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遗产遗址

遗产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6月0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郑国原封在陕西华县,郑桓公在周王朝为卿,他看到西周形势危急,便将自己的家眷、奴隶和财富、商人迁到比较安全的郐国和虢国之间,并借机灭掉了郐国,在此开始兴建城邑。他的儿子郑武公继位后又灭了虢国。公元前769年,平王东迁,郑国随之,正式定都新郑,并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韩哀侯灭郑,迁都于此。从郑武公建都到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

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县城关双洎河和黄水河汇合处,环于县城,城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平面略似牛角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城垣均用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16米,残高10米左右,墙基宽40~60米。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周长约19公里。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俗称“分金岭”,把城池分为西城和东城两部分。西城,北墙西起双洎河东岸,东至竹园村北,长约2.4公里,除有几个缺口处,全部保留在地面上。东墙北头与北墙东端相接,南到前端湾村南,长约43公里,大部分墙基埋入地下。南墙和西墙有一部分未找到,在北墙中部和隔墙北段发现有路基和城门遗迹。东城,北墙西起竹园村北,东至边家村西、长约2.4公里,除有几个缺口处,全部保留在地面上。东墙北头与北墙东端相接,南到前端湾村南,长约4.3公里,大部分墙基埋入地下。南墙和西墙有一部分未找到,在北墙中部和隔墙北段发现有路基和城门遗址。东城,北墙西起竹园村北,东至边家村西,长约5.l公里,北段(裴大户寨西侧)发现古路基和城门遗迹。南墙东起双龙寨,西到前端湾村南,长约2.9公里。除南墙部分墙基埋于地面下外,北墙和东墙大都遗留在地面以上,保存较好。

在西城内西北部有一小城,为宫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发现建筑遗迹,为郑韩两国的宫殿区。宫城西部有一个高约8米的夯士台基,俗称“梳妆台”,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0米,台上有陶井圈构成的水井和陶排水管道。该建筑遗存始筑于春秋,战国时继续利用。宫城西北部(阁老坟村北)发掘出一座长方竖井形地下室,南北长8.9米,东西宽2.9米,口部四周有柱洞,室内东南角有台阶走道可下人室内,室内并列有5眼用预制的陶井圈套叠而成的井,深2米,室内和井中出土有牛、羊、猪、鸡残骨和陶器,有些陶器口还刻有“吏”、“私官”和“啬夫”等字和鱼、货币等纹饰,这是韩国用于宫廷祭祀和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处储藏肉类食品的地下建筑。

在东城内还发现有一座小城,位于东城西南部的仓城村一带,也是用土夯筑而成。墙基较窄,也不太高,是储藏物资的仓库一石仓城。据《左传》记载,郑的城门有许多,如:闺门、时门、皇门、仓门、纯门等。城门的命名各有所讲,南门外有一条通往周皇邑的大道,叫做“皇门”。面对石仓城的城门,叫做“仓门”等。

郑韩故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其中较著名的于工作坊3处、窖藏1处,贵族墓地2处。

铸铜遗址在郑韩故城东城东部(小吴楼村北),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出土有溶铜炉、鼓风管、铜炼渣和铸造镢、铲、镰、锛、凿等生产工具的陶范。当年郑国生产的铜刀与宋国的斤(斧)、鲁国的削(小刀)和吴越的剑并称于世。

铸铁遗址在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部(仓城村南),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有溶炉、烘范窑和大量的包括铸造铁镢、铲、镰、锛、凿、削、刀、剑、联、镞铤和带钩等10余种,还有陶外范和范芯。可知战国时期韩国的冶铁业相当发达,己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制工具和兵器。

制骨遗址在郑韩故城东城内偏北部(张龙庄南),面积为7000余平方米,出土一批带有锯痕的牛、猪骨废料和加工鹿角。还有骨簪、骨锥、骨匕、骨饼、骨珠、骨环、骨镞和骨雕动物等成器和半成品,还有砺石和铜刀等加工工具。

窖藏兵器在郑韩故城东城内东南部。1971年11月出士一批铜兵器,计有戈、矛和剑等l80多件,其中170余件有铭文。这批兵器是韩襄王二年至韩安王八年(公元前310~前231年)时期遗物。

贵族墓地在城内发现两处,一处位于西城内东南部(今县城内南街李家楼一带),1923年出土春秋青铜器和玉器700多件,这就是有名的新郑彝器;近年来,在李家楼周围,还发现有一批春秋墓,均有棺椁、随葬青铜器、玉器和蚌器等。另一处位于东城内西南部(今后端湾村北),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发现春秋墓葬300多座,随葬有相当数量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以及精致的玉器、玛瑙器、水晶器和骨器,还有车马坑等。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