君之位交给了太子赢荡,这位就是秦武王,他在位的时候有何作为呢?在他即位的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这个天才式的战略就是“远交近攻”
当时的形势就是西面的强秦、东面的齐与南面的楚包围着中间的韩赵魏燕四个小国,而其中秦国是最有侵略性的,秦齐楚三国势力差不太多,所以重要的就是中间小国们的态度。
在已经平衡的天平上就算只是加上一根羽毛也会倾斜。
于是一种学说出现了:
纵横。
合纵与连横。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而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 但是纵横家学说过分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但是从后来的效果来看,张仪的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同时保护了秦国的改革成果。虽然他的外交手段有些卑劣。
而作为纵横家,张仪实际的对手是秦国原来的大良造——就是前面率军获取魏国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张仪苏秦那么有名,但是他的能量实际已经至少超过了苏秦,实际上前面我们说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孟子的一个学生所说,而这句话的主语有两个人,一个是张仪,另一个就是公孙衍。
随着张仪在秦国的得势,作为他的竞争对手的公孙衍呆不下去了,于是改弦更张投奔魏国,做了魏国的相国,而且在后面给秦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还是说张仪,他归还了魏国隰城,马上作为特使出访魏国,见到魏王就说
“您看我们秦国对贵国多么友善,归还了土地还派出了公子过来当质子,您看,这个礼尚往来……”
聪明的魏惠王马上明白了张仪的意思,大度的他也扣扣索索的,直接大笔一挥,把河西之地全部划给了秦国。
从此,魏国从一个大国沦为了被大国呼来喝去的从属国,他的最大作用就是丰富了中华的成语
“朝秦暮楚”
张仪立此大功,自然是坐火箭直接上升到了国家的高级管理层,秦惠文君大喜,立刻加封张仪为“相邦”,也就是宰相的位置。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