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上古历史

上古历史

其他上古十代首领:仓颉与仓颉造字的传说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12月1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cāng jié
  仓 颉
  仓颉,史皇氏,今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仓颉陵 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的梁村乡吴村,在漳河故道之北,仓庙之东。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
  仓颉陵原有陵门,地叫朝天门(见“朝天门”),硬山式砖木结构,檐下有匾额,书“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门已无,不知圮于何年。
  陵前旧有石牌坊、石狮、石人等雕刻,为明朝隆庆年间南乐知县刘弼宽所建,可惜毁于“文革”时期。九十年代进行了恢复。一对汉白玉石望柱,盘龙缠绕,气势不凡,十分精美壮观。望柱北有一对高六余尺的石狮,蹲坐在汉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冲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为束腰仰俯莲须弥座形状,抱鼓石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牌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为中共南乐县委书记张学义所书。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为南乐县长聂兆鹏题书。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 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来历。
  后人对“天雨粟,鬼夜吟”是这样解释的: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习字,忘记了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园将会荒芜,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诉。
  这些解释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书籍都顺从此说,大约有据不妄,不无道理吧。
  字圣坊北有一对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为一种凶猛的飞鸟,即后人说的猫头鹰之类的怪鸟。它的本意是一种吉祥物,与现今人们的理解迥异。
  再往前有一对翁仲,属明代隆庆年间刻石。一老一少,东西对面站立。雕 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
  人们说,仓颉陵前的石刻中原来还有石龙一对。全陵的石刻为天上飞禽鸮鸟,地上猛兽雄狮,水中王者蛟龙。三者混然一体,气势恢宏。
  恢复后的仓颉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开,正中为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巨碑,兽蚨龙首,宝相团花点缀两侧,十分精美。碑正面书“仓颉陵”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始末。
  仓颉陵为圆锥形,有砖墙围绕,设计别具匠心。陵墓围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数。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个月的天不等。
  陵墓边沿较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习俗,人们拜谒仓陵,必登上陵墓绕三周,说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隶健。当然,这仅是人们的良好意向,是人们崇拜字圣仓颉的表示。
  陵上青草葱郁,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压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习俗如此,灵验与否,没人考究。
  仓颉陵后原有一高台,三丈有余,传为仓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亦名“六书亭”。因传说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汉字造字法是仓颉的发明。当然,仓颉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间有会意、指事字而已。六书之说是东汉学者许慎在编著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总结出来的。
  如今,造书台已因平整土地夷为田畴。书台不存,亭将焉附。人们为圣人着急,谁料1994年曾建六角两层木结构仿古亭一座,于1995年正月二十八为大风摧毁。
  庙前古道侧畔原有下马碑一通,为明代刻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字样,今亦无存。亭子碑 庙门西侧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圣故里”、“魏州名邑”、“昌乐旧郡”和“万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圣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阳雕技法,为原北京市副市长郭献瑞题书,词意甚明,即指此处为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东侧“魄州名邑”,平底雕刻,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汉章题书。南乐东汉时属魏郡,唐代重要藩镇,属河北五镇(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乐时称昌乐,北宋时属北京大名府。唐时,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辖域内又以昌乐县为最有名,唐初出过一国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现过著名天文学家、音乐家、礼仪专家等,一时成为佳谈,故有魏州名邑之称。邑,与县意同。北侧“昌乐旧郡”,圆底雕法,为原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题书,取北魏时期曾于此置昌乐郡之意。西侧“万石君家”沙底雕法,为原濮阳市副市长曹濮生题书。唐朝时昌乐人张文官至极品,与李勋(即徐懋公,因有功于唐,李世民赐予李姓)并列为宰相。其兄张文琮,任建州刺史。从弟张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张潜,官魏州刺史;二子张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张洽,官卫尉卿;四子张锡,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工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算,张文一家所得俸禄每年在一万石以上,时人称为“万石君家”。五代时人张昭远、贾纬修纂的《旧唐书》,宋人欧阳修主纂的《新唐书》均有记载,也称“万石张家”。
