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秦昭襄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
  在位。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康熙。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占领和蚕食东方六国大片国土,使楚国国土缩小一半、魏国韩国国土缩小2/3、赵国缩小1/3公元,并不断离间六国关系,又在 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其在位后期秦国实际控制国土已经超过东方六国总和。可以这样说没有昭襄秦王也就没有后来秦国统一。
 
  一、秦昭襄王年间大事记
  秦昭襄王元年 前306 秦右丞相甘茂惧谗,奔齐。
  秦昭襄王三年 前304 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芈槐盟于黄棘(河南南阳)。秦将侵地上庸(湖北十堰竹山)还楚。秦攻占韩国野王前形势图
  秦昭襄王四年 前303 齐、魏、韩,三国以楚与秦盟,背叛合纵,联合攻楚。楚遣太子芈横入秦为人质,秦发兵救楚,陷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封陵渡)。秦再攻韩,陷武遂(山西运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 前302 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会于临晋(陕西渭南大荔)。秦以侵地蒲阪还魏,抗秦合纵盟约又瓦解。楚太子芈横自秦逃归。
  秦昭襄王六年 前301 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于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杀楚大将唐昧。秦蜀侯嬴辉被诬进毒,秦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之。秦寻攻韩,占领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 前300 秦华阳君芈戎攻楚,斩首3万,杀楚大将景缺,陷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嬴疾卒,楼缓继为丞相。
  秦昭襄王八年 前299 秦昭襄王嬴稷邀楚怀王芈槐会盟武关(陕西商州商南),突劫芈槐至咸阳,强迫割巫郡(重庆巫山)、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芈槐怒拒,乃留不使返。秦任齐孟尝君田文为秦相。
  秦昭襄王九年 前298 秦昭襄王嬴稷信谗,欲杀田文,田文逃归齐。秦军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陷楚16城。
  秦昭襄王十年 前297 楚怀王芈槐自秦囚所逃走,秦军遮楚道搜捕,芈槐奔赵,赵不敢收容。将奔魏,秦兵追至逮获。
  秦昭襄王十一年 前296 楚怀王芈槐薨,秦归其尸。
  秦昭襄王十二年 前295 秦命穰侯魏冉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 前293 韩、魏攻秦,秦任白起为元帅,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公孙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 前291 秦攻韩,陷宛城(河南南阳)。
  秦昭襄王十七年 前290 魏割河东(山西)400里、韩割武遂地(山西运城垣曲东南)200里于秦。
  秦昭襄王十八年 前289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魏,军至轵城(河南济源),陷大小61邑。
  秦昭襄王十九年 前288 秦昭襄王嬴稷称西帝,遣使尊齐湣王田地称东帝。寻皆弃帝号,恢复称王。
  秦昭襄王二十年 前287 秦攻魏,陷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 前286 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求和,秦尽驱安邑之民入魏,仅据其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前285 秦、楚会于宛城(河南南阳)。秦、赵会于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秦大将蒙武攻齐,陷9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前284 燕上将乐毅会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大举攻齐,陷齐70余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 前283 秦、赵二国会于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秦攻魏,陷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前282 秦攻赵,陷两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 前281 秦再攻赵,陷石城(石家庄)。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前280 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2万,陷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湖北十堰竹山)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前279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赵会于渑池(河南洛阳新安西)。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前278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兵溃散,不能复战,迁都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
  秦昭襄王三十年 前277 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 前276 秦武安君白起攻魏,陷两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 前275 魏割温城(河南焦作温县)8城与秦。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援军,斩首4万,围大梁。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前274 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前273 魏、赵联军攻韩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与秦求和。秦又败赵军,沉赵军2万于黄河。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前270 秦攻赵,围阏与(山西晋中和顺),赵大将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任魏国人范雎 为客卿。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 前269 秦再攻阏与,不能胜。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 前268 秦攻魏,陷怀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前266 秦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 前265 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前263 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绝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前260 秦左庶长王龁(hé)攻赵,陷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大将廉颇知不能战,严垒相峙,俟机进击。秦国深以为忧,乃用离间计扬言秦不惧廉颇,惟惧赵括。赵果命赵括代廉颇,秦人闻之,大喜如狂,密遣大将白起代王龁。赵军出击被截分为二,秦军以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日,大溃。秦杀赵括,坑赵降卒40余万于长平(山西晋城高平市),赵举国大震。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 前259 韩割垣雍城(河南新乡原阳)、赵割6城与秦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报范雎之仇,诱赵相平原君赵胜赴秦,然后囚之,索魏齐交换。魏齐由赵再奔魏,无人敢于收留,窘困自杀。赵斩其首献秦相范雎,秦始释赵胜还。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 前258 秦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不能克。遣王龁代之,仍不能克,乃围邯郸,赵震恐,向各国乞援。楚使大将黄歇救赵,魏使大将晋鄙救赵。秦昭襄王嬴稷遣使谓魏安釐王魏圉曰:“敢有参战者,吾移兵相加。”魏圉惧,命晋鄙屯兵邺城(河北邯郸临漳),不敢再进。魏信陵君魏无忌计夺晋鄙军,引兵而前。
