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亡国的责任:后主刘禅昏庸误国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2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人家说“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连一个扫帚都会爱惜,何况是万里江山?可既然刘禅自己都不爱惜,那就只好任人宰割了。而蜀国后期的历史,和姜维密切相关。
姜维北伐。诸葛亮临死时曾说:“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后来蒋琬、费祎都基本继承了这个自守的国策,在姜维跃跃欲试的时候总是抑制其行动,每次都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在开岁首大会的时候,执政的费祎不幸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姜维继任大将军后,蜀国再次由守势转为攻势。
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郡冀县人,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年少时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于常人。后为州从事,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收服。这个过程,《三国志》中有有趣的记载:姜维等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行,马遵听说蜀军已至而诸县应蜀,就怀疑姜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单独夜奔上邽。姜维等追至上邽,城门已闭,不纳,无奈只得投降诸葛亮。
姜维当时是被迫投蜀的,却谁也不料后来对蜀汉最忠心的竟然是这个降将!姜维初投诸葛亮,诸葛亮即高度评价了他“其人,凉州上士也”,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27。巧合的是,他俩都是27岁出山助蜀。粮谷是军之最要,这个任命足见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后迅速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可谓少年得志。与在魏国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维肝脑涂地?
诸葛亮很重视锻炼姜维,几度出兵,都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授平生所学,使姜维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之待姜维,有师生之谊,也有父子之情——即使是亲生儿子诸葛瞻,虽诸葛亮去世时才八岁,但也未享受到这种待遇。
姜维是幸运的,遇上了“天下智绝”诸葛亮的青睐,历史给予了他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尽情挥洒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的才情,最终青史留名;姜维又是不幸的——只为这如泰山般的相托遗言,北伐的重任渐渐压上了他的肩膀,致使他和武侯一样呕心沥血,把整个后半生义无反顾的交付给完成诸葛亮收复中原的夙愿上去了,死犹未已,让后人扼腕。
《三国演义》中说他是“九进中原”,实际姜维参与北伐,共计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绩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国毋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病死的那一次。姜维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在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过曾经是斩首数千人。但是,蜀军也受到了不小损失,硬碰硬的战法对国小民寡的蜀国是不利的。
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维迁大将军后的第一次,这时他已经54岁了,最宝贵的青春早已经逝去,而他却依然壮心不已。这次他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会于上邽。但胡济失期不至,姜维被魏国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姜维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以逸待劳的邓艾所破,只得还住沓中。此时,蜀军多次徒劳无功,实力削减;而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得在外屯兵,形势转为战略防御。但姜维的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决战于魏地,蜀汉未受侵扰,就蜀汉弱小的综合国力而言,成绩也是优秀的。但对姜维的北伐,历来贬多褒少,直让人扼腕痛惜。
三路攻蜀。蜀国一旦停止进攻,魏军就不请自来了。蜀国四周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更加上魏军虽众,但多年以来从司马懿开始就有畏蜀如虎的“光荣传统”,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说灭蜀似乎是痴人说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早欲仿效曹操当周文王,只是功业不显,所以计划灭蜀。但此时,唯独没有和蜀军交过手,不知道蜀军厉害的司隶校尉钟会赞成攻蜀。司马昭大怒,派主薄师纂威胁和蜀军打了多年交道的征西将军邓艾,不愿去的邓艾无奈才不得不奉命。于是司马昭派十八万大军,其中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攻沓中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到武街绝姜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十万多自骆谷袭汉中,同时还虚张声势,假装做出造船欲攻东吴的模样。大军出发时,还有将军邓敦说蜀不可讨,被司马昭杀了祭军。