  朝天门 仓颉庙头门名“朝天门”,原为硬山三间,后改建拱券三间三门。朝天门外有石华表一对,威武的石狮蹲卧两侧。大门正中石匾额书:“史皇圣庙”。为清康熙年问南乐知县方元启题书。两侧书“文宗”、“字祖”四字,为康熙年间曲阜贡生孔尚义所题。孔尚义名气不大,只是南乐县丞,可他的哥哥却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名剧《桃花扇》的作者,该剧以明末清初侯朝宗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
  大方碑 朝天门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为明朝天启年间立石,东侧方碑刻“三教之祖”,西侧刻“万圣之
  宗”。八个字皆近二尺见方。方碑是奉了圣旨而立的。当时朝廷有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书参与了立方碑,即吏都尚书崔景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参加立碑的还有内阁大学士(宰相)魏广微,监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并府属各县县令等百余名官员,举动可谓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叶青天”叶廷秀,更增加了游人对方碑的肃然起敬和对仓庙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记载着两个有趣的故事:明朝天启年间,朝廷要员大学士魏广微、吏部尚书崔景荣、刑部尚书李养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监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竣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忙不可支,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知县叶廷秀(今范县人)主持操办。南乐民贫,无力支付巨额资金,叶廷秀请示知府向胤贤。知府号召大名府各县捐资,并首先带头许诺捐银十两,其下司刑孔化也带头报名。各县知县见知府带头,也都慷慨许诺,各捐银五两。叶廷秀耿直信义,见钱有了着落,即迅速办成了此事。方碑立毕,叶廷秀向各位收银时,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却赖账,分文不出。其他各县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银,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了一两银子,算是交了差。叶廷秀素来不仰合上司,就发了话:“你们让我作一时难,我让你们丢几辈子人。”于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贤、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银拾两”四字之后加了“未给”两个字。在其他各县知县名下的“捐银五两”之后加了“止给一两”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两方石碑成了几位言而无信的封建官吏们的耻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却遗臭数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据此,也可窥知封建社会不少官吏伪君子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号称“叶青天”的叶廷秀的为人。
  “万圣之宗”方碑左侧记载。明英宗时。皇帝感梦,下旨求访仓夫子的陵庙。南乐知县张清不敬仓颉,隐匿不报。但又怕圣上怪罪下来,便草草建庙三间,以少牢(羊、猪)祭祀,违背了应以太牢(牛、羊、猪)祭祀的定制。不久张清举家回乡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说“阖家葬江鱼腹中,岂非圣祖(仓颉)震怒而肆之罚也。”此说虽然未免有些牵强,但是,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字圣仓夫子的崇敬之情。
  仰圣门 方碑后为二门,也称重门,名“仰圣门”。硬山式建筑,三间,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二门内西侧,有石刻僧人抱“万善同归”石牌。故老相传,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乐县蔡庄村,明初与其母自山西迁来,成家立业。李保至孝,其母卧病,双目失明。李保百计求治,均未奏效,于是求拜仓颉,许愿说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发剃度为僧,永伴青灯。李保回家,果见母亲病愈,耳聪目明,行动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别母亲妻儿,赴仓颉庙出家为僧。后来,李保成了仓庙主持,收了几个徒弟,活了九十来岁,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仓颉庙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禅师葬塔,俗称“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两座砖塔也已夷为农田。
  万古一人殿 万古一人殿也称正殿,俗呼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为明代建筑,由拜殿和正殿前后衔接组合,拜殿卷棚顶式,三间,明朝崇祯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称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为“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上下联均为阳刻,字体秀美。上联右上方阴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题”。
  正殿为庑殿顶,四阿单檐,飞角凌空,古朴壮观,为明天启七年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八根粗难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础上,支撑着四阿屋顶。木柱上大都有楹联,迎门一副为明代名士王九如题书:
  上联:灵龟负书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万世
  下联:雨粟治字开圣贤道德之传文字一人
  两厢亦有木刻楹联,为明朝叶廷秀题书:
  上联:秉睿德而作书天地山川辟图画
  下联:察灵文以造字帝王师相启渊源
  正殿内正中为神龛,仓颉金身塑象端坐其中。仓颉四目灵光,方面长须,冠冕垂旒,俨然帝王一般。神龛两侧有两副楹联。外侧也是叶廷秀题书:上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内侧一幅是著名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
  堂堂历史名人寇准,何事何时在南乐仓颉庙题字留名?这事儿与澶渊之盟有关。“澶渊之盟”和约签定后,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诗一首,由寇准亲笔书丹,名匠刻石。这就是回銮碑。宋真宗班师回京,命寇准留下,负责大名府一带的善后事宜。