  秦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 秦命武安君白起代王龁为帅,白起以赵尚不可破,且身又有疾,辞不肯行。秦昭襄王嬴稷谓其心中有恨意,乃杀白起。魏信陵君魏无忌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太子嬴柱之子嬴异人质于赵,赵商人吕不韦助以资财,共逃归秦,嬴异人改名嬴子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前256 秦大将嬴掺攻韩,陷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4万。攻赵,陷20余县,斩杀及俘虏9万。周赧王姬延大恐,与燕、楚密谋联合各国,再缔合纵盟约攻秦。秦即起兵攻周,掳姬延入秦,既而释归。姬延崩,周亡,立国879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前255 秦应范雎辞相。蔡泽继任相国,数月亦免。秦迁西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河南平顶山汝州市西北),西周亡。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前254 秦攻魏,陷吴城(山西运城平陆)。魏屈服,降为秦之属国。韩桓惠王赴秦朝觐。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前251 秦昭襄王嬴稷薨,子孝文王嬴柱嗣。
    这个帝王不论是是军事上  成就,还是治理国家,还是玩外交手段,还是玩诡计恐怕历史上无人能及。可以说秦昭襄王如果多活20年,那统一中国的会是他而不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基本都是因为秦昭襄王长达50多年的经营水到渠成之事。当然这都不是他个人智慧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秦昭襄王智囊集团。
  现在的中国应该学他,怎么样从一个一般性国家转变成超级强国,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启迪。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帝王,最好也能拍部电视剧,央视就别拍了,把伟大的帝王拍的一塌糊涂。
  摘一点别的文章他的作为吧,大家可以评一评:
  二、成功的外交、军事策略
  秦昭王初年的各国形势大致如下。齐国经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政治军事家,国势兴隆,桂陵、马陵两战的胜利使之成为头等强国,至齐宣王时,已是“齐之强,天下莫能当 ”[7]。威震诸侯,势力最强,齐国在天下诸侯中率先称王。后来,秦昭王十九年尊齐缗王为东帝,自称西帝,也是这一国际形势的反映。楚国是七国中疆域最广阔的大国,到威王时国力复振。特别是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灭越,秦秋时属吴、越两国的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归入楚国,实力再增,成为仅次于齐的强国。虽然,后来怀王昏聩误国,信用奸佞,国力有所削弱,但总体实力仍然很强。赵国在武灵王治理下,力量发展较快,并在昭王十六年(前296)灭掉中山,在军事上成为强国。魏、韩则在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国之列。燕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国。
  秦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转折,惠文王、武王时期的发展,不仅完全占有关中和陕北部分地区,还灭了巴蜀,占领楚的汉中,在东方也攻占了一些战略要地,如韩的宜阳等,势力已真正发展到中原。昭王时代初期,秦的国力与齐、楚两强相差无几,军事实力与赵并驾齐驱。
  昭王时代的最显著特征是不仅揭开了战略上大举反攻的序幕,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要取得东方战场的胜利,必须巧妙地运用外交军事策略,利用各国矛盾,分别将其各个击破,因以秦当时的力量,尚不可能同时与各国为敌。昭王利用矛盾,制造矛盾,离间分化,分阶段有计划地拆散各大国间的盟约关系,或打或拉,或坐收渔翁之利,在几十年间,灵活应用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相结合的策略,给予以齐、楚、赵为代表的东方各国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击,使之丧失独自与秦抗衡的实力而严重衰落,极大地发展本国实力,奠定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昭王初年,秦齐两强东西对峙,魏、韩连年受欺于秦,也站在齐国一边,楚因汉中被秦夺去而与秦反目,采取亲齐方针。秦欲扩张必须在邻国楚、魏、韩中确定一个攻击对象。形势要求秦首先要破坏上述各国的联盟关系。昭王选楚为目标,当时楚国统治比较腐朽昏暗,“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无良臣又无守备”[8]“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9]。昭王登基,便厚赂楚国,两国联姻,三年,与楚怀王会盟,归还侵占的楚城上庸以为诱饵,拉拢楚背齐亲秦。楚的反复惹怒了齐集团,次年,齐、魏、韩便共伐楚国,楚求救于秦,秦出兵,三国退去,秦顺手牵羊攻克魏的蒲板、晋阳、封陵,夺取韩的武遂。楚原来欲以秦为依托,但秦与楚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孤立楚,然后击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质子杀秦大夫逃回楚国为借口撕毁秦楚盟约,转而与齐联盟,并联合魏、韩攻打楚国,楚大败于垂沙(河南省唐河),主将唐昧被杀,伤亡2万余人,垂丘失守(河南省泌阳北)[10]。昭王七年,趁楚新败之际,秦继续攻楚,破楚军于新城(河南省襄城),杀楚将景缺,斩首三万。公元前298年,昭王以一纸书信,诱骗楚怀王入秦并将其扣留,以之为质要挟楚交献土地未遂,便发兵取析(河南内乡西北)共15城,斩首五万。昭王十一年(前296),经苏代策划,齐、韩、魏、赵、宋五国攻秦,秦主动采取以土地换和平手段,归还魏的封陵与韩的武遂,化解这次军事行动。同年楚怀王死于秦,楚秦关系进一步恶化,但楚国老王刚死,新王初立,自顾不暇,无力复仇。昭王抓住良机,次年予楚粟五万石稳住楚国,转而反击韩魏联军。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给韩魏联军致命打击,歼敌24万,继而攻占韩魏数城,迫使魏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割武遂地200里予秦。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阳)、邓(河南省孟县)均为冶铁中心,秦军武器得以更新提高,军力更为壮大。此后几年秦连续对魏韩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献出旧都安邑。后来多次攻打三晋进一步削弱三国国量,扩大版图和实力。
  接着,将打击矛头指向最强的齐国。齐与秦无疆界关系,无直接军事矛盾,但弱齐有利于秦的近攻策略的实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远攻打击强齐,利用东方各国矛盾,参加燕国发动的对齐战争。燕、赵、韩、魏、秦在济西(济水以西,山东省卿城以南地区)击溃齐兵,攻克齐都临淄,齐国失陷七十余城,几乎亡国。此战,秦出力不多,济西告捷后即撤军,但从战略分析,得利最大,虽未占城掠地,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邻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