此时蜀国全国只有十万人马,在前线的不过五万左右。姜维得知消息后,上表刘禅诸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但刘禅误听黄皓的胡言根本没有防御。
钟会自己率领大军直扑汉中阳安关,守将是傅佥和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无功,被派去助傅佥守关,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战死。
姜维一听说钟会大军进入汉中,就率全军向汉中转移。诸葛绪的三万魏军早占据咽喉要道——阴平桥头,姜维归路被断。不料姜维不愧是诸葛亮的高足,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做出一副抄魏军后路的样子。诸葛绪果然上当,后退三十里。其实姜维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闻诸葛绪北上,就立刻还军穿越阴平桥头。等到诸葛绪知道上当,还师阻截,蜀汉已经通过阴平桥头一天了。
姜维等退保剑阁,据险而守。此时魏军发生了第一次内讧,诸葛绪不愿听邓艾指挥而靠近钟会,不料正中钟会下怀,借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车送回,还兼并其军。钟会劝降姜维不成,就猛攻天险剑阁,但无法攻克,而粮食将尽,士卒疲惫,只好准备“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打退堂鼓了。
不战而降。但是,邓艾偷度阴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阴平道走无人之地七百多里,其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邓艾带头以氈裹着自己滚下山谷,将士鱼贯而进。此时江油关守将马邈主动投降,蜀国令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拒敌,可他不是占据险要拒守,而是与得到休养的魏军硬战,先胜后败,伏尸数万,诸葛瞻等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飞马冲入敌阵战死。
邓艾又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黑虎掏心”威胁成都,蜀国无险可守,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劝导下决定请降,北地王刘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可贪生怕死的刘禅不纳。是日,刘谌哭于刘备庙,杀妻、子后自杀,左右无不涕泣。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六神无主的刘禅派张绍(张绍竟然是虎虎生威的张飞次子!又一个虎父犬子!)和谯周等带着降书去请降。邓艾见天上掉下了“馅饼”,很高兴地接受了。邓艾一到成都,刘禅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刘璿及群臣六十多人面缚抬棺来到邓艾的军门投降,被邓艾依东汉邓禹故事,承制拜为代理骠骑将军,蜀汉就此灭亡。蜀汉的灭亡,为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论功,邓艾是当之无愧的灭蜀第一功臣。
刘禅又派人去广汉郪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但无奈只得到钟会军中投降。做为亡国之将,姜维仍不失真正武士的风采——“(钟)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干宝《晋纪》)钟会也很惊奇他的话,对他另眼相看。
蜀国余音
“象牙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蜀国似乎已经灭亡,却还很精彩的挣扎了一下。
惊天巨谋。蜀国已灭,分赃不均的魏军内部却内讧又起。钟会是魏军总帅,却因姜维之故,劳而无动,几乎退军,而邓艾却夺取了大功。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之子,家世高贵,瞧不起卖牛娃邓艾;自己又称“武库”,却功居邓艾之下,论功行赏邓艾当了太尉,钟会只当了司徒(可叹的是,结果两人都没有得到任命书),虽然都位居“三公”,却是太尉压了司徒一头,钟会更加忿忿不平。他本来就有不逊之志,欲图做第二个刘备,他的想法,他亲哥哥钟毓早就对司马昭说了。司马昭一代枭雄,岂会不知道钟会的厉害?但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为防万一,他带兵十万以支援钟会为名到了长安。
姜维利用钟会、邓艾之隙,决定拉钟会下水。他想先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诛杀魏国诸将,再杀了钟会,尽坑魏兵,以恢复蜀汉。他还以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对姜维的耿耿忠心,我们无法不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也只能说,一片热血流错了对象,流给蜀国尚可,流给刘禅实在是不值!
邓艾的性格有巨大的缺陷,一是被困难吓倒不敢攻蜀;二是在灭蜀后却自觉功高颐指气使,大吹特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遇上),故穷耳。”被有识之士背地里嘲笑。开始邓艾还能约束部下,但自从他得到重贿免死蜀人恨不能食其肉的黄皓后,蜀人为之侧目。他甚至忘乎所以到不听司马昭的指挥,为了稳定降地局势,历来征服者都是不允许投降者再居原地的,可邓艾却说宜权停留刘禅在蜀,甚至他还越权定计“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得报大怒,派监军卫瓘警告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可是邓艾死不悔改,触动了司马昭最为敏感的神经,动了杀机。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也非常出众,仿书只是雕虫小技。他利用司马昭对邓艾的不满,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章表,并伪造了一封邓艾的奏章,语句悖傲,以激怒司马昭。他又毁了司马昭的回书,亲手作伪书以疑邓艾。接着,又联络和邓艾不合的胡烈、师纂等,诬告邓艾欲图不轨,司马昭下诏派卫瓘捉拿邓艾。邓艾被捉时正梦周公,口吃的邓艾如梦初醒,“有口难辩”,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可叹邓艾至死是糊涂鬼,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死!