  现在的南乐县,在北宋时期受大名府管辖。寇准入仕后,曾在大名做官,对南乐情况非常熟悉。辽兵退却后,寇准自濮阳北上,过清丰到南乐,看到辽兵所到之处一片破败,十分荒凉,心中不胜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准在侍从的护卫下,渡过繁水河,来到仓颉庙。他拜谒了字圣仓颉夫子,又仔细观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后祭祀仓颉陵墓。陪同寇准前往的南乐知县告诉寇准,说字圣仓颉是南乐县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庙前河南岸史官村,后来死在陕西白水,归葬桑梓(故乡),而在白水只设了衣冠冢。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接着,寇准又说,我在大名府任职数年,深知此地为秀杰之区,人文荟萃,贤哲递兴,代不乏人。可怜兵火连年,扰得黎民不得安宁,致使农桑凋敝,田畴荒芜,我深感责任重大。随后,寇准等人迈步转回仓颉庙大殿,望着仓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为了表达他自己不畏强辽,矢志报国的决心和对造字圣人仓颉的崇敬之情,寇准命人笔墨侍候,挥毫题下了“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十个大字,接着又在上联顶端书一“日”字,下联顶端书一“月”字,表示我寇准誓死保卫大宋江山的决心日月可鉴。
  对联写成后,南乐知县忙命人精工镌刻,制成木质对联,悬挂在庙内。
  神龛东侧有一圆首石碑,为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越所立,上有仓颉画像,碑首阴刻“上古遗像”四个篆书大字。此仓颉画像早于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历代帝王画像,非常珍贵。碑阴记着仓颉陵庙四至:“东至莲花池,西至繁水县,南至五龙口,北至黑龙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说不一,但大致相同。
  莲花池在庙东约两华里处,原为繁水河湾,水涸为池。其中碧莲丛丛,翠鸟翩翩,白鹅沉浮,红鲤隐现。人们于池周建一道百栏,栏外杨柳依依,栏内曲桥弯弯,确是游人频频乐往之处。古人所咏南乐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处。吴村人至今仍称其处为河湾地。莲花池于光绪年问被漳河冲决湮没,今仅余一道河湾。
  繁水县为隋朝置县,唐初省,建昌乐,后又建又省,废置无常。繁水县城在庙西三里,即今边马镇,有“十步两眼井,四门三吊桥”之说。繁水县城于唐朝时为河水淹没,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县”的说法。
  五龙口的传说不一。一说即字圣故里史官村(今吴村)正对仓庙的五条胡同街道,如五龙聚首,守护庙陵。一说仓颉陵庙四周有五色龙。青龙隐身庙南河水之中,黑龙藏匿庙北黑龙潭,白龙伏卧庙东莲花池底,赤(红)龙盘绕繁水城护城河内,只有黄龙雄居正中,驻守仓陵仓庙,为仓夫子坐骑。每逢仓颉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龙齐聚庙南,向仓颉礼拜。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说略近情理些。五条胡同街道正处庙南,面向仓庙,街道两侧农舍,一年四季炊烟袅袅,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烟火不断。古人是否取意于此,理或然也。黑龙潭在庙北十余里,今名白水潭。黑龙潭为何演变为白水潭,或者与民间传说故事有关。相传白水潭原名黑龙潭,为黑龙住所。自龙原居莲花池,后莲花池为漳水湮没,白龙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龙,二龙同居黑龙潭。俗话说:“二龙不能同居”。不久,二龙发生争执,黑龙战败远遁,白龙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龙潭。后人因繁体龙字不易书写,为求简便,改龙为水,成为白水潭。当然,这只是村名由来的一个传说,与史实或有霄壤之别。但作为一种别有兴味的故事听之,不无益处。
  万古一人大殿座落在五尺高的月台之上,前部为祭台,周围环绕石雕栏板,正前方有几级台阶,皆为石条铺成。正殿为五脊、绿色琉璃瓦顶,水磨青砖墙,整体建筑气势宏大,庄严华美。正殿神龛后开一门,直通藏甲楼。阶前碑石林立,计有元碑一通,明万历元年、天启七年、崇祯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丰十年、光绪某年及民国、现代石碑二十余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为基石,或为墙堵,亟待收集保护。
  藏甲楼 藏甲楼谷称后楼,为仓颉庙最高建筑,三间两层。绿琉璃瓦盖顶,通体红墙,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显峻峭挺拔。
  藏甲楼 与各寺庙的藏楼意义和用途大抵相近,意为收藏经卷之所,而仓庙的藏甲楼则另有含义。仓颉造字,用契刀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后人建此楼让字圣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楼。
  楼阁正面辟门,开两窗。二楼亦同,只是在东西两侧各洞开一窗。楼正面檐下有一木匾,为颇有名气的大军阀孙殿英所题。孙殿英曾因东陵盗宝闻名天下,有“东陵大盗”之称。他于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镇守使,为附庸风雅,而题此匾。
  “藏甲楼”原来为“藏经楼”的传说相当流行,而孙殿英将“经”字改为“甲”字的事却鲜为人知。
  孙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纨绔子弟,从小不读诗书,却好舞弄枪、刀、剑、戟,年青时专干地痞流氓所干的坏事,后来拉杆子,仗着手里有钱,买了个“大名镇守使”的官衔。
  做了官就免不了结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一个中秋节晚上,孙殿英和五六个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内一个花园里饮酒赏月。酒间,有人提议作对联助酒兴,你说上联我对下联,对不出的罚酒。坐在孙殿英下首的陈某,见水中倒映着天上星月,就脱日说出,“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该着孙殿英出下联了,使他这个无才无德的家伙直出汗,抓耳挠腮,嘴里直嗯、嗯,说不出话来。坐在孙殿英一旁的张某连忙打圆场说“孙将军喝醉了,我出下联吧”。此时正好有一只孤雁从空中飞过,张某道:“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孙殿英丢了丑,就决心找人教他读书写字。他哪里有那样的耐心,不几天就荒废了。他总是找一些文人在起吃酒谈话,并且遍访大名府历代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胜,寻访到了就去拜谒,跟着学儒雅,充斯文。这一天,忽有一人报,离大名三十五里的南乐县吴村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还有仓颉陵庙。孙殿英听说,急忙前往。
  当时是民国十一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孙殿英带领随从,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前呼后拥来到南乐县仓颉陵庙。他命人给他讲解宋朝天官寇准题的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还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书,及大学士、监察御史等人立的两座“三教之祖”“万圣之宗”方碑。