  远交近攻并非范睢的发明,范入秦前,昭王、魏冉就已运用这一方针,并将远交近攻与远攻近交灵活结合起来,以前者为主,主要攻打邻近的韩、魏、楚等国。在对楚鄢郢之战后,秦以近20年的时间持续攻击韩魏两国,特别是着重打击国力较强的魏国,向中原纵深挺进,侵占两国大量土地,残灭其军队数十万,两次兵临大梁城下。秦向东迅猛进展的结果便与赵发生冲突,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取得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胜利,歼敌45万,险些灭掉赵国,赵从此衰败不振。至此,东方三强国都受到严重创伤,韩、魏更加衰弱,秦已无一强硬对手,统一战争的重大障碍已被扫除。所以,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到秦昭王末年,属于三晋的上郡、河东、上党、河内、南阳等地都被秦攻占。秦南面有巴蜀以及汉中郡、黔中郡、巫郡。疆域之大,六国罕有与之匹敌者。尤其是中原不少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都为秦所有,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这时关东六国已次第削弱,像韩、魏两国甚至入朝于秦,‘委国听令’。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1]。上述胜利大多是昭王时代取得的,此后,三代秦王的统一战争是昭王征战事业的继续和发展,而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势。昭王时代是秦王政“续六世之余烈”的最重要时代。
  第三,消灭义渠。义渠是战国时代戎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秦和义渠斗争长达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时,秦穆公征讨西方少数民族,“开国十二,遂霸西戎”,其中就可能有义渠。在秦厉共公和躁公时,两国互相攻伐,两战皆以秦的胜利告终。惠文王时,义渠再度强盛。公元前 335年,义渠败秦于洛水[12]。惠文王七年(前331),秦“县义渠” “义渠君为臣”。但从后来事态发展分析,只是在秦占领的原义渠部分地方实行郡县制,义渠国仍存在,受秦支持的义渠王向秦称臣求得保护以巩固权位而已。这一时期,秦对义渠采取怀柔之策,拉拢其统治者来解除西方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于东方争夺。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是不巩固的。降至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秦再次发兵攻打义渠,占领郁郅(甘肃庆阳);三年后,当韩赵魏三国联军与秦决战于修鱼(河南省原阳西南)时,义渠与联军东西呼应,发兵击秦,占领李帛,但未能有效支援联军,秦照样将三国联军打败。不过,义渠对秦后方仍有一定威胁,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秦大举伐义渠,连克二十五城,数年后又攻打了义渠和丹犁(川西南的一个部落),从此,义渠彻底亡国,再不见义渠寇扰秦的史料记载,可见两次打击是沉重有效的,义渠王长期臣服于秦,昭王新立,义渠王朝拜祝贺,似乎经常生活在秦。经秦多次打击,义渠已失去陕北等地的土地,到昭王时主要活动在陇东地区。几代秦君未解决的义渠问题,终于由昭王彻底解决。公元前272年,昭王母子设计诱杀义渠王于咸阳,遂起兵灭掉义渠,在新占领区普设郡县,修筑长城。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四,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的 [14]。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荀子·强国》有如下一段对话: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他高度赞扬秦民淳朴,官吏恭俭忠信,不营私结党,官府办事效率高等,夸奖秦的治理是最好的,所谓“治之至也”。可见昭王时国内政治廉明高效,社会风气淳朴恭俭,所以秦不断取得各种胜利是必然的。当然这是几代君主努力的结果,这时昭王已执政四十余年,他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荀子到过齐楚赵,讲过学,做过官,他的看法应是有说服力的。
  另外,秦官吏关心地方造福民间的事迹,也是昭王政绩的反映。李冰父子带领成都平原百姓修建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典型事例。这项工程变水患为水利,对增强秦国实力改善当时人民生活发挥很大作用,至今,人民还受到泽惠。诸如此类事例当不止李冰父子,其他地方也会有。只是已被浩茫的历史淹没了。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荀子说秦国军队“是最为众强长久”,“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16]。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基础上,秦军规模大增,以长平之战推算,当时出兵五六十万,加上留守关中和各地的兵力,估计其总数当在近百万,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昭王时,战争的一大特点是不仅争城夺地,更重视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从兵源上瓦解敌人。歼灭战是残酷的,但又是统一战争所必须的,只有大规模消灭敌人,才能加速六国灭亡结束战争,故杀人又是无法避免的。在惠文王和武王时期,秦已有一战歼敌好几万的纪录。昭王时代,歼灭战发展到空前规模,伊阙之战杀敌24万;长平之战歼敌45万。长平战役歼敌数目之大,即使以现代战争规模衡量也是非常惊人的。仅白起指挥的战争累计歼灭敌人就达百万以上,若加上当时著名战将司马错、向寿、张若、胡伤、将军XL詉等人指挥的战争,估计歼敌在200万上下。这对当时人口不到2000万的六国来说,占的比例很高。其实被歼的几乎全是楚国与三晋的军队,这样占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占四国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惊人。可以说,消灭了四国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数以十万计的杀敌致胜造成的心理震慑作用可能超过歼灭战本身的作用。昭王时代是与六国决胜的时代,其后三代秦王,特别是始皇帝时代,秦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六国已成强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很快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的时代是完成期收获期,其胜利的坚实基础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
  第六,消灭西周。周王东迁,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常被诸侯侵凌。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弱小的周政权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东周君、西周君治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赧王居西周。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韩、魏灭周也易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讨伐,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56年,秦连续伐韩击赵,两国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西周恐秦图己,“赧王恐,背秦,与诸侯约纵,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无得通阳城。秦王使将军XL詉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於周”[16]。是岁,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义上的最高宗主国便被秦灭掉[17]。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于秦都咸阳,享年七十三岁。
