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茶业发展成熟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8月0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茶业在唐代南方的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部门。茶业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唐代已发展成熟。我国是茶的故乡,现今世界产茶国家的茶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入,加以改进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栽培茶树早在商代就已开始,到了汉代,茶叶已发展为商品,巴蜀是当时全国茶业中心,饮茶之风在四川也已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茶业获得显著发展,但在北方茶业尚属少见。
  饮茶的风行,促成茶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南方茶叶大批运往北方。茶叶需要量的增加,势必会促进茶业的发展。除了野生的茶树外,还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代茶叶产生大大增加,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十五个省区(当时是50个州郡),其地理位置多为气候温湿的秦岭、淮河以南,这些地区的许多丘陵和山坡上都种植了茶树。历史记载,“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江淮人家也“什二三以茶为业”。除了农民自己种植的茶园外,地主和官府也经营茶园,《元和郡县志》卷25载:“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由此可见当时有些茶园规模很大。唐代制茶业也已相当发达。当时的茶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4类。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已出现名茶22种。
  随着茶业的发展成熟,茶树栽培技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四时纂要》里有较全面而翔实的记述,包括种植季节、茶园选择、播种方法、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和遮荫措施等。后世一些农书和茶书中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都未超出《四时纂要》所记述的内容,可见唐代茶树栽培技术对后世的影响。唐代茶业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正是在唐朝茶业兴盛的基础上,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问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茶树种子和栽培技术,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唐代的制茶方法
  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在《茶经》中作了详细说明,陆羽将茶的制作方法分为采、蒸、捣、拍、焙、穿、藏七个步骤。
  采茶。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间多云的阴天都不能采,一定要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牙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崖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蒸笼)中,甑又放在釜上,加水,蒸熟后取出即可。
  捣茶。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茶模下置襜布(襜是褶纹很细、表面光滑的绸),襜下放石承(受台),石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襜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分并未干燥,先置竹篓上干透。
  焙茶。团茶水分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需焙干以利收藏。晾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炽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主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陕西则缝合谷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陕西则以120片团茶为“上穿”,80片为“中穿”,50片为“小穿。
  藏茶。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号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出身贫寒,遭父母遗弃,幼时被竟陵西塔寺智积禅师收养。他幼年生活坎坷,但聪明好学,意志坚强。智积禅师好饮茶,陆羽自幼为他煮茶,自此对茶产生了兴趣。陆羽深受儒、禅、道思想影响,760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后,粗茶淡饭,潜心学问,著述甚丰,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
  唐代,南北统一,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也遍及北方。《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中唐以后,饮茶风气更是普遍,“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说明当时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饮茶风气也进一步传开。“茶道大行”,“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吐番地区也运入了汉族地区生产的各种名茶。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