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访古—寻古探幽—愚公故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原文如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嫡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生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中原神话专题资料》中,从济源王屋山一带搜集到的“愚公盘山”故事,与《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大同小异。不同在于,愚公所移之山有具体地点,就是现在的“阎婆洼”。这里是曾被古人挖开的断山处,此处被劈开,就是为了修路,是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不知挖了多少年才挖通的。领头的“愚公”,真姓为“吕”,名叫吕泰山,实有其人。“愚公”的形象,是以吕泰山的原型经文人加工塑造出来的。
愚公精神的弘扬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同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一样,总是凭借一定的自然实物或自然现象,借助于想像创造出来的。神话是在古代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不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并与之顽强斗争的意志的反映。它们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必胜信念。
1945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以《愚公移山》为题致了闭幕词。文中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精神,坚决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并把愚公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此,愚公精神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我国人民争取一切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