  秦国举国哀恸,上至豪门权贵,下至贩夫走卒,都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涌上街头,对秦昭襄王展开各式各样的哀悼活动,纪念这位为秦国强盛殚精竭力的国家领袖。
  秦昭襄王55年的从政生涯当中,使秦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削弱了六国的实力,而且还剔除了秦国内部对王权有威胁的势力,为始皇帝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取得这样的功绩并不是偶然,这跟他强调君主集权和重用布衣客卿有很大的关系。他任用贤能,打击了秦国的分封贵族,使秦国走上了一条与列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这点区别,秦国才能屹立于战国之林,卓尔不群。
  在范睢到来秦国之前,宣太后和她的娘家党,一直是秦昭襄王的心头大患。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来说,分封贵族的存在,让他不能说一不二、金口玉言,这对于按照他的思路治理国家,是很不利的。
  困扰秦昭襄王的问题,也同样发生在战国其他诸侯国身上。贵族掌权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那个时代的背景。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弊病:
  一,权利巨大,没有有效的监管制度。贵族往往把个人利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前,这本来是君主的特权,却在贵族间普及了。以公谋私,中饱私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行政岗位上的官员需要才能,但贵族往往不学无术。他们只懂得结当私营,保住自己的权势。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们都招揽为门客,作为提高自己声望的手段。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制约了战国七雄的发展。秦昭襄王未必就是看透了这一点,但他为了将王权集中,却必须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这个时候,另一个同样胸怀大志的范睢前来相助。
  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方称得上国君。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君、泾阳君赶出函谷关。秦昭襄王和范睢,联袂出演了秦国的夺权大戏。
  国家权力的集中、军队实力的强横、内外政权的稳固,秦昭襄王已经作了他可以做的一切。他走的很安详,他相信大秦的子孙,一定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事实并没有让地下的他失望。
  安国君嬴柱在父亲死后,继承了王位,即秦孝文王。嬴子楚也熬上了太子的宝座,他还不知道仅仅是一年后,被酒色榨干身体的安国君就给他腾出了秦国的王位。
  秦孝文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守灵生活,为了祭奠秦昭襄王在天之灵,秦国不动凶兵,百姓们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平静之年。
  和平才会有发展,就在这一年,秦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蜀郡守李冰的带领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自从秦国灭了蜀国之后,蜀地就成了秦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基地。秦国连年征战,依赖的就是这个物产丰饶的大后方。
  秦昭襄王很有发展的眼光,政治和军事是强国的必须,但经济发展却是这一切的基础。于是,他在蜀地任命了李冰这个不懂军事、也不热衷政治,就爱搞科技建设的郡守。
  李冰也投桃报李,用都江堰再次证明了秦昭襄王的眼光。
  都江堰作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无坝引水工程,就是用现代水利工程学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也找不出李冰设计上的瑕疵。
  科学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在都江堰设计的最初阶段,李冰对岷江的进行了实地的观察和考验,最终在河道上的玉垒山开凿缺口,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渠总干,负责分流和灌溉。外江为岷江主干,负责排洪和减灾。
  都江堰经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的建设,成功解决了岷江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蜀地从此以后沃野千里,被后世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也成为功在秦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李冰用现在的话说,是太有才了。除了都江堰以外,还在物质耐热反应,水位检测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
  秦朝的时候还没有火药,人工开凿山岩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李冰采取用大火烧石的办法,将石头温度升高产生碳化,从而变脆崩裂。当都江堰完工后,他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位观测站,雇用三个石人长年站在水中,用“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就在秦国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同时,其他六国都活跃了起来。长期被秦国压抑的敏感神经,都需要宣泄和放松。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秦孝公的孙子,秦始皇爷爷的父亲。秦始皇的爷爷做了三个月的国君就死了,秦始皇的父亲也只做了不到三年的国君就去了,把位子让给了赢政,当时赢政13岁。所以,昭襄王虽然是赢政的曾祖父,但离赢政并不遥远。
  秦昭襄王是秦国甚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厉害,也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秦昭王,秦国的统一大业很难完成,或者至早也得推迟五十年,遗憾的是昭王的光辉完全被始皇遮蔽了。
  秦昭王,前306——前251年在位,享祚56年,是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操盘战国风云,但看下面他的对外战争和用人简表,就可见他对秦国的贡献——
  1.对外战争。
  弱楚 ——昭王八——十一年,诱杀楚怀王;二十九年,白起击楚,拔郢,至竟陵,以为南郡。(以下年号省略昭王)
  弱韩——十四年,白起攻韩伊阙,斩首24万;五十三年,攻韩,取4城。
  弱魏——十八年,攻魏,取大小60城;二十四年,拔安城,兵至大梁还;三十四年,白起击魏华阳,斩首15万。
  弱齐——二十三年,与燕韩赵魏共击齐,齐缗王逃莒。
  弱赵——四十七年,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卒45万。
  灭周——五十一年*
  以上仅为重大战事。其中燕国秦未击自弱(下文有述)。
  十九年,秦齐交相称帝。
  2.用人。
  魏冉   白起   范雎
  对外战争
  弱楚。
  楚国是战国前期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加之苏秦经营的合纵政策,齐楚联盟,十余年来,东方各国基本保持着与秦国的对峙。所以秦的东方政策,首先是拆散合纵同盟,特别是齐楚联盟。
  幸运的是,这一工作在秦惠王(昭王的父亲)基本上完成了——惠王任用张仪成功的拆散了齐楚联盟。
  接下来,昭襄王抓住这个机会,也是挑战,在即位的第八年到第十一年,就以嫁女与楚君的名义,诱杀了楚怀王。加之与秦数战失败,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二十九年,前278年,昭襄王又令白起击楚,一举攻破郢都(屈原闻此而投江),还烧平了楚先王的坟墓,楚倾襄王落荒而逃(逃到陈城),从此,楚基本上丧失了有生力量,就等待着秦王嬴政来收拾残局了。
  弱齐。
