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史百科

文史百科

各朝代敦煌年表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7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西漢
  西元前一三九年至西元前一二六年,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張騫、甘父首使西域,經大宛(今費爾幹納)、康居(今撒馬爾罕)至阿姆河上游。
  西元前一二一年,武帝元狩二年,河西戰役,霍去病二襲祁連,渾邪殺休屠來漢,設武威、酒泉二郡。
  西元一一九年,武帝元狩四年,張騫二出西域,至烏孫赤穀城(今伊塞克湖西南),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
  西元前一一一年或稍晚,分武威、酒泉地,更值為張掖、敦煌。
  西元前二年,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經。
   
  東漢
  西元六十七年,明帝永平十年,中天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至洛(一說明帝遣蔡愔迎之),敕建白馬寺。二僧譯四十二章經。此為中土佛教譯經建寺之始。
  西元一七零年,靈帝建寧三年,建大安寺。
  西元一九三年,獻帝初平四年,笮融建寺於廣陵。
   
  三國(魏)
  西元二二九年,武昌建慧定寺。
  西元二三八年,蘇州建通玄寺。
  正始中,竺法護出家,人稱“敦煌菩薩”。
  西元二四一年,金陵建保寧寺。
  西元二四二年,建業建建初寺。
  西元二四九年至二五六年,嘉平中,敦煌太守皇甫隆“教做耬犁,又教衍溉”。
  西元二六零年,甘露五年,朱士行求法,西行出塞至於闐。
   
  西晉
  武帝時,竺法護隨師西行求法。其徒竺法乘後隨其在長安、敦煌譯經。
  西元二七五年,河倉城建成,即今大方盤城。
  西元三一二年,金陵建甘露寺。
  西元三一四年,長河建蓮花寺。
  西元三一六年,建康建禪林寺。
  西元三一七年,建康建白馬寺。
   
  東晉
  西元三四零年,廬山建歸宗寺。
  西元三四四年,建康建延業寺。
  西元三四七年,剡州石城山建隱嶽寺。
  西元三四八年,金陵建莊嚴寺。
  西元三九九年,安帝隆安三年,法顯出敦煌,度流沙,經鄯善、於闐,越蔥嶺後,入北天竺、中天竺。停六年返程,取道海路,另辟一徑。是為中土西行求法第一個到達印度且成功攜經而返的人。
   
  十六國
  (西元三一三年至三七六年,前涼張氏,漢族。西元三七六年至三八七年,前秦苻氏,氐族。西元三八七年至四零零年,後涼呂氏,氐族。西元四零零年至四二零年,西涼李氏,漢族。西元四二一年至四四二年,北涼沮渠氏,匈奴族。)
  西元三四五年,前涼太元二十二年,張駿在敦煌設沙洲,領敦煌、晉昌、高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
  西元三四五年至三七六年,前涼沙洲刺史揚宣在州南修揚開渠,長十五裏;又在州東修北府渠,長四十五裏。敦煌太守陰澹在州西南修陰安渠,長七裏。
  西元三六六年,前秦建元二年,樂傅、法良于莫高窟始鑿崖造龕(依西元六九八年,武周聖曆元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說)。一說莫高窟創於東晉永和九年或前涼永樂八年(即西元三五三年)。
  西元三八五年,前秦建元末,苻堅“徙江漢之人萬余戶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疇不辟者,亦徙七千戶”。
  西元三八七年至四零零年間,後涼敦煌太守孟敏在州南修孟受渠,長二十裏。
  西元三九五年,後涼麟嘉七年內亂,“武威、張掖已東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
  西元四零零年至四二零年間,西涼曇無讖由中印度經罽賓(今克什米爾)、龜茲(今新疆庫車)、鄯善(今新疆若羌)至敦煌,熟悉漢語。
  西元四零五年,西涼建初元年,李暠改都酒泉。
  西元四二零年,北涼滅西涼。
  西元四二一年,沮渠蒙遜再度攻破敦煌,屠城。
  西元四二三年,北涼沮渠蒙遜迎“聖人”曇無讖于姑臧(今武威)譯大般涅槃經等十一部經書,奠定大乘教在河西廣布的基礎。其後,罽賓高僧曇摩密多(法秀)在敦煌閑曠之地“建精舍,植柰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林,極為嚴靜”。
   
