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三)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发掘进行中,考古队慢慢体味到发掘区的文化层堆积特性:(1)地层堆积虽也存在土色土质的变化,但基本呈深黑色;(2)没发现普通意义上的遗迹现象,如灰坑等;(3)江南地区史前遗址普遍存在依山面水的分布特点,跨湖桥遗址整体依托在西北山体向东南延伸的缓坡地带,这次发掘的位置在远山近水一侧。根据对楼家桥遗址观察的比较分析,地层土质淤黑,往往与低湿浸水的形成环境关系密切。因此作出了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判断:遗址的居民保持一种向临水低湿一侧倾倒生活垃圾的习惯,这次发掘的位置恰巧就遇到了这个“垃圾区”。

发掘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认识。地层中遗物十分丰富,动物遗骸总是成堆出现,层位现象也符合从西向东的堆积机理。如T0410⑧层发现大面积密集分布的橡子壳,橡子壳总是半瓣分开,数片叠合,有意思的是,橡子壳堆积的附近发现一件残破的簸箕,簸箕带边骨,篾编工艺相当成熟。乍一见,就会感觉到数千年的时间是静止的。簸箕与橡子壳——让人浮想起一个妇人站在湖边抛撒垃圾的田园剪影。

出土的有机质遗物中,骨器数量不少,计有耜、镖、镞、哨、针、纬刀、簪、双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复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从一件半成品观察,成孔方式是用火烫灼后再行挖凿;其余骨器多用动物肢骨的骨壁、肋骨加工而成,磨制精致,一件骨针长9厘米,最大径不足2毫米,孔径不足1毫米。纬刀、双尖叉等应该是纺织工具。所谓的骨“簪”,指的是一种一端粗平的钉形骨器。

与骨耜相应的发现是,遗址⑨层发现少量的稻谷颗粒,说明耜耕农业已经存在。

木器发现有锄型锛柄、环型抓手的复合式器柄、带圈足的长方形盘、秤砣型器、桨、矛,镞等。一件木桨是半成品,上面满是清晰的刀砍斧削痕。数量最多的是木锥形器,尺寸近似筷子,中间稍粗,一端平头,另一端尖;另一种木锥的一端削成扁舌形。还有数件与骨“簪”同形的木“簪”。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