  齐国自威王任用田忌,孙膑马陵之战杀死庞涓,打败魏国后,确立了自己的大国地位,之后宣王、缗王,国运蒸蒸日上;特别是前288年,缗王与秦昭襄交相称东帝西帝,国威达到辉煌的顶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不幸的是,国家做大了就不安分,想逞逞霸,一下子把燕国给灭了,燕昭王痛下横心,发誓报仇,用黄金台招来了乐毅,联合五国,一下子又把齐给平了。齐缗王跑到莒,并被杀死在那里。
  弱赵。
  长平之战(前261年)。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战争之一。这一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5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灭周。
  对秦昭王而言,灭周是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确是中国历史上有象征意义的大事。
  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周赧王去世,秦昭王取走了象征国家的九鼎宝器,标志了周的灭亡;周王朝终于在最后羸弱残辱的战国时代完结了前后长达七百九十七年的历史。
  同年,昭王捎带脚灭掉了周王室分出西周小爵国。
  其后七年,即昭襄王去世后一年吕不韦就平掉了周王室分出另一个小爵国——东周,彻底绝了周的祭祀。
  用人
  穰侯魏冉。
  魏冉是昭王的舅舅,与昭王母亲同母异父,楚国芈氏。
  1.立昭王。昭王的哥哥武王突发意外去世,诸公子争位,魏冉平自己的能力立昭王,平乱掌政,诛杀诸公子。
  2.举白起。昭王十四年,举白起,攻韩、赵伊确,斩首24万。
  3.主要对外战争。昭王二十三年,攻魏,围大梁(魏都)。
  昭王二十四年,复攻魏,斩首3万,得3县。
  昭王二十五年,与白起攻赵魏韩,斩首10万,取魏4地,并驱赵攻齐。
  魏冉一生多次免相复相,同白起南征北战,应该说白起的功劳有魏冉的一半。司马迁评穰侯说:“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武安君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的的军事奇才。从名不见经传,一路升迁直道武安侯,军功赫赫。
  征战年表。
  昭王十三年,为左庶长(秦第十级爵),击韩新城。
  昭王十四年,为左更(秦第十二级爵),攻韩、赵伊确,斩首24万,虏将,拔五城。
  昭王十五年,为大梁造(秦第十六级爵)。
  昭王二十九年,攻楚,拔郢(楚都),烧夷陵。是年,封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13万,拔华阳,虏三晋将。
  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斩首5万,拔5城,沉赵卒2万于河。
  昭王四十七年,攻赵,长平之战,坑杀45万。
  据以上数字统计,白起历战斩首89万,实际上,白起在大小战争中斩首当不下百万。而战国时期六国军队人数总和~~~。另据当时辨士说,白起攻城70余座。
  白起真是踩着堆积的人头,走上人生的顶峰的,然后又从顶峰跌落。然而不管怎么说,白起对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事都有白起参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消灭了东方六国的有生力量,尤其在弱楚和弱赵上,功不可没。
  应侯范雎。
  1.远交近攻。
  战国七雄,秦齐楚三家最强,又有各自的地理优势。所以齐楚联盟被拆散,齐楚分别成了秦国的重要敌人。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陷郢都后,楚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有生力量。而齐国于秦昭王二十三年,被燕国组织的报复性攻击后戏剧性的垮掉了,瞬间终结了强大半个世纪的国威。
  齐国垮倒如此之快,似乎使秦人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在击垮楚国后,仍然坚持近交远攻的战略思维。
  齐国垮掉后,秦国对齐国实行近交远攻的战略,或许是考虑到对付楚国的需要,害怕“越国以鄙远”。直接面对宿敌会使三晋有机可乘;而楚国被击垮后仍然坚持近交远攻的战略,则是秦国的惯性思维。
  近交远攻,驱三晋,打齐国,秦国无需太多损耗本国力量,既能攻击宿敌,又能消耗三晋的力量,这可是一个如意算盘。
  问题是这样的如意算盘秦国会打,齐国也会打,一来二去,几个说客,就可以把事情摆平了,所以,这一策略也便不太见成效。
  或许,这对像秦昭王这样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国君是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对方还是一个和自己叫过板称东帝的国家,如今一蹶不振至此,应当赶尽杀绝才大快。
  所以范雎在昭王三十六年出现,抛出了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即暂与齐和,主攻三晋。
  这是秦国自始以来战略思的转变,也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战略。秦国很快从攻打三晋中获利;而齐国成了秦国的附庸,不养兵备战,而是唯秦命是从,直到最后秦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齐国,用苏洵《六国论》里的话说就是“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2.削弱贵族势力。(扳倒魏冉)
  范雎抓住了这个机会,也是挑战。他知道这一战略是正确的,然而这一战略的施行必然会与权贵魏冉发生矛盾。
  首先,魏冉是“近交远攻”这一战略的奉行者;其次,魏冉的封邑定陶在齐国境内,攻齐就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这是私利。
  范雎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要想在秦国站稳,光让国君接受自己的战略不行,还得扳倒自己所得罪的权贵,不然,肯定不得好死,因为人是会报复的——这大概就是范雎的生命体验,所以,对此绝不能手软。
  所以先攻击魏冉专权,又揭露其攻打齐国的私利目的;其实私利未必不可原谅,问题是当这些被极力的进行反面强调,就会对昭王产生深深的触动。
  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四贵)于关外,时昭王四十一年。
  而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的,两人一度精诚合作,可谓死党。除去魏冉,不出除去白起,就是留一心腹大患。所以,借助长平之战的,范雎如愿以偿的除掉了白起。
  某种意义上说,范雎板倒秦国权贵,对秦国是一大贡献。
  秦昭襄王——秦国崛起的时代                                                          秦昭襄王(前324年-前250年),名稷,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的弟弟,是秦武王的异母弟,宣太后芈八子的长子。
  初与宣大后同为质于燕,燕送归得立。在位五十六年,谥秦昭襄王。
  昭王生于公元前324年,在这一年,秦惠文王称王,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欢的儿子稷入燕为质,以表明秦国对秦燕友谊的重视。在公子稷入燕不久,秦惠文王就死去了,太子荡即位。
  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东征三晋返回时路过东周都城,因意气用事,举鼎绝膑而亡。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结果在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的干预以及内部争斗中,多方妥协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
