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中岳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岳庙位于登封县城关镇东3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锋下,为祭祀中岳神而建,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令祠宫扩建。约在北魏时改今名。庙址屡有变迁,秦至西汉庙址在万岁峰上,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建立太室阙时迁至中岳庙之南,石阙之北。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了今日庙址。唐宋之际中岳庙盛极一时,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及明、清两代进行了大规模修整。

中岳庙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由南,向北主要有中华门、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全长650米,面积10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庙院有殿、宫、楼、阁、坊、亭、台、廊庑、门庭等建筑400余间,其中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廷式样。庙址坐北向南,庙门南有东汉太室阙,山门前有汉代石翁仲雕像1对,高约1米,平头大脸,造型淳厚。中华门(名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庑殿式改名为“中华门”。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庙大门,面阔5间,进深1间,重檐绿瓦,下筑高台,台体中开3洞,置实榻大门,门前月台上有清代石狮1对。天中阁之后为配天作镇坊,四楼三柱,原名字庙坊,近年进行了落架大修。坊后为崇圣门,再后为化三门。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四角各立一铁巨人,铁人高3米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体形最大、保存最好的4个“守库铁人”,或称“镇庙铁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忠武军匠人董襜等铸造。与神库相对的甬道西有1亭,再向外是东华门和西华门。两门内各立2碑,合称为宋金《四状元碑》,宋代王曾、卢多逊、骆文尉和金代黄久约撰写。化三门后为峻极门,又名“将军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后代历有重修。现存制式为歇山屋殿五踩斗拱,彩绘栋梁,覆以绿色琉璃瓦,面阔5间,进深6架,面积290平方米。峻极门前东面分列有4个高台,是四岳殿的殿基。峻极门附近有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以及唐碑、宋幢、金代铁狮与庙图等重要文物。《中岳嵩高灵庙之碑》高2.82米,碑文魏体,记载重修中岳庙的经过和中岳庙的沿革,是中岳嵩山一带现存最早的石碑。

中岳大殿名“峻极殿”,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面阔9间,进深5架,面积920平方米,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字。该殿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和梁架均有彩画。殿内天花板中部有精雕的盘龙藻井,神龛内塑中天王坐像,龛内外又配以侍臣、将帅等塑像, 1982年重塑。寝殿,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殿内龙榻上塑天中王卧像中轴线两侧置6宫,即神州宫、祖师宫、太尉宫、行宫、火神宫、小楼宫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