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样称呼百岁老人?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年龄用数字来表达是最直接的。但中国古人显然是极富浪漫情怀的,他们除了用数字来客观记录年龄之外,更是用一些极其形象,富于想象的词来描绘人在不同阶段的年龄。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 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 “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合在一起便是“甲子”。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但70岁在那时候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此外,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上古八大姓氏 有你家吗?
- 下一篇: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