  昭王即位后,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宣太后手中。昭王即位时只有十八岁,政治经验不足,应付不了国际国内的紧张局面。在其执政的前期,国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来,国王更象一个职业,而不是财产继承权。这对于秦国保持稳定的局面和持续上升的势头有很大好处。当时秦国的一号人物无疑是宣太后。而当时丞相魏冉的眼里只有他的姐姐宣太后。昭王对魏冉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能理解和容忍。他知道没有魏冉对宣太后的全力支持,他就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国王。甚至昭王对魏冉还有很强烈的感谢之情,魏冉毕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为王,而是把王位让给了他姐姐的儿子,魏冉当然有对他傲慢的资格。并且魏冉是他的舅舅,掌握着秦国的WZ部队,他也有这个实力。国内地位与国际地位的反差没有让昭王感到耻辱、有所怨言,而是很泰然地应对现实。他知道,这是秦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宣太后和魏冉这两个新政权缔造者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国王权力空间的缩小,而且自己也确实不具备掌控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宣太后对于昭王的谦虚谨慎很欣赏。她知道昭王对亲政的渴望,但她认为目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是昭王应付不来的,过早的还政,只能害了这个稳重的儿子。宣太后也在为昭王的亲政创造条件,她并不是一个恋权的女人,只是为了保证秦国政权的稳定,她不得不亲自掌舵,以度过这个危机重重的阶段。
  由于公子市和公子悝是按照储君的地位来对待的,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这使得在宣太后和魏冉背后的昭王反而显得轻了,许多追随魏冉和公子市、公子悝的大臣把昭王只当作过渡性人物,对昭王的尊敬很不够。虽然在国内昭王不是秦国的一号人物,但宣太后却不允许别人对昭王不敬。而在外交场合,任何对昭王的不敬都会遭到宣太后的严厉报复。宣太后维护的是昭王作为一个秦王的尊严,因为他代表秦国,为了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力的贯彻,国王是必须要有权威的。宣太后决心理顺这种不利于秦国稳定的局面,她不断地强化昭王的权威,缩小自己的影响,为昭王的最终亲政创造条件。昭王是一个城府很深,有理想的人,而且非常务实。在燕国的见闻,让他对一个国王担负的追逐荣誉、强国富民的责任十分渴望,但他也知道,对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是母后和舅舅在秦国执政,他们干得很好,而且在眼下的复杂局面下,他们也确实是不可替代的。更何况,他们在秦国的执政地位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要想亲政,只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等待母后对自己的政治能力认可的时候。而这,需要时间。至于两个弟弟对自己的不敬,昭王认为他们既是对王的不敬,也是对兄长的不敬,决定对他们要给予惩罚,而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通过自己的长寿来实际剥夺他们的王位继承权。于是,昭王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
  宣太后在秦国的长期执政,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而使得她在那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在昭王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执政的时候,宣太后就谈出政坛,还政给昭王。但昭王遇到大事还是去请示他的母亲,听听她的意见。昭王知道母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经历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三代秦国有为君主,而且她与张仪、公孙衍、严君疾、甘茂这些绝顶聪明的人打过交道,对如何当好一个国王、如何处理
  宣太后由于经历过三个王朝,与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交往深厚,因而对秦国的立国思想和国际攻略非常了解。她的执政使秦国的内外政策得以延续,昭王在宣太后的调教下,将秦国的争霸事业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高度。
  宣太后执政期间,昭王是积极的配合者。在他们母子的亲密配合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有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楚怀王,一位是义渠王。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的肥沃土地,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她先利用自己出身楚国有楚国血统的事实,与楚怀王叙家谱,展开感情攻势。接着又示秦弱,主幼国疑,要割地嫁女与楚国结盟,希望得到楚怀王对她们母子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楚怀王弃齐亲秦的外交胜利,造成齐、韩、魏三国因恐惧楚、秦、赵联手瓜分中原而进攻楚国。宣太后务要杀死楚怀王而后快,趁楚怀王向秦国求和的机会,迫使楚怀王入秦,强行扣留。
  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在楚怀王险些逃脱后杀死楚怀王。楚怀王死后,即位的楚顷襄王没有什么作为,在与秦的较量中丧失了包括郢鄢二都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国都也迁到了千里之外的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了。秦国西方的义渠是一个游牧政权,受赵国的控制,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在东方国家合纵攻秦时,义渠就侵犯秦国的西部边防,使秦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窘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用牛羊美女笼络义渠王,以请义渠王到秦国观光的名义将其诱入秦境,将义渠王杀死在咸阳北岸的甘泉宫。随后,大举进兵,灭亡义渠,解决了秦国的西部麻烦。宣太后为扫除劲敌,诱杀两位国王,毫无信义可言,极大地破坏了国际交往的起码原则。昭王本人为赵武灵王所立,但即位后被宣太后架空,使赵国一点便宜也没占着。宣太后维护了秦国的利益,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做法对昭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宣太后奉行的实力外交、功利主义本来是秦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本应为六国所深刻认识。但昭王发现,宣太后只要稍以利诱,六国中准有上钩者。昭王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力与利的使用,这对他的后期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宣太后对结盟一点也不感兴趣,她不相信任何盟友。秦国只要结盟,那个盟友准会倒霉,不是成为秦国的替罪羊,就是成为秦国的垫脚石。楚国与秦国结盟后,替秦国挨了齐韩魏三国联军的打。燕国应秦的攻齐号召,出力最多,但结果是一场空,齐国最富裕的城市陶被秦国占了去。宣太后从来都不告诉三个儿子她处理国家大事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全凭他们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昭王由于是王的原因,能够得以经常与宣太后在一起,从宣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御臣的办法。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稷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是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悝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悝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柱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