邓艾被捉送洛阳,钟会实力大增,野心勃发。他已经把伪降的姜维当作腹心,密谋复国的姜维撺掇他利用郭太后国丧之机大杀魏军将领。不料谋泄,钟会、姜维等全部被魏军所杀。姜维死后被剖,胆大如斗。钟会死后,邓艾的部下马上去追其囚车。但卫瓘怕对自己不利,就令田续在绵竹杀了邓艾父子。邓艾的死无非是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言再增加了一个故事而已。
刘禅出丑。灭蜀后,司马昭为了稳定局势,分益州为梁、益二州,次年三月还把刘禅给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这个称号对刘禅来说倒是恰如其分的)。愿意跟随刘禅的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几人,其中谯周到了汉中就因病不能前行了。
郤正和姜维的关系不错,他与黄皓只是周旋并不阿附,前后经三十年,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郤正既不为他所爱,亦不为憎,所以一直官不过县令。在洛阳刘禅幸好有抛妻弃子的郤正相导,《三国志》称刘禅“举动无阙”,可是我们通过“乐不思蜀”可知全然不是因为刘禅是陈寿曾经的君主,所以良史陈寿也不得不忍住亡国的悲痛为他粉饰。这时刘禅才慨然叹息,恨知郤正之晚。郤正天天在内朝,那时刘禅干嘛去了?所以我们不能不骂刘禅的该死,“船到江心补漏迟,书到用时方恨少”,怨天尤人的人,只配这种结局。
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安乐”日子“安乐公”居然还过了七年,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于洛阳,终结了其“扶不起”的一生。
关于刘禅的故事还没有完。他一死倒是彻底的无忧无虑了,可历史还要戏弄一下他。作为匈奴人后裔的刘渊反晋,却尊蜀汉为先,还把刘禅追谥为“孝怀皇帝”(可惜无人承认)。历史老人的玩笑开得是越来越大了:匈奴人是刘邦的死敌,却由匈奴人改姓为刘来继承汉朝;他们也是榆木脑袋,尊谁不好,偏偏尊“二世宝”刘禅为汉怀帝?难怪这个朝代也是个只有十一年寿命的短命王朝!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亡国的责任
鼎足三分已成梦。蜀国的灭亡,是广大三国迷甚感悲痛的事。有的读《三国演义》甚至读到诸葛亮死就读不下去了。是啊,有如此之险国,有如此之人才,竟然这样前后只有六个月就出乎意料的猝死了,当年刘备可是花了三十八年的功夫和大价钱的啊(凤雏庞统),对此谁该负责?
刘禅的首要责任。毫无疑问,刘禅是亡国的首恶。虽然刘禅并不凶残,没有大肆屠戮无辜,但是,把国家治理好才是君王的本职。可是刘禅做到了吗?根本没有,他是一个不以家国为念的无为昏君。他的治国是白纸一张,或者说是黑白夹杂,正事没有一两件,错事倒不少,其中他宠爱祸国殃民、狡诈阴险的宦官黄皓和为人无行的陈祗,导致国家政局混乱,到了连一号顶梁柱姜维都要出外避祸的地步。在他的亲政治理下,把诸葛亮时代留下的官吏清廉爱民、尽心尽责的优良传统糟蹋得一干二净,导致经济滑坡,百姓困苦,大量逃亡。据《汉晋春秋》记载:东吴孙休时,薛珝为五官中郎将,被派到蜀国买马。回去后,孙休问蜀政得失,他回答:“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意思是说蜀国以刘禅为首的君臣怡然不知祸之将至。这已经点明了谁是亡国的首要责任者。
姜维请求加强防守,刘禅拒不安排;在本来蜀国可以据成都一战的时候,刘禅却听信投降派谯周等之言,毫无斗志,不战而降了。须知,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其父刘备攻打成都,刘璋是在马超归降,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中国历史上超一流的文臣武将聚集之时还抵抗了几十天才被迫投降的,相比之下,刘禅连暗弱的刘璋也不如,真不知他有何面目去见刘备!所以今天的成都武侯祠里根本就没有刘禅的席位,倒有他不屈而自杀的儿子刘谌的位置。如果刘禅决意死战,坚守一年半载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东吴已经起兵援蜀,霍弋等已经准备勤王;而钟会也将退兵,邓艾搞不好还会被“反包饺子”,可惜一切都被刘禅给葬送了。
投降派的责任。面临亡国危机,是谁起了推波助澜的恶性作用?是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谯周是很有学问的,也曾经劝谏刘禅裁减后宫、乐官,但他的心思根本没有用于保家卫国。