  听着听着,孙殿英不觉感慨万千,心想,他们都立碑题联让世代敬仰,我怎么才能让后人也都知道我孙殿英呢?他边走边思考,猛一抬头看到了高大的后楼,见上面有一匾额上题“藏经楼”。孙殿英哈哈大笑,说:“错了,错了。”随从们莫明其妙,问:“老爷,什么错了?”孙殿英说:“别的我不知道,这藏经楼只有寺院里才有,是藏经书的。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的什么经,给它换了,换了”。可是换什么字呢,他想来想去,不知怎么就想起字圣选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对!换“经”为“甲”。“藏经楼”改为“藏甲楼”。于是,他回去后就命人另造一匾,上书“藏甲楼”,落款为“大名镇守使孙殿英题”。
  孙殿英自作聪明,想通过题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经楼”,不晓字圣是“三教之祖”,仓颉庙就曾为和尚道人共同主持,他们的经卷就放在藏经楼里。楼名为藏经楼也说得过去。
  孙殿英歪打正着,题的倒也确切,因为仓颉毕竟是以选字最为有名。自此,“藏甲楼”的匾额就一直挂在仓颉庙的后楼上。
  楼内彩塑仓颉及其妻坐像,神态安详,四目流要。两旁各有三侍者,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如今,藏甲楼内四季香火不绝,善男信女虔诚拜礼,声唱诺诺,代人祝福祛灾。在豫北广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一道另具内涵、别有情趣、可以管窥民俗的风景线吧。
  故宅井 故宅井相传为字圣仓颉故宅饮水用井,位于仓陵和仓庙之间。井为青砖古井,深约十余米。据考,此青砖约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复这一古井。
  井的形状虽然平平,其中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传,井为圣井,十分灵验,不仅井水甘冽,可用以酿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过远近百里人们来取水治病的闹剧。又传井中原出细磁餐具,因有人用后不归还,就再也不灵了。
  传说仅仅是传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达了某一种意愿,但它毕竟不等于现实;只是为仓陵仓庙这一人文景观披上一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书三字,署名“二月龙”。
  作为豫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迹,自然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岁月的更替,风雨的剥蚀,给这一人文景观不断增加着年轮,抹上一缕古朴苍茫而又具神秘色采的情调。长时间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渐荒颓,逐步凋敝。正在使用仓颉创造的文字的人们,不少都在呼吁和祈祷:救救仓夫子吧!人们企盼着早日出现一个辉煌的栖“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汉文字的使用者、伟大的仓夫子的弟子们的纷至沓来。
  另有记载:
  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出生地: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
  立都: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另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有个一阳武村)。
  庙宇:史官乡(每年清明节有庙会,前后有十天)
  年号:仓帝元年(甲辰,前4637)。
  史皇氏仓颉,男,姓风,(一说姓侯冈),名颉,因其称帝时号仓帝,故而又称仓颉。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
  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
  史皇氏侯冈感天地之灵气,生仓颉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仓颉从小聪明好学,母亲对他十分疼爱,百般呵护。
  史书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通鉴外纪》)
  又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
  史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仓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语言。相互间交流只是靠手和身体的动作来表示。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单音叹词,如“咦”、“呀”、“哇”、“哈”等,继而发展成双音词,后来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到有巢氏时代的后期(距今约10万年)才有了人类的初级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文字,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住,只能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我们称它为“堆石记事”。堆石记事的方法是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后来,燧人葊兹氏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从而取代了“堆石记事”。
  燧人氏晚期(约公元前一万年),燧人氏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
  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个符号构成,它的发明源于“结绳记事”的大结和小结,最初有人嫌结绳记事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来表示,小结用“△”来表示,重叠结用“米”来表示。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记事比结绳记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远古时代有专门记录历史的职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这些职官都是在黄帝政权以前。可见,中国的文明历史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始于黄帝,司马迁是继承了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人为地改造了中国历史。
