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未了的谜局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跨湖桥遗址最后毁于水灾,这一点是明确的。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二批碳十四测定标本的其中一个采自第②层,即遗址上部的淤泥中,具体位置离遗址层面不到0.5米,测定的年代相当于遗址晚期。由于淤泥层属于十分细腻的湖相沉积,可以肯定,这根木头是在水的作用下就地上浮起来的。

距今7000年之际,浦阳江下游的环境明显恶化了。我们在湘湖周围地区观察了许多剖面,有的是主动性探掘,更多的是依靠现成的砖瓦厂取土坑,发现这层淤泥分布极广。这次大规模的水淹对跨湖桥文化的前途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很显然,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仅是一个开头,最终的结果有赖于两个问题的解答,第一,后续文化的去向?第二,同时期同类型其它遗址的分布。

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东海大陆架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在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线处于现在的海拔–110米的位置上,到1.1万年前后上生到–60米,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这次海侵在7000年—6000年达到高峰,包括会稽山脉在内宁绍平原周围地区,沦为一片浅海。陈桥驿先生认为这次海侵直接导致河姆渡文化的衰落与迁徙。从时间与事件两方面看,这一结果更适用与跨湖桥遗址。河姆渡文化在距今6000出现断裂,跨湖桥遗址提前近千年,原因可能是钱塘江、浦阳江泛滥加速这一带环境的恶化,今日凶猛的钱江大潮或可证明这一点。

跨湖桥遗址延续近千年,人类本身的繁衍及其生存要求都注定周围地区存在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跨湖桥遗址依托的原始地面低于海平面约0.5米,这应该是个启示,遗址群的最有可能隐没在地面深处,而这些位置的现今地貌大多是农田水泽,不易被破坏,也难有意外的发现。奇怪的是,湘湖一带砖瓦厂很多,提供的破坏面却没有提供有关的直接信息,当地村民的传说中也只有跨湖桥遗址附近、也就是上湘湖与下湘湖连接的葫芦颈地带出土过类似的遗物,不同于河姆渡遗址周围的遗址密集度。其中的原因或许也只能从水文条件的复杂性中去寻找。顾颉刚先生提出会稽一带的自然环境最契合大禹治水的历史条件,并从中演绎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著名论断。如果我们将这段神话当作史实来看,那么跨湖桥遗址大约不幸落在治水无为的鲧的时代,这位英雄父亲疲惫而无奈的愁容,或者就是跨湖桥遗址结局的写照吧!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我们祈祷,跨湖桥的后人找到了更安全的归宿,跨湖桥的故事有一个更完美的结局。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