  北魏
  西元四三九年,太延五年,北魏攻滅建都張掖的北涼,標誌北方的統一。繼而北魏在河西、涼州、敦煌設鎮。敦煌鎮都大將轄昌西戍、樂涫戍、酒泉軍、張掖軍。
  西元四四零年,太延六年,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
  五世紀四十年代,北魏連向鄯善、焉耆、龜茲用兵,俱獲勝,絲路南道打通。
  西元四四二年,北涼沮渠氏余部撤出敦煌,敦煌旋即被李暠之孫李寶佔據。李寶遣其弟為使去平城要求內附。北魏封李寶為沙洲牧、敦煌公。
  西元四四四年,北魏召李寶往平城,敦煌置於北魏治下。
  西元四四六年,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道士寇謙之、崔浩策劃下大規模滅佛。
  五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柔然稱霸西域,北魏勢力後退。河西敦煌在柔然、吐穀渾的夾持下屢被寇逼。
  西元四五二年,文成帝繼位,初複佛法。
  西元四七四年,孝文帝延興四年,朝中屢議棄敦煌,不從。
  五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車興起,與北魏呼應,擊破樓蘭。
  西元四八五年,太和九年,穆亮任敦煌鎮守大將,“政尚寬簡,賑恤窮乏”。
  西元四九四年至四九五年,孝文帝移都洛陽,西域胡僧到洛陽者多達三千,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佛教進入興盛時期。
  西元五一八年至西元五二二年,敦煌人宋雲西取道青海遠赴天竺。
  西元五二四年,正光元年八月,孝明帝下詔:敦煌郡改名瓜洲。
  西元五二七年,孝昌三年,崇信佛教的明元帝四世孫元榮出任瓜洲刺史。元榮大興佛事,莫高窟始有成批洞窟修建。今編號二四六、二四八、四三一、四三五、四三七窟或為元榮所開。開窟活動延及西魏大統十年,即西元五四四年。
   
  西魏
  西元五三四年,北魏武帝奔長安,高歡另立孝敬帝,史稱東魏。
  西元五三五年,宇文泰鴆殺孝武帝,另立文帝,史稱西魏,控制敦煌。
   
  北周
  西元五五七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覺廢魏自立,建北周,是為閔帝。
  西元五七二年,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殺宇文護,親掌政權,是為武帝。
  西元五七四年,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詔廢佛滅法,將關、隴、梁、益、荊、襄地區幾百年來僧侶地主的寺宇、土地、銅像、資產全部沒收,把數達百萬的僧侶、僧袛戶、僧圖戶編為均田戶。
  西元五七七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又取淮南。武帝誓“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
  西元五七八年,武帝猝然去世,志未酬,但已打開全國統一局面。
   
