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一)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跨湖桥遗址如一支土笋,它被石墙压伏在地下,但偏要拱起头来。人们似乎缺少勇气去直面裂痕初露的现实,但忍不住要惦记着它。

1994年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明达先生质疑河姆渡文化与宁绍平原的地域对应关系,认为应该将萧绍平原分离出来。其中的缘由,不能不说与跨湖桥遗址的有密切关系。

1996年,贯穿浙江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杭金衢高速公路列入建设计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沿线地下文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与萧山接壤地带发现诸暨楼家桥遗址。1999年春至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连续举行三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对一个并未有特殊发现的普通遗址,待遇可谓异乎寻常。这种执著与坚持的背后,就是一种跨湖桥情结。楼家桥遗址的下层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可达距今6500年,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最典型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但炊器的主要形态是鼎,而且是浙江地区前所未见的带扉棱足鼎,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尽管与跨湖桥遗址未见明显的联系,但属于同一个区域,环境特征上具有共同性,地理位置又偏离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带,因此大家对这一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怀有一种特别的期待。诞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概念。并得到了所长刘军、考古室主任陈元甫以及所学术委员会王明达等从资金、机会和舆论上的支持。

2000年9月,由蒋乐平、郑建明、张海真、夏朝日等组成的考古调查队,开始对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专题调查。调查步骤是从上游往下游走,沿途得到浦江、诸暨、萧山等县、市文物部门的支持。跨湖桥是调查的最后一站,其时已经是年底了。

萧山博物馆业务干部王屹峰,对这次调查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尽管如此,当踏上跨湖桥遗址时,大家都不辨东西。蒋乐平是初来乍到,王屹峰几年前来过,但由于砖瓦厂的破坏可谓“日新月异”,他已找不到残留遗址的确切位置了。最后决定在取土坑的东南角进行探掘。

在与砖瓦厂取得联系后,2000年12月20日,考古调查队派夏朝日进点试掘。首掘扑了个空,几天后,根据当地民工的指引,转移到取土坑东部继续探掘,终于发现了文化层堆积。蒋乐平是在杭州接到小夏电话的,第二天一早即赶奔跨湖桥。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