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灯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石城灯彩这朵绚丽的山花,生长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石城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属客家人。从秦汉开始,客家先民们陆陆续续携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这偏远的穷乡僻壤。开垦荒地筑室定居。石城,古属楚越,巫风极盛,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经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
石城老表,世世代代对灯彩均有偏爱,究其原因,却与其方言土语以及色彩爱好有关。石城地方称男性为“丁”、石城方言“丁”和“灯”均是同音。故隐喻“灯”为“ 人丁兴旺”,“丁财两盛”的吉兆。另外一个原因是,灯彩色彩红彤亮堂,鲜艳华丽,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石城地域内的客家先民们,为了满足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内容和不同目的的不同心理需求,赋予石城传统灯彩丰富内涵,大致可分为:娱乐性灯彩、祝颂性灯彩、祈祷性灯彩和祭祀性灯彩四大类。各种不同形式的灯彩,适用与不同的目的和场合。
石城民间灯彩在石城在块土地上,经久不衰世代衍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石城的灯彩活动,已经渗透进了石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石城人民的生活,已经无法与灯彩活动相分离。石城这块地方,确实是月月有节,节节有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石城人民用最红火热闹的灯彩艺术形式,来隆重庆贺这盛大的节目。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到祖宗祠堂里迎灯接福守岁团年。大年初一,放铁铳敲锣打鼓送灯向祖宗拜年,村村堡堡家家户户接灯进福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丁财两盛。所以,石城境内自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龙灯、茶蓝灯、狮灯,蚌壳灯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城镇乡村,挨家逐户舞灯祝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最多的年份灯队达三百多支。这是石城灯彩活动的黄金季节。
二月花节,是石城民间结婚嫁女的最佳传统节日,许多人家张灯结彩嫁女还亲。
三月清明节,各村各房悬灯扎彩开祠祭祖。
四月禾苗节,青苗茁壮祈求丰年,儿童们成帮结伙,山炕垅段田间地头,每每可见川流不息的“秆龙灯”(既稻草龙)。
五月端午节,打醮祭祀放“河灯”,超度溺水亡灵。
六月尝新节,新谷登场喜庆丰收,新来酿酒猜拳行令,家家高挂“五谷灯”,迎接五谷神。
七月中元节,驱鬼避邪施放烟火,打发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蛇灯”“板桥灯”串村绕屋越垅过段,宛如流星逐月火龙腾空,气势磅礴煞是壮观。
八月中秋节,家家厅堂高挂“走马灯”、“嫦蛾奔月灯”。尝着月饼庆团圆。
九月重阳节,秋高气爽果飘香,合家老幼登高眺远,迎门高悬“花果灯”、“寿桃灯”。共祝老人增福增寿享晚年。
十月小阳春,风日回暖兰菊竟秀,各种花卉灯争奇斗俏,以遣冬闲。岁末年封蜡梅吐蕾,灯人竞技各显身手,各式彩灯千姿百态,准备迎接灯彩活动的又一个黄金季节。
石城灯彩艺人有段口头禅:解放以前自发舞灯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银幕,七十年代上荧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卫星。五十年代,《倒采茶》、《蚌壳舞》、《卖花线》、《采桑》、《跃进花灯》分别在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节目在赣州地区获奖。《三杯酒》在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后,又拍入舞台艺术片《群花争艳》中。七十年代,《喜庆公社丰收年》、《迎春花灯》、《莲乡新一代》等节目被搬上电视荧屏。八十年代,《熔炼》、〈迎灯接福〉在地、省音乐舞蹈比赛获奖后,又在我省“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炼》经江西省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大型石城民间灯彩《花灯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区汇演中囊括了五个一等奖,又在“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精彩演出,并应中央文化部邀请晋京献演,受到张庚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赞扬。九十年代,《打甑盖》、〈石城花灯〉等节目又在赣州地区获奖,同时,石城灯彩由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成多种专题艺术片,在中央以及各级电视台向海内外播放。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