  隋
  隋文帝與獨孤後佞佛,奉佛教為國教,制訂了保護佛教的法律條文,凡破壞佛像者以“不道論”或“惡逆論”。
  西元五八九年,開皇九年,隋滅陳,敦煌畫塑始有內地風格。
  西元五九四年,開皇十四年,隋文帝命翻經所沙門法經等人撰大隋眾經目錄七卷。
  仁壽年間,隋文帝遣中使至瓜洲崇教寺即莫高窟建舍利塔。
  隋煬帝為晉王時,受戒為總持菩薩;帶兵統一江南後,命軍隊押運經像往長安,計有“寶台四藏,將十萬軸,因發弘事,永事弘通。”
  西元六零七年,大業三年,改瓜洲為敦煌郡。
  西元六零八年,大業四年,日本至德太子第二次遣小野妹子為使赴隋,特選僧旻、請安、慧隱、廣齊等同往。隋煬帝命鴻臚寺四方館接待,並召悟真寺高僧淨業等人入館教授佛法。
  西元六零九年,大業五年,隋煬帝西巡,於河西盛會西域二十七國首長。
  西元六一三年,大業九年,鑿二八二號窟,現存隋代洞窟九十四個。
  初唐
  (西元六一八年至西元七零五年為初唐,即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周神龍元年。)
  西元六一七年,隋末大業十三年,李軌在武威郡舉兵自稱涼王,據河西五郡之地。
  西元六一九年,武德二年,唐高宗利用河西粟特商人安氏的勢力滅李軌,收河西,仍循隋朝舊制于敦煌置瓜洲。
  西元六二零年,武德三年,瓜洲刺史賀拔行威執驃騎將軍達奚暠舉兵反唐,又割據敦煌兩年。
  西元六二二年,武德五年五月,瓜洲土豪王幹斬賀拔行威歸唐,敦煌改沙洲。
  西元六二三年六月,沙洲人張護、李通反;七月,殺瓜洲總管賀若懷廣,擁立別駕竇伏明為城主;九月,竇伏明以城降唐。
  西元六二七年,貞觀元年,玄奘偷渡玉門關西遊取經。
  西元六四零年,貞觀十四年,唐解決高昌問題,打通絲綢之路。
  西元六四二年,貞觀十六年,有律師道弘、翟玄邁等人鑿殿堂式第二二零窟。
  西元六四四年,貞觀十八年,玄奘從印度回國,道經沙洲。唐太宗令敦煌官司出迎於流沙。
  西元六四九年,貞觀二十三年,玄奘奉召譯佛說天請問經。
  唐高宗顯慶年間先後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和龜茲大將羯獵顛叛亂,於龜茲舊地置安西都護府,領安西四鎮。
  西元六九二年,長壽元年,武則天第三次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再次複置安西四鎮,即龜茲、於闐、疏勒、碎葉。
  西元六九零年至七零五年,莫高窟發展到空前規模,“計窟室一千餘龕”,建靈圖、大雲、開元、龍興四寺。
  西元六九五年,武周延載二年,僧靈隱、居士陰祖等造第九十六號窟三十米高的北大佛。
   
  盛唐
  (公元七零五年至公元七八一年,即唐中宗至唐德宗建中二年为盛唐。)
  西元七一零年,景雲元年,唐為防吐蕃紛擾,置河西節度使,總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防務。
  西元七零五年,唐中宗神龍元年於沙洲內置豆盧軍。
  西元七二一年,開元九年,處諺、馬思忠塑一三零窟彌勒,是為南大佛。
  西元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吐蕃攻陷敦煌東側之沙洲。
  西元七四六年,天寶五年,樂廷環任晉昌都督,其夫人馬氏與女十一娘禮佛,入畫第一三零窟甬道南壁壁畫中。
  西元七五五年至西元七六三年,安史之亂,中原遭劫,叛亂未波及敦煌;敦煌論師曇曠等避亂返回,帶來內地流行的變相粉本和佛經變文。
  西元七六三年,廣德元年,吐蕃犯關,一度攻進長安。
  西元七六三年之後,吐蕃乘唐軍東調平安史之亂未歸而隴西空虛大舉進攻,,克大震關,陷隴右;沿祁連西進,占涼甘肅瓜各州。閻朝領沙洲民眾保敦煌,十年後“糧械皆絕”,立城下之盟,城池交由吐蕃接管。
  西元七七六年,大曆十年,抗蕃鬥爭中建成的第一四八窟出現報恩經變題材,以須闍提供親事激勵將士為父母之邦獻身。
  西元七七六年至西元七八一年,大曆十一年至建中二年,塑榆林窟第二十五窟(依段文傑說)。
   
  中唐吐蕃時期
  (西元七八一年至西元八四八年,即吐蕃佔領期,為敦煌之中唐時代。)
  西元七八一年,唐德宗建中二年,沙洲被迫定城下之盟,自吐蕃接管的“番和之日”起,敦煌易幟。自此,河西走廊全部落入吐蕃手中。此後,吐蕃在十三鄉推行部落制度‘用敦煌豪門世家為部落使;“置毒靴中”暗殺閻朝;鎮壓反抗;收盡民間鐵器,以致影響農業生產。
  西元七八六年,黑衣大食國王訶倫東侵,吐蕃軍隊在河西、安西、北庭各族人民支援下,擊退來犯之敵。
  西元八三二年至西元八三四年,沙洲釋門都教授洪辯開第三六五窟,有吳僧統碑。
  西元八三九年,開成四年,陰嘉政開第二十三窟,有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龕功德記。
  西元八四零年,回鶻二分,其一遷今新疆,其一南下甘州。
  西元八四二年,吐蕃達磨贊普死,無子,內部分裂。論恐熱殺大相尚思羅自稱國相,鄯善節度使尚婢婢不服,大戰,論恐熱勝。吐蕃衰弱。
  中唐吐蕃據敦煌時期,由於可黎可足贊普等吐蕃統治者篤信佛教,建報恩寺、安國寺等十九所寺庵,並免於西元八四一年至西元八四五年的會昌法難。
   
