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9年卢照邻去世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8月0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卢照邻(约635~约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诗人。他博才多学,善作文章,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曾任邓王府曲签、新都尉。后因病辞官,隐居太白山,吃丹药致使手足残废,著有《释疾文》、《五悲文》等。武则天曾聘为贤士。他在仕途上坎坷不得志,后又染“风痹症”,投颍水自杀而亡。曾在《释疾文》中云:高宗崇吏治,而已学于孔墨,武后崇尚刑法,而已晚年独钟于老庄。抒发其虽胸怀大志,却不能有所作为的遭遇。著有文集20卷,已佚。后人重辑其作成《幽忧子集》。他的诗多忧怨愁苦之作,还写了些揭露当时黑暗的歌行。他的代表作为《行路难》、《长安古意》,并被称为初唐巨制。
龙门石窟艺术达到高峰
龙门石窟在唐代,尤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造窟龛最多。唐代开凿的窟龛约占龙门石窟总数的十分之六。在龙门开窟造像之风中,王室及文武官吏起着主导作用,其他还有僧尼、行会、士庶、街坊以及新罗、康居、吐火罗等外国僧俗。唐代龙门石窟从规模上看有大洞、小洞、小龛三类,有700多个窟龛。这一时期,窟龛中造像题材扩大了,除北朝已有的释迦、弥勒、无量寿、观世音、三世佛之外,出现了卢舍那、大日如来、地藏像、优填王像、业道像、药师像、宝胜如来像、维卫佛、多臂菩萨、千手千眼观音和历代祖师像,同时还有刊造经文的人像。唐时西方净土崇拜大为流行,阿弥陀及救苦观音像几乎占去唐代造像总数的一半。唐代龙门石窟艺术在经过南北朝数百年发展之后,达到了成熟阶段。龙门窟龛的造像规模、题材、技巧,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可以说,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初年这一段时期,龙门的造像活动一直比较兴盛,是龙门石窟史上的第二个造像高潮。唐代的代表窟有潜溪寺、宾阳南北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这一时期龙门最富有成就的代表作是奉先寺大型群像的雕造,它是中国雕刻史上的高峰。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的佛教艺术植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地位。
李思训画山水
李思训(651~718),是唐朝宗室,擅长山水画。历武后、中宗,至玄宗李隆基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之职,所以也称大李将军。《旧唐书·李叔良传》记述:“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历代名画记》也称他“早以艺称于当时,一家五人,并善丹青。世咸重之,书画称一时之妙”。“思训子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官至太子中舍。创海图之妙。世上言山水者,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昭道虽不至将军,俗因其父呼之。”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继承展子虔、郑法士“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风格,使青绿山水趋于成熟。他们已能比较真实地描绘山川景色,并能通过致密的刻画,构拟动人的意境。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
- 下一篇:公元687年 孙过庭写《书谱》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