  符号文字虽然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因此很难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画一个山形代表“山”,画几个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这种文字不用专门的学习和记忆便可掌握,深受大众欢迎。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关于“河图、洛书”,古史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之洛书应该是燧人葊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该书以简单的符号熔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做为本族的正统文字。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仓颉继而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豫北地区),旋即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梁村西北),尊号仓帝。
  仓颉死后又传了四任帝:二任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任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任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任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炎帝神农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被击败,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旋即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
  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封仓颉氏的后人为典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典籍。

  【传说中的仓颉】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仓颉鸟迹书文化】
  文化祖庭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境内,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建的。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陕西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里流传着几百年的谷雨祭文祖的传统,每年谷雨时节举办为期七至十天的庙会。
  以前,白水县洛河以北的百十个村子,成立有专门的庙会组织,称为十大社。
  一年一度的庙会由十大社轮流主办。庙会前半个月是清明节,十大社的会长来仓颉庙烧香膜拜,祭扫仓圣之墓。继而,开会商量本年度庙会事宜。这一天,各大商号、戏剧团体、乐户、纸炮商争相到庙内报到。也决定了请剧团、乐团等各项事项。
  庙会前几天,社长和住庙和尚一起清扫庙内庙外,冲刷石碑、砖雕、柱联等,并请当地有名望的文人给庙内各处题写新对联。主持庙会的社家,于谷雨前两天,到庙里请回仓颉泥塑像、神楼和全副执事,置于村内显眼处,又请一剧团给仓颉神唱一天两晚大戏,此谓“偏寨”,表示社家村民对仓圣优先祭祀。
  谷雨那天,庙会正式开始。天放亮后,执事队进庙。“支古老的三眼枪在先,鸣枪开道;10面龙风旗和12面五彩旗紧随;8面开道锣和一副“迥避”、“肃静”牌相跟;接着是成双成对的龙头、金瓜、斧钺、偏戟、云牌、大刀、长矛等各式法器;继而是一把高擎的万民伞;伞后是金顶红罩的仓圣神楼,下有24根护庙棍排列两行;5张楠木桌抬上香器、祭器、香表纸炮和各式供品;十大社社长随后,两班乐户吹吹打打,三眼枪、万字头鞭炮压后。万名观众围观。气势十分庄严、肃穆。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时,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庙】
  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48米,北边较南边略宽之,占地约10亩。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冢上一柏,枝杆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中茂,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仓颉陵】
  一、全国有多少仓颉陵墓
  仓颉,亦名苍颉,据《路史》记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岗,名颉。以仰观苍穹之变,故称苍颉。后苍仓通用。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事实证明,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创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出现。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并被尊为字圣。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也有,全国共有6处。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仓颉跟随黄帝曾到过很多地方,说不定有关他的遗迹,今后还会被发现出来。
  二、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被铲碎)均是仓王庙旧物。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现已划归中牟县),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开封和南乐县不同的是开封认定仓颉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仓王生日庙会。民国初期,英籍犹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创办仓圣明智学堂——后改为仓圣大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被聘在该大学执教,他考证仓颉生日和开封认定的一样,也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没有遗留下来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记载,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测,没有必要争论谁对谁错。
  三、拓不走的仓颉造字碑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据当地村民讲,很可能还埋在造字台地下。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现在碑已没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无从验证。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说的是孔圣人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如果说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这28个字的话,这里现有一张这28个字——也就是所谓《仓颉书》的照片,不知是从哪里保留下来的。也许开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别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传了下来吧!