  附:
  一、     吳僧統碑中言:“複遇人經虎噬,地沒於蕃,元戎從城下之盟,士卒屈死休之勢,桑田一變,葵藿變心”。
  二、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龕功德記:“壟上痛聞豺叫,梟聲未殄,路絕河西,燕向幕巢,人傾海外。”又言:“豈圖恩移舊日,長辭萬代之君”。
  三、新唐書吐蕃傳:“每歲時祀父祖,衣中國之服,號慟而藏之。”又言:“問天子安否,兵來何日”。
   
  晚唐歸義軍張氏政權
  (西元八四八年至西元九零七年,即張議潮歸義軍政權時期,為晚唐。實際延至唐亡後,約九一四年為曹議金曹氏政權取代,此時中原已是五代時期。)
      西元八四八年,張議潮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瓜、沙二州,克甘、肅,收伊、西。
  西元八五一年,大中五年,張議潮十路使節之一繞道今包頭附近天德軍而至長安。唐廷即以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兼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觀察使,後改號歸義軍節度使。
  西元八六一年,咸通三年,張議潮率軍攻拔涼州,將吐蕃勢力盡驅出河西。
  西元八六六年,咸通七年,張議潮所部回鶻僕固俊克北庭、輪台等城。古絲路北道於百年後又通。
  西元八六七年,咸通八年,張議潮入唐任右神武將軍,封萬戶侯,實為人質。議潮用其侄張淮深(張議潭子)為沙洲刺史、歸義軍留後。
  西元八七二年,咸通十三年,張議潮去世,沙洲局面動盪。
  西元八九零年,大順元年,張議潮子張淮鼎政變,致張淮深、夫人及六子滿門殞斃。後張淮鼎去世,托幼子承奉于沙洲望族索勳(張議潮女婿)。
  西元八九二年,景福元年,索勳自任歸義軍節度使,得到唐朝承認。
  西元八九二年至西元八九三年,開一九六號窟,即何法師窟。
  西元八九四年,乾甯元年,張議潮第十四女張氏(李明振妻)計誅索勳,立張淮鼎子張承奉。
  西元九零零年,光化三年,唐王朝下詔承認張承奉接任節度使。
  西元九零三年,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與甘州回鶻三戰,二勝後大敗。與回鶻可汗父子相稱。
  西元九一一年,西漢金山國降格為敦煌國,只剩瓜洲一隅,不復統有河西。
  西元九一四年,後梁乾化四年,張承奉死後曹仁貴(即曹議金)取代,進入歸義軍第二時期。
  五代歸義軍曹氏政權
  西元九一四年,曹議金被沙洲人推舉掌權,襲張承奉舊稱,尊回鶻可汗為父大王,自去帝號,奉中原王朝正朔,轄地只瓜沙二州、紫亭、懸泉、雍歸、新城、石城、長樂六鎮。
  西元九二四年,同光二年五月,後唐正式授以檢校司空守沙洲刺史歸義軍節度使名銜。
  西元九三五年,曹議金死,曹元德即位。與甘州回鶻可汗兄弟相稱,地位提高。
  西元九四零年,曹元深即位。
  西元九四四年,曹元忠即位,達到極盛。
   
