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唐朝曾显赫一时“官二代”为何结局各不相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7月2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官二代”问题并非始自今天,可以说由来已久。唐代贵族后代中有卓荦不凡之士,也有猥琐平庸、为非作歹之徒。为什么同样生在崇尚诗书礼乐的贵族之家,日日锦衣玉食,最后走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之所以如此,我觉得首先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政治因素等有关系
  “官二代”是相对于“富二代”和“贫二代”的又一个网络新词。其实,“官二代”问题并非始自今天,可以说由来已久。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尤为严重,我们在史书中最常见到的,便是官员后代打着老子的旗号升官发财、纵情声色、欺男霸女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官二代”的身上,但追根溯源却或多或少与官员本人有关。一些人混迹官场多年,沾染了一身坏习气,这肯定会对他们的后代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官员,他们几代都可谓是贵族,官居显赫,清正廉洁,但是后代子孙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家族蒙羞。这种现象既让人义愤填膺,又让人唏嘘感叹。
  唐朝三百年,曾经出现过几百位将相(指宰相、三师、三公以及两唐书所列的地位崇高、品级在六部尚书以上的武将),他们叱咤一时,一度成为左右唐朝命运的关键因素,称得上世代簪缨的贵族之家,处庙堂之上,左右朝政。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这些贵族的后代们也都先后步入仕途,取得大小不同的各种官职,成为惹人注目的政坛现象。那么,这些贵族后代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仕途的呢?他们在政坛的表现又是怎样,最后的命运又如何?
  李德裕:唐代贵族后代中的旗帜
  在唐代政坛的贵族后代中,有一部分人特别引人关注,他们奋发有为,凭借顽强的努力和强大的实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取得了无愧先人的成就。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应属唐朝后期的李德裕。
  李德裕是唐文宗、武宗朝宰相,是唐武宗最为倚重的大臣。李德裕的父亲是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皇权不振,唐德宗时期曾力图矫正,结果反叛频起,最后只得姑息容忍。宪宗上台后,决心改变现状,重振唐朝雄风。李吉甫一向主张加强中央权力,反对分裂割据,于是受到宪宗重用,先后两次被任命为宰相,成功地辅助宪宗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过分膨胀。
  李德裕步入仕途是在27岁那年,当时靠着父亲的荫庇,被授予了一个校书郎的小官。但李德裕能够位极人臣,则主要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据历史记载,李德裕少年时代,就“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和《左氏春秋》”,“年才及冠”,已经“志业大成”。李德裕写得一手好文章,唐穆宗时期,“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长庆年间,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此前浙西曾发生过兵乱,其时“军旅浸骄,财用殚竭”,李德裕到任后,“俭于自奉,留州所得,尽以赡军,虽施与不丰,将卒无怨”。如此两年之后,军事力量就恢复了。可以说,正是自己非凡的能力和突出的政绩,使李德裕最终脱颖而出,登上相位。
  而为相之后的李德裕,其所表现出的才干和魄力更是庸碌之徒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李德裕第一次为相在唐文宗大和年间,仅一年多便被排挤出局。文宗去世后,唐武宗登基称帝。武宗对李德裕一向非常赏识,迅即提拔他为当朝宰相。武宗上台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其先祖唐宪宗一样,都是藩镇割据。当时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去世,其侄刘稹不经朝廷同意就擅自掌握泽潞军政大权,企图通过“生米煮成熟饭”的方式迫使朝廷授予他节度使的官职。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如果开了这个先河,各个藩镇都来效仿的话,中央的威信也就消失殆尽了。因此,李德裕不顾部分朝臣的反对,力主讨伐。为了坚定唐武宗的讨伐决心,李德裕还向唐武宗表示:“如师出无功,臣请自当罪戾,请不累李绅、让夷等。”即愿意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承担失败的责任。这种为了国家利益置自己的个人利益于不顾的做法,不但在古代官场上极为罕见,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令人肃然起敬。当然,历史还是垂青李德裕的,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唐朝顺利平定了刘稹的反叛,加强了中央的权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本文摘自《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第4期,作者:岳纯之,原题:《唐朝“官二代”的不同结局》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