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李吉甫遍成《元和郡县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8月0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编成了《元和郡县图志》,全书从京兆府到陇石道,共写了47镇,在介绍每个镇前都附有一幅图。但大约在南宋时,志存而图失,所以也有人称此书作《元和郡县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方志名著,同时也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总志,保存了唐代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此书继承发展了汉、魏以来的地理志、图志和图经的编撰方法,叙述有章有法,内容翔实可信,后世认为此志“体例最善”。以后历代各种志书都以此志为范本,所以此书也可称是划时代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原有志40卷,目录2卷,共42卷,今传本缺6卷,仅存34卷。唐代自贞观以来把全国分为10道,此书就以道分卷,道以下是府州,分别叙述了治所、沿革、户额、贡赋等内容。重点叙述了各地的山川河流、形势险要、农田水利等。全书共记载河流550多条,湖泊130多个。李吉甫在书中对节度使控制的府州,都标明该地归某某节度使管辖和该书度使管辖的范围,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削弱藩镇势力,维护全国统一的目的。此书还记述了各府州的户口资料,更值得令人重视的是书中列举了开元和元和年间的户额,不仅反映出了唐代户口分布情况,而且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分布的变化。
韩愈以文为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昌黎韩愈。中唐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韩愈写过不少现实意义较强的诗作,“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韩诗的另一特别,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既产生了许多佳作,也出现了一些败笔。但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一扫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并驾齐驱的“韩孟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佛像造像在四川盛极
四川石窟艺术,从东汉就已萌芽,在南北朝至隋唐两宋进入繁荣时期。隋大业五年凿就的石窟造像,应是隋代造像艺术高水平的代表作,是继之而来的灿烂的唐代石窟艺术的前奏。四川的造像活动从武德二年至光化二年,在整个唐王朝统治时崐期一直呈现繁荣景象。唐武德至天宝年间(618~756),造像活动在四川遍地开花,每一处少则数龛,多则数十龛以至数百龛。题材内容以佛集会说法为主,其次是七佛、千佛、弥勒佛等,也出现了佛涅槃、净土变和千手观音,造像有较显著的特色。开元时期佛、道诸神的造型,龛窟装饰和雕刻技法的演变,已形成鲜明崐的唐风,在艺术上进入高峰时期。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哀帝天祜年间(756~906),四川石窟唐代造像活动进入后期。唐后期造像地区由北向南推移。大历至咸通年间,继开元之后涌现了造像活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不少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在唐代近三百年的造像活动中,四川石窟艺术发展到千枝竞秀、万葩争荣的极盛时期。
【来源:作者原创】
- 上一篇: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 下一篇:公元808年宪宗策试种牛李党祸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