  北宋歸義軍曹氏政權
  西元九六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滅後周,建北宋。
  西元九七三年,開寶六年,宋封曹議金子曹元忠為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
  西元九七四年,天寶七年,曹元忠死,詔贈“敦煌郡王”。
  十一世紀,西夏崛起,蠶食河西,威脅曹氏政權。
  西元一零零二年,曹宗壽逼其叔曹延路、曹延端自殺。八月,宋廷以曹賢順為都指揮使。
  西元一零二八年,西夏攻佔甘涼二州。
  西元一零三六年,西夏先後攻佔肅瓜沙三州,全占河西。歸義軍自張議潮起義開始統治敦煌一百八十八年(西元八四八年至西元一零三六年)的歷史遂告終。
   
  西夏
  西元一零二八年,黨項元昊攻取甘州(張掖)後東進。
  西元一零三二年,元昊攻佔涼州(武威)。
  西元一零三五年,元昊又攻佔吐蕃青唐(西寧)星嶺(在西寧北山)諸城,轉戰北上。
  西元一零三六年,陷瓜(安西)沙(敦煌)肅(酒泉)三州。
  西元一零五二年,皇皇祐年間,西夏嚴密控制沙洲,斷絕曹賢順等曹氏後人和原控制沙洲的回鶻勢力與北宋的聯繫。
  西元一二二七年,蒙古軍陷沙洲,不久西夏滅亡。
  蒙古、元
  西元一二二七年三月,成吉思汗鐵騎強攻沙州,六月西夏亡。
  西元一二四六年,八思巴出任忽必烈國師,喇嘛教得勢,密宗盛行于敦煌。
  西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馬可波羅遊經河西。
  西元一二七九年,南宋滅亡。
  十四世紀初,瓜、沙二州屯糧二萬五千擔。
  西元一三二七年,北元宣光二年,時明洪武五年,蒙古結束對敦煌一百四十五年的統治。
   
