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盖叫天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盖叫天生于1888年,他是河北省高阳县人。1971年在杭州逝世。
盖叫天8岁时进入天津的“隆庆和”科班学艺,一开始学的是老生、老旦,也学武生。他的本名叫张英杰,“盖叫天”是他13岁在杭州演出时起的艺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因为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盖叫天从10岁起就随科班到各地演出,14岁时,头一次来到上海,在王鸿寿的玉仙茶园演出《白水滩》、《伐子都》等戏。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盖叫天曾几次北上到北京演出,但是,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与京派、海派的各路名家同台合作,演出、创排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目,成为南方京剧武生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盖叫天在艺术上主要宗法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风格。擅长短打武生,曾经获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称誉。15岁在杭州演《花蝴蝶》时曾不幸折断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当时流行的机关布景演出《狮子楼》时,扮演西门庆的演员因为缺乏经验,从楼上跳下后,没有留出足够的空地,盖叫天扮演的武松从两丈多高的楼上跳下时怕压伤他,在空中一闪身,落地时用力过猛,右腿骨折。在医院,又碰上庸医接错了断骨;盖叫天一听说有可能无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断了腿骨,要医生重接。等腿伤痊愈后,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头二本《武松》,从“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后演了三个半月。由于他在武松戏方面的突出创造,因此被世人誉为“活武松”。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盖叫天从武术以及其它剧种、不同流派的武生表演中吸取养料,极大的丰富了京剧武生的表演技法。
盖叫天艺术风格的形成,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他走出了“武戏文唱”的道路。这方面,《一箭仇》和《洗浮山》是两个典型的代表。
“水浒”故事戏《一箭仇》是大家熟悉的剧目。《拜庄》一场实际上是个“文场子”,对武戏演员来说,很可能把它演成一段无精打采的过场戏,但是,盖叫天先生通过几十年的磨练加工,通过神情、身段、髯口等表演,把这段动武前的文戏演得细致、丰富,著名作家黄裳先生曾赞誉说:“盖叫天的胡子也是带着丰富的情感的。”
盖叫天的“武戏文唱”还表现在他把武功隐含在骨子里,呈现给观众的则是舞蹈美和造型美。他的代表作《洗浮山》的“马趟子”是典型的例子。可惜的是,在拍摄他的舞台艺术片时,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未能原样记录。盖老巧妙的把这套表演安在了《拿谢虎》中梁山好汉朱仝的身上。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