  对于昭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之争,宣太后很苦恼也很无奈。当初兄终弟及的设计由于昭王在位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使得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昭王还在努力把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当初约定的弟弟。宣太后感觉到昭王还会在位很多年,真到了昭王去世的那一天,公子市和公子悝也肯定是垂髫老者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是不如柱精力旺盛。而且柱是她眼看着长大的,是很好的一个国王候选者。但要让宣太后亲手把公子市拉下马,宣太后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公子市是宣太后自小就疼爱的一个儿子,甚至超过了昭王。公子市由于是太子的原因,常年在外为质,数次遇险,全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过去了,没有理由剥夺为了秦国数次死里逃生的公子市的太子头衔。公子悝的聪明不在昭王之下,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宣太后无法在这个家庭纠纷中做出选择,只能靠拖来解决问题。但公子市取得了魏冉和白起的支持,想要象当年宣太后一样用武力夺取王位,惩罚他违约的哥哥。宣太后严厉警告魏冉和白起不要参与昭王兄弟的争斗。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从昭王让公子市不断出质危险国家的安排,从昭王屡次违约致使这些国家追杀公子市的情况来看,公子市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昭王在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公子市要先下手为强。但昭王的间谍侦知了这一情况。昭王派公子市出使魏国。公子市知道谋已败露,咸阳不可久留,便到魏国出使以避一时的危险。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被昭王的刺客杀死在了魏国。宣太后不愿相信兄弟火拼的猜测,派人调查,希望是别人杀死了公子市。但结果是证实了对昭王的怀疑。眼看着昭王又要与公子悝火拼,魏冉也在与白起加紧准备。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决定改变当初的设计以避免一场新的内战。靠着时间的帮助,昭王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柱。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魏冉到陶就国。宣太后薨。两年后,昭王杀死了还不安分的公子悝。
  在昭王朝的前期,宣太后和魏冉是秦国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昭王只是参与执行。在公子市、宣太后和公子悝陆续死后,在魏冉到陶国去了以后,昭王要解决的就是白起了。在昭王朝前期,昭王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不仅远在宣太后和魏冉之下,甚至不如白起。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昭王一直笼罩在宣太后的光环下,被当作一个礼仪性的元首。如果昭王不胜任国王这项工作,随时可以被公子市和公子悝取代。那时的昭王远没有魏冉和白起那样叱咤风云,在军队系统里,魏冉和白起是真正的军事领袖。昭王在前四十多年的秦王生涯里,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真正的战争,离秦军的将士也比较远。这不是昭王不想接近军队、指挥军队,而是由于魏冉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对昭王很抵制。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决定要亲自指挥一场大战,以从白起的手中把兵权夺下来。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有魏人张禄来见。昭王知道张禄其实就是范雎,是当时天下有名的辩士。昭王在见到张禄后,感觉其人名不虚传,辩才不在张仪之下,但见识却要逊色不少。昭王见张禄以宣太后和穰侯专权来说自己,就决定要利用张禄来抵制魏冉。昭王拜张禄为客卿,张禄便散布穰侯攻陶实在不对、穰侯擅权有害秦国的言论蛊惑人心,诋毁穰侯等人。穰侯欲诛之,但由于昭王的善待贤能、不可使名士失心云云,张禄得以无恙。昭王四十一年,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便起用张禄为相。张禄用郑安平、王稽等人压制白起。昭王为了全面掌握军权,决定进行一次全军参与的军事行动,打通秦国本土和陶的联系,继而灭掉韩魏。魏冉出于陶国的安全利益,希望远离秦国本土的陶能够与秦本土相连,支持昭王灭掉韩魏,扫除陶的西部威胁。从昭王四十二年到四十六年,昭王命令白起等人打通了沿黄河两岸,秦与陶之间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赵国要与秦争夺韩上党的事件。昭王命秦攻韩上党将王龁避免与赵军发生冲突,全力灭掉韩魏后,再与赵国决战。昭王四十七年,赵将廉颇攻击王龁,为王龁所败。赵孝成王命赵括取代廉颇,击败王龁,秦国占领的韩上党告急。韩上党若为赵括占领,秦国在黄河北岸的河东地区和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以东包括陶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有被赵军占领的可能,秦国不得不掉转进攻方向,放下黄河南边的韩魏,与黄河北边的赵国进行决战。昭王将在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准备攻击韩都郑和魏都梁的白起调到韩上党与赵括对垒,昭王决定把相对封闭的上党地区作为决战的第一战场。让魏冉佯攻邯郸,使赵不能抽调邯郸地区的主力支援赵括,同时钳制齐韩魏楚,对临近的黄河守军进行支援。在函谷关和陶之间的黄河守军压制韩魏,阻击韩魏楚渡河救赵,配合上党军和陶军的行动。留有一军保卫国内。由于这次大战确实对魏冉所在的陶国很有利,因此魏冉很支持这次全军行动,与魏冉交厚的白起也很卖力。昭王第一次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军队。当时秦赵两国是两个超级强国,谁也不具备灭掉对方的实力。秦昭王的这种战略部署,实际上就是让白起在上党地区与赵括打一场消耗战。范雎早就看出昭王的用意,让郑安平做好接替白起的准备。郑安平不解,范雎说,上党巨战,白起胜了,功在昭王,从此秦国的军权就被昭王掌握了。到时候,昭王必会听从我的意见,用你为将。如果白起败了,昭王正可以解除白起军权,昭王还会用你为将。所以说,无论白起胜负,昭王都已稳操胜券,你就等着吧。白起与赵括在河东地区各调集百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战,结果赵军伤亡七八十万,秦军也伤亡六十来万。但秦国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远远多于赵国。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但秦国的损失过大,已经无法再支持攻击邯郸的大战了。田单防守的邯郸十分牢固,城中驻有几十万精锐赵军和大量粮草,邯郸外围还有几支机动部队协助防守。但在这个时候,魏冉去世了。昭王考虑,秦军战线过长,供给困难而且消耗已经过大,邯郸不可卒拔,如果这个时候韩魏进攻秦国,秦国就有可能遭受大败的厄运。昭王四十八年年底,昭王命令秦军大部收兵,留一部秦军继续攻邯郸。昭王把陶的精兵调回国内,填补空虚。上党大战后,昭王对秦军的将领做了很大的调整,白起被搁置。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被赵括所派的刺客刺伤,此时伤口发作,白起养病在家。在此期间,秦军中与白起最为交厚的王陵、王龁等将领先后被派往邯郸战场,但均告失利。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武安君此前不论身体多么糟糕、敌军多么强大,都从未推辞过,这次为什么这么坚决地就推掉了。白起说,此前出征,只要调配得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此次出征却是必败。赵军虽经上党巨战,但还有很强的实力。我军连续作战,早已疲惫,给养也已出现困难。邯郸城高兵众,田单调度有方,邯郸本来就不是可以轻易攻下来的。韩魏齐楚在穰侯去世,陶国精兵调回国内后,就图谋救赵击秦。邯郸离秦千里之外,沿途为三晋旧地,本来就反心很盛,秦王又将大军调回国内,秦军占领的黄河两岸非常危险,只要韩魏楚来救,切断秦军归途,秦军就很可能有去无回。攻邯郸的难度要远在长平大战之上。以目前的人员配备和战略部署,邯郸城下就是秦军的坟场。秦王忌我军权过重,正在着力削夺。此次让我攻邯郸,就是想在我战败后,判我的罪。司马靳听后,劝白起造反,白起没有表态。此时,昭王已经在秦军中安排了大批自己选拔的将领,原来魏冉白起系统的将领也有很多倒向了昭王。昭王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