在蜀国,有一句话“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就是说存在荆楚人、东州人、益州人(地位次降)的争权夺利,当时益州开化较迟,文化没有中原发达,人才自然就少,除了皇帝,蜀国掌权的一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外来户”,益州人士很不满。所以他们对蜀国的忠诚度就成问题。其中,跳得最厉害的就是谯周和杜琼。
谯周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尽管陈寿不免有些隐晦,如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谯)周之谋也。”但《三国志》里还是把他的卖国嘴脸刻画得十分传神。刘禅召集紧急会议,计无所出。有的以为可奔盟国东吴;有的以为南中七郡可以自守。而谯周却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与其将来再受辱,何如就此一辱?南中群小之心,谁能保证?”有人认为邓艾已经不远,恐不受降怎么办?(天哪,他们担心的居然是人家愿不愿意受降的事!)谯周“大义凛然”地说:“现在东吴未服,他们不得不受降,不得不礼遇。若魏不裂土以封陛下,我请孤身到京都,以古义争之。”刘禅还想入南,谯周上疏劝阻,其文引经据典,却是为了“卖国”二字,不引用也罢。
孙盛指责道:“(刘)禅既暗主,(谯)周实驽臣。”谯周这样不遗余力地推销“亡国论”,是来源于杜琼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鼠目寸光的袁术贸然称帝便源于误听了这句谶言),杜琼说“魏阙”(朝廷的代名词)、官名各“曹”(相当于现在部委所属的司)都意味着天命归曹魏,而且另一个学者周舒也说:“当涂高者,魏也。”其实这是为投降做舆论宣传,其时魏国的实权归曹氏吗?自从司马懿政变以后,实权就归司马氏了,司马氏和各“曹”难道也有关系吗?这其实是不值一驳的荒诞言论,偏偏它就吃得开,大行其道。因宦官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亡国前一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就在柱上书写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是什么意思?他拿刘备的“备(具)”和刘禅的“禅”(授)字做卖国文章。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替刘禅分忧吗?所以唐朝罗隐《筹笔驿》中沉痛的写道:“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批评一些区区于笔砚之间,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说得正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白白吃了蜀汉这么多年禄米的谯周之类的人。
陈祗和黄皓的责任。说起陈祗和黄皓的恶行,蜀人无不切齿。犹如赵高之引诱胡亥,是陈祗引诱本来智力就成问题的刘禅一步步滑入堕落深渊的,正因为他们的阴险狡诈,上下其手,蝇营苟且之辈亲附,把本来三国里吏治最好的蜀国搞得乌烟瘴气,江河日下,他们自己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最为可恨的是,他们为了一己之私,竟然不顾国家安危,想要以右大将军阎宇取代被魏国评为“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的姜维,让这不是拿国家命运来开玩笑吗?《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刘禅欲杀之。”不料刘禅反而为他打圆场:“黄皓只不过是趋走小臣罢了,以前董允切齿,吾常遗憾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只好逊辞而出,后请求沓中种麦,以避内祸。
从来皇帝对宦官的过度宠信都会带来致命之祸,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十常侍,都是活生生的史例,刘禅不借鉴历史,历史自然不会关照他。
国力的悬殊。蜀亡还在于综合国力的悬殊和人才的凋零,这非一人之力所能为,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实不能苛责于姜维。三国鼎立时魏国有东汉时设立的九州,人口约万左右;吴国灭时有三州,人口约230万,蜀国灭时仅有一州,约99万。蜀魏的人口比率大约为1∶5。至于人才,与人口总数息息相关,蜀国远不如魏国。君主残暴无德、部下离心离德的如东吴孙皓者自然是亡国之君。但如果彼此君臣相差无几,则是综合国力和人才的较量。魏国在三国中人口最多、当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统一就是魏国的专利,以少胜多的史例何其之多?
