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杨朔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06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瑨,字莹叔。当代著名作家。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其父杨清泉为清末秀才。在家庭影响下,杨朔自幼勤奋好学,6岁被送进私塾附读,7岁进志成小学(七年制)。小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无法继续升学。于1927年随舅父去哈尔滨,在英商太古洋行当办事员,同时在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并在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过旧体诗。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会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坦克”,就象“从胸口碾过”,“心都碾碎了”。于苦闷中贪婪的阅读《铁流》、《毁灭》等进步书籍,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春风”“透进精神里了”。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的选择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刊载于《大同日报》副刊。不久被日军新闻机关检查勒令停载。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间筹办“北燕”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七•七”事变后,依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九月去武汉,与友人合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后辗转到广州。其间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之夜》。
1939年,杨朔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在八路军总部作文化宣传工作,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先后创作了《征尘》、《火并》、《铁骑兵》等一些反映抗日斗争、歌颂英雄的通讯报道。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均被收集到1949年出版的小说集《月黑夜》里。
1942年春,杨朔回到延安,在延安抗日协会工作。后进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发表了《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的短篇小说。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矿工对日寇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46年转入晋察冀野战军,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兼某师政治部的领导工作,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过清风店、石家庄和平津战役,创作了十余篇短篇小说和《北线》、《望南山》两部中长篇小说。1949年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部长。1950年7月创作了反映铁道X战斗的中篇小说《锦绣河山》。同年10月赴朝鲜前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部工作,此期所写的通讯报道大多被收入《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两个集子。还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回国后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先后到过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写出了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西北路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和通讯。1956年后从事外事工作,曾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多次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和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中创作了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面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折磨,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
杨朔一生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创作。建国前,其散文大多为“实录”,报告性较强;建国后,其散文创作越来越讲究整体构思,抒情性逐渐加强。1956年起创作的《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皆感情浓郁,构思精巧,语言清新、绚丽、凝练,形成了以浓郁的诗意为主要特色的风格,成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家。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杨朔短篇选》、再版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了《杨朔短篇小说集》。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