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闽文化

闽文化

屏南、政和四平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隶属宁德市。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 15 代。

屏南四平戏一直保持唱白皆用“土官话”的传统,前自干唱,后白领帮腔的高腔传统,唱腔结构形式属曲牌体,常联缀演唱,旋律高亢激越,朴实流畅,间以滚唱、滚白、曲词通俗、行腔自由,发声以本嗓为主,假嗓交替,一唱众和。同时还保持着大量宋元杂剧的表演体制。

屏南四平戏保存原始的弋阳高腔特色,古朴传统的南戏表演风格,文本与表演的雅俗组合特征以及与×民俗关系密切之等显著特征。以前我国戏剧界专家均认为四平腔已在我国绝种消失,并被写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想不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却意外在屏南县被发现,一时轰动全国戏剧界,被视为四平腔的活文物。尤其是至今仍保存大批宋代南戏与明清传奇剧目的清代手抄古本。此外四平戏由于“错用乡语”以及随意性、即兴式“插科打诨”表演保存了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与科诨动作以及研究古音韵发声、古声腔唱法以及武打套路等都是极为难得活资料。

政和四平戏

杨源是福建省政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每到农历二月初九这天,村里总要在祭祖之后,上演三天的四平戏。这戏虽说在全国谈不上独一无二,但在其他地方确为罕见。

四平戏是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即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长乐、漳州、南靖等地。清中叶后,四平腔为徽调、婺剧等所吸收,成为常用腔调之一。而作为一个曾经独立的剧种,四平戏渐渐消失了,戏曲史的专家们也都认为它不复存在了。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却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的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甚是惊喜,把它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文物”。

四平戏是如何传入政和的,老人也记不清祖上是怎么说的了。只知道这里上演四平戏与他们的祖先张瑾有关,只知道他们的师傅是一位早殁的12岁少年张香国。张瑾排行第八,村民们都尊称他为“张八公”。张八公曾是唐末年间朝廷的一位武将,在平定黄巢起义中战死,被赐封“英节侯”,葬于政和县的铁山乡。正月初九是随张八公一同战死的一位郭姓副将的生日,八月初六是张八公的生日。每到此的前一天,杨源的村民要派人先到铁山祭扫张八公,从坟上采来青枝,挂在英节庙内戏台的左柱上,再于次日举行隆重的祭祖巡游仪式,唱上三天的四平戏,以祭奠和缅怀祖先。也只有在这时,才能看到四平戏的真正演出。

村上的人说,四平戏曲调活泼,早年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段,下田农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都爱边劳作边唱,加上句末有帮腔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人高唱众人应和的情景,那欢乐而富有情趣的场面可以让人回味许久。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人都时髦其他东西了,会唱的人少了,爱看的人也少了,演得自然就少。一位年已七旬的老者对我说起这事,感慨中透着几分无奈。为此我们担心四平戏会就此消失,可村里的人都说不会。几位酷爱四平戏的老艺人认为,只要有些经费,重新买些戏服,四平戏就会演得更好,爱看的人就会更多,四平戏就会有人继承和光大。他们盼望着有关部门给予一些扶持,使这个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