  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徒众越集越多,与军中将领也有交接。昭王见白起反势日盛,派人强令白起上路。白起上路没走多远,就被昭王派遣的使者军逼迫自杀。
  昭王在除掉白起后,命郑安平为将,代白起去邯郸。郑安平是魏国人,是范雎的挚友,为范雎举荐,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将。在邯郸战场,多为白起旧将,不听从郑安平的指挥,秦军被田单和来救的信陵君、春
  申君包围分割。郑安平被围,无人去救,被迫降赵,几支秦军也先后被歼。至此,魏冉、白起系统被昭王全部消灭。
  昭王五十二年,与范雎交厚的另一位秦国重臣,河东郡守王稽被指控有通敌嫌疑,被昭王处死。举荐王稽和郑安平的范雎负有举人不当,与王稽郑安平同罪的责任,被迫自杀。昭王消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位权臣。此前,昭王压制魏冉与白起,多让范雎出面,秦国百姓对范雎很怨恨。范雎死后,秦国百姓皆夸昭王圣明。
  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七十三岁的秦王稷去世,安国君柱即位。
  昭王在位的五十五年,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昭王朝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成功,秦国就不会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功。昭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在昭王朝的五十五年时间里,宣太后、魏冉和秦昭王运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灭亡了义渠和西周国,严重地削弱了六国的实力。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国号召秦燕赵韩魏五国攻齐。昭王二十三年,燕国动用了全国的力量,为主力军,以乐毅为五国联军统帅,攻破齐国。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个据点。秦国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城市陶。后来,虽然由田单复国,但齐国遭此严重打击,被挤出了强国的行列。
  昭王刚即位时,楚国的楚怀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对秦国的威胁很大。宣太后先与楚国结盟,引得齐国联合韩魏攻楚,秦国也趁火打劫。昭王八年(公元前299年),宣太后和秦昭王将楚怀王诱骗入秦。昭王十一年,楚怀王死于秦,楚国的国势日衰。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都鄢郢,夷陵和竟陵之间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南郡。白起还攻占了洞庭湖附近的广大地区。楚顷襄王被赶到千里之外的陈。白起攻楚一役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汉中、商於和巴蜀地区的长期以来的巨大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与赵国发生了以长平为主战场的河东大战,两国的国力都遭到了很大的削弱,但秦国的战争恢复能力比较强。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王挑动燕国与秦国夹攻赵国。燕国派六十万人攻赵,虽然被赵国击败,但赵国也损失不少。经过这两次大战,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燕国在燕昭王变法图强后,国势一度很盛。但在与秦国联合攻击齐国和赵国后,燕国的国力一损再损,不复燕昭王时的强盛。
  韩魏两国屡屡遭受秦国的攻击。魏冉和白起攻魏攻取了六十余城。王龁占领韩上党期间对韩上党的战争潜力破坏殆尽。白起攻取了韩国最重要的两个工商业城市、冶铁中心宛和邓,韩国的军工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白起指挥的伊阙战役,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战役斩杀三晋联军十五万。韩魏在秦国的长期进攻下,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
  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和昭王诱杀义渠王之后,攻灭义渠,最终解决了义渠政权对秦国关陇地区长达几百年的威胁。
  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灭掉了西周国,挂名的周天子赧王去世。秦国向六国明确发出了统一全国的宣言。
  经过昭王朝一系列凌厉的攻势,六国的实力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只有赵国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在昭王朝,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的岷江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关中平原之外的第二个天府之国,成为支持秦国连年战争的经济基地。李冰还曾经受命治理沫水、邛水、洛水,对秦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秦国的农业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六国。
  在昭王朝的兼并战中,秦国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推向占领地区,使被占领地的居民愿意归秦,为秦所用。荀子所说的战国兼并战易取不易守的问题被秦国很好的解决了,这也是秦国能最终统一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昭王朝前期,由于宣太后的政治设计,魏冉、芈戎、公子市、公子悝等人长期为秦国的将相。昭王朝中期,在魏冉的提拔下,白起成为秦国最有影响的军事将领,白起对魏冉等人和分封制度非常支持。这些人都对分散国家实力的封君制度感兴趣,对昭王的中央集权很抵制,是国家统一领导权的严重威胁。昭王在艰难地熬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影子国王生涯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实权,打破了宣太后当初设计合理但后来却成为秦国政治紧箍咒的兄终弟及制度。并且在深明大义的母亲宣太后的配合下,解除了魏冉的威胁,在法律上取消了公子悝的太子地位。昭王利用范雎对白起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后,拔掉了秦国统一王权的最后一个障碍白起,掌握了军权。随后,昭王又亲自除掉了因与白起集团斗争而受到重用的范雎集团,没有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秦王。蜀国在被秦惠文王占领后,一直图谋造反。在秦武王突然死去后,在宣太后和惠文后的争斗中,蜀国支持惠文后,一度有复国的迹象。秦昭王连续杀死两位蜀侯,才稳定了蜀国的局势。后来,昭王撤消蜀国,改为郡,由秦中央直接任命官吏为蜀守,将秦国统一战争的战略基地蜀牢牢地控制在秦中央的手里。秦国在昭王手里被改建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使秦国的组织结构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
  昭王不仅在国内外的斗争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对王位继承这一关系到秦王朝稳定的重要问题做了明确地安排。
  昭王的儿子
  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王位继承人,甚至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 
  安国君立的继承人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也就是异人,人物突出,得到了昭王的认可。昭王希望柱和子楚中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统一大业,昭王希望他们就是自己在有生之年亲自选定的统一六国的人。柱和子楚本来可以成为统一六国的秦王而为万世景仰,但由于另一位政治强人吕不韦的出现,才使这一殊荣为秦王政所得。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