  就是这个28个字的《仓颉书》和《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一直是中国汉族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根本无法通读,故不为学术界所认可。后有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仓颉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多追随黄帝,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当然,这还不能作为定论。将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译文、新的解释、新的说法,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四、仓颉墓的比较和鉴别
  在已发现的八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4处:河南开封、南乐、虞城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余下两处河南省阳武、洛宁系宋代以后。从信史角度来说,始建及文献所载距发生事件或朝代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么,我们不妨就拿始建于汉代的这4处仓颉陵墓来做一对照和比较,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接近事实的判断来。
  陕西白水县仓颉墓,现尚有残碑一通,该县还有一个史官乡,即依仓颉为黄帝史官之说而建。县志上也有:“史官仓颉死后葬于白水”的记载。我们知道黄帝及其史官仓颉大部分活动均在东方平原,当时(约公元前2697~前2595年间)东方平原地带洪水泛滥,后被迫逐步西迁,终葬陕西。黄帝陵墓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已为世人公认。作为黄帝史官的仓颉死后葬于距黄帝陵不算太远的白水县极有可能。
  河南虞城县仓颉墓、仓颉祠始建于西汉,唐开元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曾几次重建。历尽沧桑,如今仅存一座大殿、两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仓颉墓令人永怀记忆的是陵墓周围的菊花——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种。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叶茎较小,可入茶入药,清心理气,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残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镌有:“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和开封仓颉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处。
  河南南乐县仓颉墓位于县西北十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庙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兵燹和自然灾害,南乐仓颉庙屡遭劫难,但屡毁屡建,“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人们挖仓颉墓出土的破烂盆罐、石斧石镰等废弃物,经过专家鉴定,竟是龙山文化遗物,再经过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为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这意外的发现,使南乐仓颉陵墓身价倍增。1994年南乐县多方筹资数百万元,开始着手重修仓颉陵及仓颉庙,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庙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于民间的原石碑、石兽和建筑构件,保持了建筑物的古老韵味和凝重。2007年11月18日,首届(丁亥年)仓颉汉字文化节在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隆重举行。来自河南省内外的各界嘉宾一万余人亲临盛典,同拜先祖。
  古遗址的出现,增加了南乐仓颉墓的可信度。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做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
  仓颉庙中现存的一通旧碑:“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乃宋朝与契丹澶渊之盟后,北宋名相寇准专程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近在朝廷脚下的东京仓颉庙他未题一字,却跑到几百里外的南乐祭拜题字,想来在寇准的心目中,南乐仓颉陵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五、仓颉陵真迹之争,也许是好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说自己那儿的仓颉陵是真迹,但哪里也拿不出真正的实证来。这就像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一样,至今也无定论。但争,也许是好事,要争的话,一要从历史的角度查文献、找资料;二要从实地出发,搞开发和建设。在这两方面,南乐县已经起了步,并有了效果。那么,开封呢,好像早几年也有重修仓颉陵,纳入黄河游览区的倡议。这应该是一项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们的仓颉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仓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活动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有文献、有传说、有遗址——,把它接收下来,弘扬开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建设黄河游览区的高潮中,开封仓颉墓一定能够重现辉煌!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