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三国历史

三国历史

历史上的刘备之二:蛰伏时期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7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二)蛰伏时期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逃往荆州。刘表以上宾礼节接待他,派他屯驻新野,防御曹操。从这时起,刘备在荆州呆了十年之久。荆州靠近中原,政治比较稳定。北方士大夫到这里避难的很多,而荆州牧刘表徒有虚名,缺乏实际才干,既不能利用曹操和袁绍父子作战的机会袭取许都,又不能收用荆州土著和侨居的许多人才。所以当刘备来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本人认识深切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没有优秀的参谋人员,所以对访求人才,十分注意。当时襄阳有一个名士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刘备向他咨询天下大事。司马徽自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而极力夸奖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和“凤雏”的庞统是“识时务之俊杰”。

不久,另一个名士徐庶也向刘备称述诸葛亮好比潜伏人间的卧龙。两个人不约而同的介绍,自然引起了刘备的深切关注。他立即对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自从跟随刘备以后,极为刘备所器重。他这样称赞诸葛亮的才能与风格,怎能不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向往呢?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的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也落了空,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

寒暄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密谈,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在答语中,先用曹操打败袁绍的事例,说明只要措置得当,弱者也可以变强。然后指出现在曹操强大,一时难同他死打硬拼。江东的孙权也无隙可击,只能利用孙权,共同对付曹操。接着,诸葛亮又指出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凡庸之辈,难以守住基业。他们手下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择明主。诸葛亮肯定了刘备具有“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及“思贤如渴”等优点,同时提出今日之计,应先取荆、益,再图取曹操的战略部署。

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于是两个人情好日密。可是关羽、张飞不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会有多么大的本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毕竟对刘备是极其信服的,见刘备说出这种话,自然也就不再提出异议了。

“三顾茅庐”近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一提到这事,人们就极推崇诸葛亮的才智和预见;对于刘备的屈身下士虽然也普加赞扬,但认识程度尚嫌不足。实际上,象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却累世难现,象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