  明、清
  西元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征西將軍馮勝出西道取甘肅,攻蘭州、西涼、永昌和瓜沙二州,全勝。敦煌轉為明守。不久,吐魯番進逼,“關西七尉”內遷。
  西元一五一六年,明正德十一年,徙沙州於肅州境內,劃關而守。
  西元一五二四年,嘉靖三年,更閉嘉峪關,莫高窟孤懸關外,無人管理,“佛像屢遭毀壞,龕亦為沙所埋”。
  西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起義,致明亡。清軍入關,定都北京。
  西元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平準噶爾部,經營西北,大量招民河西屯糧。
  西元一七二五年,雍正三年,重置敦煌縣,莫高窟復蘇。
  同治年間,敦煌回民白彥虎起義,盡毀莫高窟走廊,上層諸窟遂不可登,終使之免於清末民初破壞。
  光緒、宣統年間,道士王元籙盜賣遺書、鑿穿各窟。
  西元一八七九年,匈牙利地質調查所所長拉喬斯•洛克齊參加賽琴尼伯爵探險隊至敦煌莫高窟;同年俄國動物學家尼古拉•普爾熱瓦斯基至敦煌。
  西元一九零零年五月,藏經洞被道士王元籙發現,並以其中水月觀音數卷贈縣長汪粟庵,汪又轉其中部分於甘肅學正、金石學家葉昌熾,葉判其為唐物,諫運省城保管,藩台衙門不聽。
  西元一九零二年,日本佛教淨土真宗西本願寺第十二代教主大谷光瑞組織日本第一支中亞探險隊,進入我國新疆,其成員有渡邊哲信、堀賢雄、本多惠隆、井上弘國。
  西元一九零三年,大穀光瑞自喀什回日本奔父喪,探險隊成員到葉爾羌(今莎車)、塔什庫爾幹、於闐、庫車、庫爾勒、焉耆、吐魯番、烏魯木齊和河西,盜剝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許多壁畫。
  西元一九零五年,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切夫在黑城(即哈拉浩特,西夏黑山威福軍司,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三十裏)盜掘後,于十月至敦煌,以六包日用品為餌騙換手寫本兩大包。
  西元一九零六年,法國漢學家沙畹高足保羅•伯希和組織遠征隊來華,成員有負責測繪的路易•瓦蘭博士和攝影師查理斯•努艾特。八月至喀什。六周後至庫車,先後在吐木休克、庫車等地發掘八個月,發現“早期庫車文字”。
  西元一九零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自古樓蘭遺址出發,沿羅布泊南絲路古道,穿越庫姆塔格沙漠,經陽關,於三月十六日至敦煌。五月二十一日,再到莫高窟,以四十塊馬蹄銀騙購神幡繪畫五桶,文書廿四箱。此批經卷繪畫後藏於倫敦英國博物館。
  西元一九零八年三月,伯希和一行至敦煌,以五百兩白銀騙購六千餘件精品;俄國人科茲洛夫率考察隊至額濟納旗東的黑城,搞走大批手稿、印本、錢幣、佛教法物;日本大谷光瑞組織第二個探險隊,成員有十七歲的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六月自北京出發經庫車(今烏蘭巴托)于十月達古城(奇台縣)、吉木薩爾,後分道考察塔克拉瑪幹沙漠周圍的絲路南北道沿途重鎮。
  西元一九零九年,伯希和在回國前曾將已經運至河內的敦煌遺書中部分帶至北京裝裱。七月間,羅振玉在蘇州胡同得見。伯希和又將一些照片複製品送給蔣斧、羅振玉,並在六國飯店展覽文物。清廷電令敦煌地方封存洞內古物,嚴禁外運。十月間,伯希和回到法國,交敦煌文書予法國國立圖書館寫本部;交繪畫秀帛工藝品予吉美博物館。同年,大谷光瑞決定派橘瑞超和英國隨從霍布斯來做第三次探險。
  西元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零年間,佛教藝術史專家鄂登堡在沙俄外交部資助下進入吐魯番、庫車,進行第一次探察,掠走不少古書。
  西元一九一零年,清廷令甘肅學台將洞中殘卷悉數運京,移存京師圖書館。運前,王道士藏掖多卷;途中,官吏多有竊劫;至京後,遭何振彝夥同其岳父李勝鐸及劉延琛、方宗謙等人截取。移藏京師圖書館時,卷數為八六九七號。十月,大谷光瑞第三探險隊至烏魯木齊,又在吐魯番發覺了阿斯塔納墓地,然後至樓蘭、庫車、喀什。
  西元一九一一年五月,大谷光瑞派吉川小一郎來華尋橘瑞超。
  西元一九一二年元月,吉川小一郎與橘瑞超在敦煌回合,滯留兩個月,自王元籙手中得到卷子經三百個。
  西元一九一四年二月,吉川小一郎自新疆回國途中又到敦煌,再次搞走百餘卷子。同年初,斯坦因再到敦煌,以五百兩白銀自王道士手中搞走五箱手稿,越六百卷;而後又至吐魯番,從柏孜克裏克千佛洞等處割去大量壁畫;又從阿斯塔納墓群乾屍身上割去許多絲綢。
  西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一五年間,鄂登堡再到敦煌搞走一批遺書,含大量漢文、回鶻文寫本,並有彩塑和絹布畫、紙畫。
  西元一九一五年,斯坦因取道喀什出國,以四十五頭駱駝載走織繡品一百五十萬,繪畫五百餘幅。
  西元一九二零年十一月,白俄軍士四百人越境,被當局拘于敦煌洞窟,汙損大批壁畫。
  西元一九二三年秋,由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蘭登•華爾納與賓夕法尼亞博物館霍勒斯•傑恩組成的第一支美國“遠征隊”到中國。九月四日,自西安出發,經蘭州、酒泉,於十一月十三日到黑城。十天后啟程往敦煌,途中傑恩凍傷返京。此後,華爾納以七十兩賄,剝走壁畫二十六方。
  西元一九二五年春,華爾納再至敦煌,在群眾與北大陳萬里先生監視下,華爾納無得而返。
  西元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京師圖書館敦煌遺書移交北平圖書館,總卷數增至九八七一號。
  西元一九三零年夏,福格博物館請斯坦因代替華爾納到敦煌劫寶,並迫使南京政府准其遊覽發掘。中國學界強烈抗議,斯坦因劫寶失敗,溜回印度。
  西元一九三六年,李勝鐸將所竊遺書賣給倭奴,數量約四百卷。
  西元一九四八年,大谷光瑞收藏在西本願寺倉庫中的遺書被發現。
  西元一九四九年,西本願寺遺書轉贈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