姜维的责任。姜维是蜀国后期唯一的顶梁柱,从投奔诸葛亮算起,在北伐的历程上竟然长达三十四年之久!可以想见他为蜀国付出了多少心血。姜维非常简朴,所得资财,挥手就给了部下,可以说,他在忠贞、简朴、尽职等许多方面都和诸葛亮很相似,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曾经评道:“姜伯约何如孔明也?答曰:又一孔明也。”
姜维以死报蜀,但他对于亡国不能不负重大责任。
一是连年动兵。他前后十一次用兵,劳民甚重。而且在当时蜀弱魏强的情势下是典型的“为北伐而北伐”,浪费国力、人力,以致“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陈寿评道:“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言辞不可谓不激烈,陈寿推崇诸葛亮,却不看好继承他衣钵的姜维,值得玩味。
二是战略失误。他重攻不重守,自弃险要,最大的失误是设计了一个“殄敌之术”,放弃诸围守,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想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若无邓艾的偷袭,钟会准备退兵时倒也不失可取之处,但战场瞬息万变,战局并没有按姜维的设想发展,致使钟会等迅速抵达汉、乐二城和阳安关,还差点回不了剑阁天险。《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其评也不无道理。
但总体而言姜维的责任是次要的,可历史上很多人把姜维当作蜀亡的“罪魁祸首”。其实,姜维只是刘禅的替罪羊而已。原因很简单,正如韩非子所说的“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承担)其非”。
同时,姜维是司马氏的死敌,陈寿不仅是反对姜维北伐的谯周的学生,而且是担任卫将军的姜维的主薄。刘咸炘认为正是这个原因使在冷酷猜忌的司马氏手下的陈寿对姜维不记载伪降为复国而死,只记载其“虐用其兵,玩众黩旅”。历史上对姜维也有许多正面评价,而且是越站得高的人评价越高。诸葛亮的且不说,钟会也对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公休是“四聪”之一魏国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八达”之一夏侯玄的字,均是名闻天下的大名士,这个评价不能说不高。
作为魏国降将,何以姜维反而如此忠心?就是诸葛亮对他的知遇,加上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我们不能不喟叹“士为知己者死”,实是令人垂泪的难得际遇。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得之夫复何求!
虎父犬子
刘备和刘禅可谓是极端有趣的一对父子。
刘备从小有大志,而刘禅胸无大志。刘备小时候家的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多,遥望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刘备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游戏,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寄居荆州刘表处那几年,一次去刘表处做客,起来如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回座后刘表奇怪地问原因,他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可见他一生是志在功业的。而刘禅对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根本没有责任意识,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操劳,“亮亦以禅未闲(娴熟)于政,遂总内外。”(《魏略》)简单地说,就是是标准的“玩耍天子”,毫无进取之心。
刘备从不怕失败,而刘禅心无斗志,一触即降。刘备与关羽、张飞刚开始起兵,不像袁绍、曹操、孙策等有前人打下的底子,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实力很弱。他一生中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无奈的失败,经历过多少次抛家弃子、无家可归的痛苦、留下多少酸楚的泪水,才取得了成功。刘备前后依附过公孙瓒、袁绍等多人,人人敬重,如果不是刘备久箸信义的英雄气概,如何能如此?而刘禅在外有姜维大军、内有成都带甲将士数万的情况下,偏听投降的意见,毫无抵抗之心,他为后人所唾弃、藐视,也是他咎由自取。
刘备英明,刘禅昏庸。刘备征战一生,靠的是不屈的斗志和人才的鼎力支持。论成就,他不如曹操;而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汉中出人意料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识得马谡不可重用,其识人、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能得五虎将等将领的死力,又是曹操所不如的。他和刘邦一样是善于“将将”而非“将兵”的绝代高手。而不辨是非的刘禅当了四十一年的皇帝,赏识的则是祸国殃民的黄皓等人,果然出现了诸葛亮《出师表》所担心的反面——“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朝政江河日下。
刘备重情,刘禅无义。刘备、曹操、孙权用人各有千秋。王夫之评论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先天不足,后天不利,然而在诸侯大战中脱颖而出,其“人和”占了很大因素。刘备年轻时就喜欢结交豪杰,为人仁慈,深受百姓爱戴。有人派人暗杀刘备,而刺客居然不忍下手,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所以“众多归焉。”刘关张感情深厚以致有“桃园结义”之说,至于他不要江山也要为关羽报仇都说明他的重情,众人也乐为死命。而刘禅则是如前文所言“全无心肝”。故后人讥笑道:“扶不起,卧龙长叹;不思蜀,司马长嘘。”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曹操曾经在浩瀚无边的长江边喟然长叹,而刘禅却比刘景升的儿子(刘琦、刘琮)还不如,西晋末年李特随流人入蜀,初至剑阁,看着万千险阻箕踞叹息:“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有刘禅这样的皇帝,还有什么国家不可以亡呢?
蜀先亡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三国文化:空城计为什么总能让人上当
- 下一篇:揭秘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又去了哪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